浅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策略论文

浅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策略论文

浅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策略

张凌然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政府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主体,应该加强自身的应对舆情危机的素养,转换防、躲、堵、压的治理思路,重视社情民意的表达。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产生动因,对网络情绪型舆论进行解读,为舆论引导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流行理论;网络情绪型;舆论引导

一、舆论流行的三法则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指的是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三类人;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他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事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第三法则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甚至一个微小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能决定流行或者不流行。(1)

依据舆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将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应用于舆论学,舆论同样具有“引爆点”三法则即信息的刺激性法则、媒介的风险放大法则、公众的逆反心理法则。明确舆论流行的三法则,把握舆情产生的动因,对于舆论引导具有指导意义。

(一)信息的刺激性法则

新舆论的产生与扩散就如同“涟漪效应”一般,而舆论扩散的中心点就是外界的刺激性信息。社会的重大调整或变革、突发事件等都会成为舆论产生的信源。社交化媒体时代,网民除了被动地接受媒介的议程设置之外还会基于需求主动搜索信息,一方面将信息货币化,转化成社交资本,满足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信息的流动,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强舆论的影响效果。

生14:我找到了△AMD∽△BDN,由∠EDB=∠A+∠AMD和∠A=∠EDF可得∠NDB=∠AMD,再由∠A=∠B就可以证明△AMD∽△BDN.

(二)媒介的风险放大法则

Kasperson 根据风险信号理论提出了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并认为心理、文化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互相作用,造成风险扩大并形成波及效应。风险的社会放大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信息传播渠道的风险放大效应格外重要。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介开放性的特性使多元的意见呈现在不同群体面前,成为社会多元意见与态度表达的集散地。媒介很好地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诉求,同时也凸显了社会情绪的感染效应,造成短时间的情绪集聚,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在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预警意识,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即事件的恶劣程度、事件中的偏激言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明确两个问题后,需要建立事件的应对机制,通过官方发声或意见领袖的发声,清理舆论场中的谣言、偏激言论,弱化偏见式归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舆情的恶化。

(三)公众的逆反心理法则

降解集聚舆情的方法有两种:自然降解和人工降解。自然降解就是依据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让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降低影响力。人工降解就是指转换或转移受众注意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弱化本话题的讨论,为受众寻找新的信息刺激点,将风险转移分散至其他的话题。

二、把握舆情转化的临界点,有效引导舆论

在数学实验课上,学生是在新的情境、实验材料下进行推断、创新并且运用,成长的是思维、信念、好奇心等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多引导,也不需要特别的课堂教学艺术,学生巴不得教师少讲话,自己早点动手。事实上,学生往往还能玩出更多新花样,常常令教师自叹不如。在实验课上,教师也不用过多判断结果对不对,这由实验结果说了算。因此,对于数学实验课我们主要采用两条原则性的教学策略。

政府及相关部门往往在负面舆论形成时,依靠权势与技术优势,以删帖、禁言、降微博热度等方式强压舆论,技术防控的方式弱化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技术防控并不是舆论治理的唯一手段,而应该注重与公众的平等对话,通过双向的沟通机制,让舆论真正地反映社情民意,让媒介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民意倾向的一扇窗户。

(一)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The sound field in the fiow duct is governed by the convective Helmholtz equation,as below:

(二)第一时间反映,答疑解惑疏导公众情绪

舆论的本体就是关注,舆论是一连串关注的反映与再反映。面对一个负面舆论事件,政府或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判断要不要回应。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摸清事件的真相,忌无可奉告式的回避缄口,给公众一个权威和满意的答复,让公众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均衡技术防控,加强平等对话

在负面舆情事件发生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舆情,不回避问题,明确舆论产生与扩散的动因,建立对应的舆情应对机制,通过正确的议程设置,把握舆情转化的临界点,对舆论中的偏激言论要进行积极引导,疏导公众积压的情绪,形成正向的舆论方向。

(四)转移受众注意力,降解集聚的舆情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利益矩阵,利益重新划分,社会上充斥着迷茫和浮躁的心态,而近年来社会风险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公众的逆反心理会针对舆情事件产生偏激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一旦被接受并广泛传播,就容易偏离舆论的正确导向,情绪型舆论甚至有可能转变为行为舆论,比如引发社会抗议或游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喻国明指出,舆论有“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所谓潜舆论包括信念型舆论和情绪型舆论两种。关于情绪表达的舆论,刘建明的论述较为全面,他写道:“公众情绪是一种集合社会心理,它的外在形态一般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普遍心绪,并通过只言片语透露出来。”“潜在舆论是意见的萌芽或潜伏形式,情绪是这种舆论的唯一外部形态。”(2)

注释:

(1) [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M].中信出版社,2009.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治安法官作为英国的历史遗产,一直没有中断,幸存久远,运行良好,并发展嬗变为现代英国治安法官。因为治安法官在英国历史上每个关键时期显示了治安法官群体特有的气质和品质,审时度势,勇于自我革新,顺应统治者和形势的需要,就连资产阶级革命也没有将其摧毁打碎,反而为资产阶级所利用,治安法官最终幸存下来。因此,现代英国治安法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带有极易察觉的历史痕迹,再现了英格兰法律发展历史连贯性。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M].中信出版社,2009.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3]樊拥军.网络舆论引导的共赢机制与实施[J].新闻世界,2010 (12):14-15.

[4]赵雅文,宋庆功,李炜娜.把握舆情转化临界点 讲求舆论引导艺术性——物质相变规律对舆论引导的借鉴与启示[J].新闻大学,2011 (03):136-141.

[5]王琪雯.新媒体背景下的热门舆论极化及其防范[J].西部广播电视,2017 (09):10.

作者简介: 张凌然(1995.1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标签:;  ;  ;  ;  

浅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