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_生态文明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_生态文明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4)16-0042-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

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整个社会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在从古到今的文明盛衰图卷中,人们始终可以看到两个相互伴随的影子:经济增长和资源衰退。以有机投入为主的古代文明,一方面使人类摆脱了以捕猎游牧为生的原始生活状态,支持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文明发展。另一方面,它对环境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了许多古老文明的逐渐衰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玛雅文化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原来都是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都未能摆脱这种衰落的命运,而最终让位给历史较短的现代文明区。

以开发廉价化石能源和工业技术装备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高速发展,但同时又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沙尘暴侵袭、黄河断流斗长江特大洪涝、伦敦的茫茫雾都、日本的水侯病、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以及凶猛频繁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等等生态灾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吞噬着“一味追求增长”的工业文明的恶果,全球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许多人忧虑一个增长的极限的存在,忧虑被污染的“寂静的春天”的到来,忧虑人类的自我毁灭。

一种文明如果是为了获得无穷欲望的满足,而毫无顾忌地掠夺和征服自然,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发展的健康性和持续性就失去了根基。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传统工业文明的本质是在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驱动下对自然的贪婪攫取,客观地把人当作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当作是征服自然、发展经济的工具,而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征服的对象,是僵死的原料仓和垃圾桶。人对自然界的控制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将时空尺度压缩到人类可以达到的境界,意识不到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导致了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人们在欢庆“胜利”的时候,发现自然生态的惊人退化,发现工业文明的时代是一个生态与文明不协调的时代。

作为一个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全中国十几亿人民要富强,伟大的中华民族要振兴的心愿,正在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排山倒海的力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曾经是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美丽富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社会逐渐落后了,物种单调,灾害频繁,水资源枯竭,以至一些地方让人望而生畏,成为不毛之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场被茫茫沙漠所代替。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孟子·梁惠王下》:“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旬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考虑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也考虑到自然的利益和价值,从而在二者之中达到一种平衡。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和谐协调。从社会经济的线形繁荣走向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立体繁荣;从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确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在更全面、更合理、更自觉、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肯定。虽然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1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不仅仅关怀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还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强调“人际平等”和“代际平等”,即以人为中心的系统整体发展观和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调节好生命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生命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的“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包括有机生命之间、有机生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共同进化,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自生和再生的活力出发,从人与自然、认与社会、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出发,从社险的和谐共生和全面发展出发,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生态观、整体观、系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文明的延续、文明的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本质是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

十六大报告在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来的同时,紧接着就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

有人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难全,“环保”和“生存权”的矛盾难以解决,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不让他砍树而讲环保,现实吗?

其实,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贯穿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法制观念、伦理道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与物质文明相适应,人类走过了古代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

其次,真正影响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是风沙弥漫、气候恶劣、灾害频繁、空气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解决温饱问题的长远途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环保和生存双赢的办法,比如说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果非再生资源的开发没有限制,影响再生资源的自生和循环再生,发展将无以为继。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生态技术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确保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和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的生态文明,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选择。

标签:;  ;  ;  ;  ;  ;  ;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发展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