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论文

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论文

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

●孙明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宜昌市远安县作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乡风文明的定海神针,用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引领农村发展,用文明、文化塑造农村的“精气神”,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家风好、乡风优、山乡美、邻里和、事路简的目标。

一、立家规、树典型,促农村家风整体向好

好家风可以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提炼一批家风家训。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以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等为主要内容,提炼贴合实际、积极向上的家风家训,采取上门送、入户帮的形式,把家风家训立进家中、写入门楣、挂进厅堂,在全县形成家家户户挂家风家训匾额、大街小巷有家风文化墙的良好氛围。打造一个家风广场。以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好家风传承人”罗必炎为代表,以鹿苑村为试点打造家风家训广场,开展晒家风活动,将全县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家谱在广场展出,发挥好家风“点灯一盏,照亮一片”的激励示范作用。选树一批身边典型。开展“爱润万家·好家庭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在家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屋场会、道德讲堂宣讲和村级文化墙张榜公示等形式宣传身边典型,让立好家规、传好家风成为村民的共识。

二、抓宣讲、送文化,促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升整体素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狠抓理论宣讲教育。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老党员、道德模范、民间艺人、致富能人和大学生村官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宣讲能力的优秀人才中挑选宣讲员,组建百姓宣讲团,紧扣理论的重点、生活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把传播党的基本理论与解决群众直接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群众化的语言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群众送知识、送理念、送政策、送技能,有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狠抓核心价值培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他们立标杆、树正气,成为广大农民不断提高个人素养的样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传统美德、乡村振兴、村规民约、身边好人等重点内容,指导各村在村委会、学校、文化广场、扶贫集中安置点、通村道路、河渠沿线等重要场所和节点,统一设计建设一批乡村公益宣传标牌,努力营造弘扬社会正气的浓厚宣传氛围。狠抓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按照“六个一”的要求优化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图书下楼”“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各村开展“唱村歌、传家风、续村史”主题文化活动和乡村广场舞、农民读书会、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晚清以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警醒了部分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逼迫这些“先知先觉”者告别相对稳定的时间意识和生活状态。风行一时的《天演论》正在重塑他们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一种奠基于进化论的时间观。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四曰:“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但在胡适看来,中国传统的“古时丹”已根本无法应对“今”之病:“今日吾国之急需……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注]胡适:《留学日记》卷3,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7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61页。

三、洁万家、美山乡,促农村环境更加宜居

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的要求,将“清白”工程、垃圾清扫处理机制落实到户、落实到每一个农家小院。把家整理干净。按照杂物合理摆放美、环境卫生清理美、房前屋后绿化美、邻里关系和谐美的要求,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评出“最清洁”“清洁”和“不清洁”农家,并在全村公示,在农村倡导建最美农家、享健康人生的生活方式。把村治理整洁。建立健全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制度,配齐配足专兼职保洁人员,及时清理道路两侧、村内村外、房前屋后、田边土边、河边沟边、水塘边等区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柴草杂物,做到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把山乡建设更美。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努力打造“一村一个文化小景”“一村一个特色广场”“一村一个形象地标”的特色山乡。全面开展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每年3-5月在绿化带集中播撒多种花籽,实现公路沿线干净整洁,绿化植物品种多样、层次分明,四季有景、适时有花。深入开展“生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开办生态公民讲堂、举办生态公民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把生态文明的种子“种”进群众心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

四、化纠纷、搭平台,促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大都是“三留守”人员,闲暇来往频率变低,加上债权、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积累,农村邻里关系大不如前。要解决农村邻里关系淡漠的问题,就必须让邻里之间打开大门、敞开心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屋场会、小组会公开议,帮扶队员进村入户个别帮的方式,谋出路、定规划,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让邻里间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村成立一支“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小分队”,将村民吸纳为村级志愿者,发挥他们专长,服务周围邻里。试点建立农村志愿服务超市,需要帮助的村民在超市进行登记,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认领服务事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到志愿服务超市兑换生活用品,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志愿者适当的补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搭建屋场文化平台。在农村以屋场为单位不定期开展“屋场赛歌会”“老年秧歌赛”“广场舞比赛”“农家特色菜厨艺比拼”等活动,吸引村民参与,促进邻里情感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

五、立新规、扬新风,促农村事路更加节俭

定好“办”与“不办”的规矩。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通过充分讨论,制定村民普遍认可的村规民约,明确办酒席的名目,可邀请人员的范围、礼金金额,由红白理事会对共同约定的规矩进行监督,对违反村规民约、违规操办红白事的进行批评,情节严重的在村级黑榜上进行公示,在农村形成操办“红白事”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模式。抓好“点”与“面”的结合。组织村党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执行相关规定,做到非亲不请、非亲不去,带头反对陋习、厉行节约、抵制浪费。坚决查处党员干部借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借机敛财的顶风违纪案件,引导村民自觉摒弃奢靡攀比、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树立节俭办事的文明新风。通过一个党员带动一片,引导群众见贤思齐、积极向善。实现“破”与“立”的统筹。在破除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旧俗的同时,广泛开展“反对大操大办,树立文明新风”宣传教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说唱等文艺形式,让移风易俗、厉行节俭的意识入脑入心,让“婚事新办”不失喜庆、“丧事简办”不失庄重,在破旧中立新规、扬新风。

4.3 双边合作是武术对外教材“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语言障碍造成了多年来武术对外教材“走出去”的主要问题,而丰富武术对外教材,冲破语言障碍,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做出努力,两国间的双边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需要双方国家共同做出努力,在教材内容的翻译工作中,中国人更加了解武术专业内容,而国外学者则能够更好地解决语言翻译问题,如此,双边的合作是促成武术对外教材标准化提升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文化的交融还需要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发展,双边合作能够促成更多的两国合作,有效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作者系中共远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总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姜圻

标签:;  ;  ;  ;  ;  ;  ;  

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