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国家宝藏》为例

徐伟,刘知怡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00)

摘要 :文博类节目天然地具有科普性特征,同时其也具有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家宝藏》作为当代比较成功的文博类节目,其背后对商业和传统文化的良好平衡,以及对当代互联网文化的有效适应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该研究通过从文博类节目的发展状况入手,对文博类节目在我国社会中的发展和当前的繁荣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创新特征的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进行了解读,认为当代文博类节目的传播需要综合地利用意见领袖,来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有效地进行节目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从而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节目可看性和趣味性;另外还需要依托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环境因素,促进节目与当代文化的紧密契合,才能最终实现文博类节目的大范围传播。

关键词 :研究方法;节目现状;节目定位

1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的相关数据库资料进行采集,从而对当前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即相关理论进行汇总和整合。

1.2.1 浇灌液制备 准确称取A物质0.005 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作为母液,将母液平均分为4份,第1份不加蒸馏水,标为浓度0.050 g/L的浇灌液,第2份加蒸馏水25 mL,标为浓度0.025 g/L的浇灌液,第3份加蒸馏水50 mL,为浓度0.010 g/L的浇灌液,第4份加蒸馏水125 mL,为浓度0.005 g/L的浇灌液。用同样的方法制备B、C、D不同浓度的浇灌液。

观察法:通过明确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国家宝藏》,并利用笔者自身对该节目的具体感受来指导研究的具体方向,同时形成相关结论。

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字学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数字学术服务咨询与指导委员会、数字学术服务管理委员会。(1)数字学术服务咨询与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图书馆领导,以及校内的各学院、学术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技术服务部门等机构的负责人或相关业务骨干,图书馆就开展的数字学术服务重要事宜向委员会咨询,并接受委员会的指导。(2)数字学术服务管理委员会。高校图书馆应组建由馆领导、数字学术服务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数字学术服务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数字学术服务具体事宜的管理,使数字学术服务更加科学、规范,提高数字学术服务的成效。

1.2 研究思路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以文献研究法为核心,对当前文博类综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相关理论进行整合,以此形成课题的研究基础。同时通过对研究对象《国家宝藏》的观看,以及其在网络平台上的收视状况等内容,来指导该课题的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文博类节目的播出逐渐从线下转入到线上。以《国家宝藏》为例,在实际的播出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渠道的利用,在全国观众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传播速率快、与观众距离更近,同时在当代的互联网视频观看之中,观众可以利用弹幕进行互动,从而有效地调动起了观众的观看积极性。互联网的应用,也极大地在推动了文博类节目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扩大,因而促进了文博类节目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目标的实现。

1.4 该研究创新点

5.产前7 d投服“金桃素(万乳康)”和产后7 d投服“催乳宫炎(益母生化散)”,预防产前便秘和产后不食、无乳的发生,促进恶露的排出,杜绝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使母猪产后体质迅速恢复。

2 当代文博类综艺节目现状

2.1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概念

文博类节目发展的早期,是借助线下的电视节目进行播出。电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20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第一座电视台,在此之后我国的电视节目进入了比较快速的发展阶段之中。中国最早的文博类节目,可以追溯到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之上,由于本次事件的影响较大,因此电视台以新闻的方式向全国的观众进行了转播,从而培养起我国第一批文博节目受众。时至今日,以电视台进行直播的方式,仍然是文博类节目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2000年中央电视台对老山汉墓的直播活动。此后,由于市场需求的逐渐旺盛,因此各个电视台专业的文博节目逐渐出现,但这一时期的文博节目整体仍然以电视为基础,并通过合拍等方式进行了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的拍摄和播出,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博类节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进行栏目的专业化和频道的专业化,在这个阶段,通过《探索-发现》《国宝档案》等栏目进行展开。

该研究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该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博类节目的研究,从而梳理出文博类节目的发展方向为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和商业化。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倾向于文博类节目将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的结合,并未对互联网文化的特征进行明确的研究。该研究认为,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传播方式,利用其进行文博类节目的传播,一方面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与传统电视文博类节目有一定的同步指出。其次,该研究通过对《国家宝藏》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前文博类节目传播的具体策略。在同类研究之中,普遍是基于《国家宝藏》进行以互联网思维制作节目的探讨,该研究认为,《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传播,是依托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环境,对受众进行真实、贴切的情境构建,从而取得的比较成功的传播效果。

2.2 文博类综艺节目传播媒介变化

文博类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介作为传播手段,进行文物的鉴赏、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观众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文物,同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手段,让观众从对电视节目的观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及精神的目的。在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物形成兴趣。在文博类节目之中,相关人员以考古知识、文物和鉴赏作为此类节目的主体,对当前环境下,文物的保护和鉴赏进行科普,达到促进观众科学文化水平提升的目的。因而,从本质上来说,文博类节目是在科普节目的基础上,以传播文物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专业细分,但当前,学界尚未对文博类节目进行统一标准的划分。

至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星这颗火红的亮星,其视觉特征及运行规律,是殷人判断生活中用火活动是否适宜的时间参照。正是由于商星的此一重要作用,使得殷人将其作为主祀崇拜的对象,用以命名本族部落,进而沿用以为国号,以至国土分野。

当前国家对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高潮阶段,因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在产启东(2018)《“文物”+“综艺”模式引领文博类节目发展新方向——以<国家宝藏>为例》中对当代的文博类节目通过将综艺元素引入到文博类节目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认为,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未来文博类节目将在审美和传播上与当代的观众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戴振华(2018)在《对当下文博类节目的创新思考》中提出,当代的文博类节目创新不仅要以传统的电视媒体为基础,更需要利用新的焦点地带,增强文博类节目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

3 《国家宝藏》的传播策略特点

3.1 《国家宝藏》的节目定位

《国家宝藏》作为当代极具代表性和广泛话题性的文博节目,其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节目的主要切入点是以博物馆和馆长作为中心,因而在这一层面上可以看出,《国家宝藏》是定位于相关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其次,博物馆与文物的关系是紧密的,因此该节目的主要核心点也在于进行文物的宣传。在当前,各大博物馆都具有提升自身口碑,增强自身在群众中间影响力的需求,因此可以在节目中看出,部分缺乏声望和口碑的博物馆,会通过以镇馆之宝在节目上进行展出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在受众中间的影响力,而入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院等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物馆则是通过对自身知名度较低的国宝进行展示,以此来进行文物的宣传。最后,该节目期望通过用这种方式,来向大众进行文物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3.2 《国家宝藏》传播主体的转变

同普通的文博节目相比,《国家宝藏》在进行节目主体的选择上并没有单纯地以专业人员为核心,而是综合了当前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节目主体的转变。从节目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节目需要引发年轻群体对节目的关注,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还要兼顾节目的质量,因此在节目主体的选择上,分别以博物馆馆长和不同层次的娱乐明星,如在节目之中,分别邀请了当前比较受年轻群体欢迎的TFboys、王凯、刘涛等;手中老年群体欢迎的王刚、张国立等明星,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展节目的受众范围,让文博类节目从原本的中老年群体基础之上,快速地对年轻群体形成影响,并引爆社会舆论,使节目所要宣扬的内容得到传播。

在内容的制作上,为了避免传统文博类节目在娱乐性和权威性方面失衡的问题,制作方以邀请各大博物馆馆长的方式,对节目中出现的文物进行评述,这种方式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基础上,又对节目的权威性进行了保障,从而保证节目所传播的内容是符合科学规律,具有较高可信度的。

4 结语

《国家宝藏》是当代文博类节目中的经典之作,同时其也是一台成功的文博类综艺节目。我国的文博类节目肇始于马王堆汉墓的开掘,通过传统的电视传播,培养起了中国早期的文博节目,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对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有比较旺盛的需求,因此文博类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文博节目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未来的文博综艺节目,需要充分考量互联网时代不同群体的需求,以多种方式来革新当前的文博综艺节目,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下,对文博知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艳波.《国家宝藏》的成功因素及对文化传承的启示[J].中国电视,2018(5):38-41.

[2]刘光磊,刘诗扬,饶婷,等.《国家宝藏》的文化传播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59-61.

[3]潘颖.电视节目冠名广告策略探析——以“水井坊”品牌冠名《国家宝藏》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7):226-227.

[4]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46-154.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1(a)-0065-02

作者简介 :徐伟(1982-),女,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融合以及媒体技术教育应用。

通讯作者 :刘知怡(1998-),女,天津人,本科,研究方向:传播学,通讯邮箱:1627221273@qq.com。

标签:;  ;  ;  ;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