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与健康论文_于杰

浅谈体育与健康论文_于杰

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山东 威海 264500

摘 要: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使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

关键词:体育锻炼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观念 影响

如今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一、现代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是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在健康的五要素中,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是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而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

二、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的,同时,体育锻炼会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

1.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加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

2.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人体内起主导作用:(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经常为身患轻微神经衰弱的病人开“运动处方”,以体育锻炼代替药物。其结果也表明,经过一周的“运动疗法”,有60%-85%的病人疗效显著。

3.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青少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的生长;经常锻炼,还能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身高、体重、胸围是衡量青少年身体发育水平的主要指标。国内外的学者曾通过横剖面调查和追踪调查,发现坚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一般高于不经常锻炼的青少年。

4.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将其代谢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今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等。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势在必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现代学生的特殊性。由于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在职业学校,人际关系比小学初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了人际障碍。

4.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随着教学体制改革、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多数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习惯、生命活力、心理品质等,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李运铭 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2),99-100。

[3]许国喜 试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论文作者:于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浅谈体育与健康论文_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