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舒适度角度出发浅谈规划对城市生活状态的影响论文_刘明

从生活舒适度角度出发浅谈规划对城市生活状态的影响论文_刘明

刘明

北京万合创景国际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新区规划、旧城改造与城市生活的关系,讨论大城市当中什么是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怎样才能体现大城市生活舒适度,如何留住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城市生活;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生态城市;适宜尺度;社区营造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活

(一)新区规划与城市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人们如何更舒适地生活,应该作为“新型城镇化”最所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新型城镇化不一定意味着更丰裕的财富, 它更意味着亲近自然,更加放松的公共空间。城市新区的规划应以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低碳清洁能源体系,按照能源节约效率将建筑进行分类,引导节能技术的推广。推动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给予城市适宜人的空间尺度,更适宜生活的公共环境,形成新区建设的新方向。

(二)旧城改造与城市生活

城市的旧城改造往往都是从对城市建筑的改造开始的,旧城改造,可以扩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基础。通过旧城改造,将原有危房、破旧不宜居住的房屋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建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社区。

旧城改造同时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旧城改造,将从根本上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旧城改造可以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展现了城市建筑发展史的新成果。

二、 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

众多人口在城市中生存,但并非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都达到了城市的标准,据统计公报显示,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如此众多人口的城市当中,怎样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如何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已成为城市规划当中研究的课题。

(一)适宜人们的生活尺度

人们在城市当中生活,主要居住在生活组团当中,事宜生活的尺度成为居住用地当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小的居住街区尺度通常更具有灵活性、视觉趣味和可识别性,如C?莫丁认为70米*70米~100米*100米的街区尺度比较合理,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出曼哈顿标准地块的200米长应划分为50~60米的长度街区。

可见,西方学者认为城市街区的生活尺度在100米以内为佳,我国城市的街区尺度多大于100米,尺度较大,导致生活区过于集中,如北京市天通苑等集中大片的小区。众多人口聚集,形成了配套设施的匮乏,而办公场所又距离过远,形成早晚的潮汐人流,缺乏了生活气息。

根据生活经验,150米范围内的街区,由巷道进行分割,方便布置居民生活设施,是适宜生活的尺度,但城市规划并不排斥大尺度, 对所有的目标城市适用同一个大尺度的简单套用不可取,城市不同,规划尺度也应该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小匹配。

(二)智能城市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科技的发展,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智能交通使城市运作效率更高,会对集中居住区域和商务区域往郊区迁移起到一定积极影响。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可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种智能城市的理念已经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不远的未来,我们将根据需要实时选择公交系统,同时,公交系统根据客流量的情况进行智能调度;我们在办公室就可以轻松的进行控制家用电器,实施检测家里电器的使用情况。智能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城市规划设计应该结合智能城市理论,在规划初期预留好相应的通道并对城市智能化控制进行预测,顺应城市发展理念变迁和形态变换,实现城市在信息空间领域的升级换代。

(三)生态城市

山体林地、湖泊水系、生态湿地等自然资源向来被城市生活居民向往,人们渴望生活在自然的环境当中,但往往被城市生活中的高压力环境笼罩,缺少公共绿地,缺少新鲜空气,缺少可以放松的大自然场所,就北京市老城区看,许多城市环境亟待改善,人车混行,缺少非机动交通场地,火车与地面交通交叉,缺少绿地空间的问题非常突出。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四)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理论并不是一个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可以调蓄水体作为城市区域排水防涝系统的重要设施, 对提高城市区域内涝防治能力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从解决城市内涝方面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

(五)通过“社区营造”留住乡愁

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外来人口聚集情况,住区内部的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现代城市的高节奏生活导致许多城市居民对周边邻居都不熟悉,城市生活没有形成“家”的感觉,由于户口原因,更多的外来人口对大城市又爱又恨,形成了“淡淡的乡愁”。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透过“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这六个面向的全面提升,以期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健康社区”。与大陆的强调“农民主体”一样,台湾社区营造强调“社区主义”,认为培养社区自己的营造人才、让社区自己来营造是最关键的,工作人员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反馈,了解社区居民感兴趣的活动,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方便以后走进社区去开展,去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城市规划设计中需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问题,如何使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融入到社区当中,需要在社区营造中解决一些问题,如在社区当中设置咖啡厅茶室之类的业态形式,方便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在社区内部设置儿童课堂,对父母未下班的儿童进行照看,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为社区设置老人课堂,组织老人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给一部分空巢老人提供与人沟通的场所,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儿童与老人的活动空间可以适度的接近,便于两个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互动,形成乡村大家庭当中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景象。

居民的社区生活中应同时考虑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设置适当面积的空地,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及比赛,使获奖的社区居民有光荣感,对相互不熟识的居民之间形成一种连接力,凝聚力。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当中对城市生活的研究,可以很好的避免“大城市病”,并在城市形态布置的初衷上,考虑到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让人舒适的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杨蕾.生态城市建设作用机理与模拟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邹佳佳.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郝鹏.北京旧城尺度的分析与有机更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

论文作者:刘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从生活舒适度角度出发浅谈规划对城市生活状态的影响论文_刘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