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体会论文_王 玉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体会论文_王 玉

王 玉 山东省肥城市实验小学 271600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方式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设语文情境,运用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巧妙地设计导语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运用导语创设情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1个年头了,在这61年里,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体育还是科技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那你能不能说说我国61年来令人瞩目的壮举有哪些?(生回答。)同学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前,在我们的革命历程中,也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吗?是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壮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个导语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也知道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激起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适时地插入材料

对于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文本,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适时地插入材料至关重要。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同学们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知道多少?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历时多久?谁愿意来说说?在学生介绍后我适时地插入材料: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在1934年十月从根据地首府江西瑞金出发,穿越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在1935年4月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央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后,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一扫以前的被动局面,先后曾两克娄山关,四渡赤水河,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六月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九月越过岷山,攻占天险腊子口,十月越过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红十五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在会宁地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至此,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历时一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我借助手绘的长征路线图介绍这些材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文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奠定了基础。

三、恰当地指导朗读

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蘸着欢乐或心酸的泪水写成的,饱含着作者的心血,因此,要创设气氛,教师加以引读,指导朗读,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读:面对好心人的劝阻,父亲是两眼直直地,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消防队长走过来,父亲看到了希望,觉得儿子有救了,于是急切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劝父亲离开,父亲快要发疯了,便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通过设置情境的引读,让学生了解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在指导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时,让学生明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是为了体现出父亲坚持挖掘的时间长,以及救子心切,所以应用舒缓的语气或急切的语气来读。这样指导,就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作者产生共鸣。

四、循序渐进地质疑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如果在教学中故意激发疑问,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谁说的?什么样的人才是亲人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亲人”的内涵,我又追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对自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亲人是指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双方而言的,因为他们都为对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通过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到作者的思路上来,从而领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如果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比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播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愉悦心情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从而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一种激情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效果显著,也使学生从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论文作者:王 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4

标签:;  ;  ;  ;  ;  ;  ;  ;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体会论文_王 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