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文化共生观培育策略论文

论学生文化共生观培育策略论文

论学生文化共生观培育策略

邱勋宇,叶蓓蓓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成为课程目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理论基础,并且课程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应该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和学生自觉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多元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共生观;文化自觉

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多元文化的共生,在教育领域中倡导共生教育。在共生教育理念的关照下,重构学校课程,树立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培育学生的文化共生观。审视目前学校重教育的工具性质,学生重学习的应试倾向,学校和学生缺乏对文化的关注、关怀,造成文化的边缘和文化的冲突。本文提出了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有助于解决学校多元文化之间碰撞、冲突的局面和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一、学生文化共生观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文化共生观。共生原是生物系统的一种形态,是不同生物之间共存于场域的状态。随着对共生认识的加深,引入文化领域当中,倡导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文化共生是指“多元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结、共栖、共存的文化状态。”[1]多元文化存在于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动态发展状态,“多元文化以实现文化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2]。文化共生观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关怀、理解与包容,并能够引导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学生文化共生观是学生在学校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形成学生文化共生观的途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本文所论述的学生文化共生观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观念。

2.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目前,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纵向看多元价值冲突表现在时间性冲突上,横向看表现为空间性冲突上。[3]在这样一个多元世界之中,不同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学校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可能置身多元世界之外,多元价值观的培育变得越来越迫切。在文化领域当中,教育应达成多元文化共生观的课程教育目标。多元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观点、一种价值取向”,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广泛影响着学校改革行动的步伐。孙杰远教授认为“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4]以文化共生为课程的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对不同环境、多元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本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上合理呈现多元文化,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课程目标上培育学生文化共生理念,进而达到多元文化的异质共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第一届文化与共生教育国际会议”上,孙杰远教授提出,要实现多元文化共生最终是要在教育当中践行,共生教育应变得越来越重要,实行共生教育要重构学校课程,“改变目前教育重视教育工具的性质”,建构学校和课程由人化文、以文化人的场域。

二、学生文化共生观作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种价值观念往往会对行动产生理论的指导意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学校要树立文化共生理念,培育学生的文化共生观,学生的文化共生观会指导学生对多元文化进行理解和关怀,进而主动地承担起对一种文化或者多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最终实现文化和谐的社会。

1.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关怀。多元文化的实质是异质共存、相互包容和共同创生。多元文化总是存在不同的状态下,邱仁富把文化共生存在状态分为“原生态、冲突态、和谐态”。文化共生的冲突态在社会当中非常常见,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文化交流,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在班级当中存在冲突态会影响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有助于学生之间增进互相认识,了解到世界、民族存在多种文化,加深对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功能性的思考,最终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喜爱,关怀异质文化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弱势文化的生存状态,产生要保护文化的热情。

为进一步保障油品供应,今年以来加油站还全面提升了对农户的各项服务。“过去给农户送水、送饭、送一些防冻液等物品那都是常有的事。今年我们又根据农户的需求把服务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张文兴说。

2.对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孙杰远提出“教育促成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到多种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主流文化,而且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文化过程当中,不断进行选择和加工,为了更有助于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学校是创新文化的孵化园,培育学生的文化共生观,在继承优秀文化的过程当中,不断进行创新文化,保持文化的生机活力。

3.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共生的理想状态是文化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达到文化和谐需要学生在文化共生观的指引下,提高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何玲梅认为:“外语教育传授目的语文化以促进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促使不同语言文化世界的相互对话与理解,对话与理解是化解不同文化争端的价值追求。”[5]学生在课程当中形成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认识,会主动督促自身学习不同文化,寻找理解文化的途径,提高自身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消除文化冲突和摩擦,对话和理解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本能力,是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学生需要提升的素养。与外国交流需要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要了解和发展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就需要在班级当中、学校环境之中与少数民族成员对话,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互相尊重文化上的差异,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学生文化共生观培育策略

2.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教师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拥有多元文化的知识,教师学识渊博,同时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把身上积淀的多元文化知识开发成丰富、有趣,富含哲理的学习内容,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把学校所在区域存在的民族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等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系统、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这些都要求现代教师不能局限于成为一名“教书匠”,而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和多元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和研究如何教、如何遵循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学习和研究落实到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上来,如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要求学生达到不同水平上的文化共生观。

(一)课程设计培育文化共生观

2.课程内容呈现多元文化。对多元文化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主流文化是在某一场域内多元文化存在形态中某一种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中国的主流文化是汉族文化,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地方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新课程基础改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增加了不少多元文化,学校教育不仅有国家课程提供的内容,还有丰富的地方课程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谢艳娟在仫佬族多元文化教育当中提到“校本课程既可以包含仫佬族族源探究、宗教信仰、节庆习俗、民族工艺、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医药、民族武术等内容,也可以涉及仫佬族与汉族、壮族、苗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异同的比较学习等系列知识。”[8]丰富的课程内容大大满足和适应了学生的多种需要,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汉族主流文化,还能接触到特色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现代文化、外来的优秀文化等,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多元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对比,批判思维,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共生观念。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7]在教育宗旨和一定的教育价值观下,课程目标会形成基本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教育信念。文化共生观是以文化共生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其指导之下形成的课程目标是以文化共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课程的多元文化异质共存价值,直接引导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是文化共生课程的目标维度之一,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包容多元文化存在形态,实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鼓励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就在欧文报警之后,约10名警察立即赶到了利夫西家中。据警方描述,利夫西拒绝被铐上手铐,与警方推搡起来,结果胳膊被划伤。急救人员随后抵达,对利夫西的伤口进行简单处理。接着,警方再次试图铐上利夫西,不料利夫西“出拳殴打一名警察,又伸腿踢了另一名警察,口中还骂骂咧咧、威胁恐吓”。利夫西被指控抢劫、盗用服务、攻击他人、威胁恐吓等多项罪名,后被保释出狱。

(二)教师素养培育文化共生观

1.教师文化共生意识。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承担着引导角色,在教学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文化共生意识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上主动承担起传递文化的责任,并渗透多元文化的内容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态度,对学生文化共生观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姚琳认为:“教师文化共生观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共生观有着积极意义。”[10]观念是意识的组成内容,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对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的文化共生观,学生思想和行为往往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教师正确文化共生意识的谆谆善诱下,学生关心自身文化,为本族和国家文化谋发展,同时关心“他文化”,意识到“他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其发展需要。抛弃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认为文化共生是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自觉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和多元和谐,自觉提高多元文化时代对公民素质的诉求。努力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同时心系“他文化”的兴衰,积极为“他文化”的发展献言献策。

学生文化共生观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培育学生共生观要分析多方面的教学影响,学校当中设计到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郭连锋认为:“课程领域的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呈现方式等课程设计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理念。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发挥着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个人文化自觉直接对文化共生观产生影响。

3.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现代的课程内容主要存在于书籍和网络之中,学校的课程内容呈现主要是通过书本和网络来实现,内容呈现方式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排版,合理的呈现方式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顾春雨认为:“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理论依据是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也会对学生认知、理解产生作用。当培养低年级学生文化共生观时,要多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避免过多的文字阐述。同时,顾春雨也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式能够有效地呈现课程内容,达到不错的效果”[9]。课程内容可以尝试采用主题式、探究式、多媒体式呈现多元文化,比较文化差异,思考多元文化作用和价值。学生在合理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当中,通过说唱、诗歌朗诵、歌词创作、故事讲演、话剧表演、民族音乐表演、游戏参与等课堂组织形式开展学习和练习接触多元文化,探索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文化共生观。

(三)学生文化自觉培育文化共生观

1.加深多元文化认识和理解。自觉是生命个体内在的认识、察觉、反思、理解等认知心理活动,多元文化自觉是个体自身对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觉悟,包括对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共生、对称性共生的文化异质共存形态的理解、判断。王瑜认为:“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应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汲取各民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11]学生要改变过去的被动学习和思考方式,应从被动化为主动、他觉化为自觉,主动倾听“他者”的典章制度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饮食风俗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劳作方式文化、服装文化等,理性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纠正文化之间的认识误区,自发地形成对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并且对“他者”文化尊重和包容。

2.对课堂文化反思。课堂是一个文化存在的场域,在课堂当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样态,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共处一个课堂当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现象,丰富自身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又往往是零碎和非理性的。比如说在课堂上会出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深层次里往往隐藏着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造成学生之间因为文化不同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这些表现为学生对文化认识的零碎和非理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体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和课堂文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之间分享心得,促使学生对课堂文化的深层反思,营造温馨、有序的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文化之下,学生思想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终实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领导本为原则即自己所提意见是出于为领导考虑的。秘书是为领导参谋决策的,这一意义上讲,秘书人员是领导脑器官的延伸,是服务性的角色,必须端正为领导服务的思想。领导工作千头万绪,理应在领导考虑不周的时候予以适当提醒,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超越了服务性的角色,让领导感觉秘书的提议并非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甚至可能对自己有害无益,那么会对这一提议充耳不闻,甚至对秘书本人有意见,影响秘书今后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确保自己的提议是以领导为本位,而不能想当然地在自己角度上思考问题。举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文化共生论纲[J].兰州学刊,2008,(12):155-158.

[2]周炳群.文化共生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06):115-118.

[3]刘怀光,季文君.多元价值观时代的价值共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03):25-29.

[4]孙杰远,李运奎.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5):5-8.

[5]何玲梅.论多元文化共生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2,28(04):32-36.

[6]郭连锋.共生教育理念下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21):19-22.

[7]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8]谢艳娟.多元文化教育与仫佬族文化的传承[J].教育评论,2014,(11):129-131.

[9]顾春雨,周庠聪.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55-57.

[10]姚霖,吴明海.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文化共生观及其培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5):48-51.

[11]王瑜,刘妍.论我国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04):153-156.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Cultural Symbiosis

QIU Xun-yu,YE Bei-b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ultivating students'cultural symbiosis is the goal of curriculum,which means that students form the understanding,care and tolerance of multicultural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education.And on this basis to guide their own behavior attitude and value judgmen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cultural symbiosis h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the curriculum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ultural symbiosis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function.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cultural symbiosis should revolve around curriculum reform.Teachers'accomplishment and students'consciousness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multiculturalism;harmonious culture;cultural symbiosis;cultural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13-0032-03

收稿日期: 2018-07-01

作者简介: 邱勋宇(1991-),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叶蓓蓓(1987-),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标签:;  ;  ;  ;  ;  

论学生文化共生观培育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