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引入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论文,新课程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无可替代地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每个教师走上讲台时必须面对的挑战。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评价目标,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分享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不应只停留在理念上而必须转变为决策力、执行力。面对高中新课程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每个教学班中基础、兴趣、禀性不尽相同又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该怎样选择教法?该怎样整合课堂资源?又该怎样改变以往教学中不合拍的模式、定势?我们有必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审视、调整、实践、反思,以达到新的建构。
课堂引入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技能,更是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载与吸收、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的,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物理学中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怎样发展,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这正是物理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新课程的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通过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学行为是根本,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优质课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案例一:在《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重锤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
(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画,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
案例二:向大家介绍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优质课《自感》的课堂引入:请一位同学连入如图1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图1
3.“猜想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做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期的看法。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下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胡猜瞎想,同时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严密性、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猜想思维的倾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让思维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
案例三: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课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 (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辞,争执不下,有以下几种典型想法(图2),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讨论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图2
4.用人文引导科学,格物致知,使物理课堂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充满人性的关爱。传统教学以及对教育的评价都过于倾向知识与技能,我们的课堂成为冷冰冰训练场,知识与技能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不再有人性,自然科学的教育缺失了科学之精神——启真、启善、启美之功能。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应从人文的高度理解、实践课堂教学,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作用,用生动、鲜活的史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我们确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案例四:在《天然放射现象》这节课的引入,可给学生观看居里夫人寻找镭元素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了解其艰辛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感受居里夫人对人类博大的爱:“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
案例五:在《聚变》这节课的引入,可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与核弹的政治瓜葛:他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说服美国总统认真考虑他的制造原子弹的想法(曼哈顿计划),但在二战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地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致力于和平事业。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爱因斯坦,体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人性能赋予它真、善、美,让学生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毫无疑问,同样一节课有多少个教师上就可以有多少种引入方式,以上案例仅仅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的体会是:面对一节课的教材,教师要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挖掘、去设计,真正用好教材和其他有效资源,使之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课堂引入的设计不仅是为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更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的,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讲究其实效性,切忌流于形式,哗众取宠。2.课堂引入力求短小精悍、点到为止,要坚持科学性、真实性,切忌不分主次和随意性。3.课堂引入所设计的演示实验、随堂活动等应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可操作性、力求较大的参与度,活动效果明显。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如何应及时反思、调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