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_杨丽华1,宋南2

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_杨丽华1,宋南2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青岛 266555)

(2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急诊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探索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儿科门急诊就诊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针对性制定措施:①设醒目安全提示标示;②设置流动导医,增加保洁员,加强护士巡视,及时发现并制止危险事件发生;③开水间安全管理,防止患儿误入;④做好电源管理,防止儿童触电;⑤期检修地板,避免绊倒行人。结果:从2012至2015年上半年,除发生1例因墙壁瓷砖脱落造成1名患儿背部表皮擦伤外,未发生其他因环境安全导致的不良事件。结论: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开展全员教育,关乎细节,采取多种措施,并持续追踪其效果,不断反馈改进,是保证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儿科门诊;环境;安全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08-02

安全管理( Safety Management) 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1]儿童由于自身缺乏安全辨识能力,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或几乎没有,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确保儿童安全是儿科门诊管理的核心。

我院黄岛院区儿科门急诊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儿童安全不良事件不发生,取得显著效果。现就儿科门诊的安全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门急诊包含小儿内科、急诊儿科、小儿外科和急诊儿外科,均设在一楼,诊区紧密相邻。为开放式诊区,独立诊室。自2012年至2014年门急诊人次分别为11.32、15.07、18.46万人次,2015年上半年为9.18万人次,2015年上半年日均门急诊量平均在505人次,最高日门急诊量为808人次。附设小儿输液室,椅位为120个,2015年上半年日平均输液量在186人次,每日最高输液量达458人次。诊区与挂号室、急诊检验科、急诊药房相邻。

2.安全风险分析

2.1 低龄儿童具有好奇心强与好动的特点

儿童在1~4岁期间,具备自主活动能力,且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凡是没有见过的东西,都要去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其次,儿童缺少危险防范意识,一旦对某个事物好奇,便会立即过去尝试,而不会考虑其危险性。因此该年龄段的儿童是儿科安全防护的重点。

2.2 患儿候诊时排尿或呕吐,污染地面

低龄幼儿排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常在家属候诊过程中小便至地上;个别患儿因疾病原因会突然呕吐至地上,家长没有及时通知护士或保洁员,也未及时清理或家属自行清理不彻底,很容易导致其他人滑到。

2.3 卫生间地面湿滑是患儿跌倒的危险因素

儿童卫生间便池相对较小,洗手池位置较低,患儿常常排尿至便池外,洗手过程中也容易将水溅到地上,导致湿滑,易造成患儿滑倒跌伤。

2.4 开水间热水炉开关有导致患儿烫伤的危险

家长接热水时,如果不注意患儿,他可能出于好奇而去碰触热水开关,易造成患儿深度烫伤。

2.5 输液期间家属为哄孩子而离开输液室

有的患儿由于身体不适,不停的哭闹,不愿坐着输液。为了哄孩子,家属便举着输液袋离开输液室带孩子四处溜达。由于卫生间在输液室外面,部分如厕后的家属也喜欢带孩子离开输液室到其他区域走动输液,不符合输液安全管理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6 有电线接头或插口的地方是危险地带

许多家长在排队等候挂号、检验或取药排队时,患儿如果不是高热或症状严重,常会趁家长不注意,自行跑开玩耍。有的只有一名家长,忙着缴费、取药而短时忽视孩子的看护,挂号处旁边有自助挂号机、检验科窗口有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机、自助查询机等,其电源插头直接连到墙上或连到接线板上,患儿由于好奇容易碰触这些机器和电线,一旦碰到插头暴露的金属部分,有触电的危险。

2.7 自动扶梯或电梯易对低龄儿童造成伤害

正常急诊时间,自动扶梯处于持续运行状态,一旦患儿跌落或将手伸入电梯缝隙内,其台阶交错处的锯齿状结构可对患儿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伤残。有的家长为了哄孩子高兴,带孩子到自动扶梯上玩耍,或孩子自行到电梯上玩耍都是非常危险的。

2.8 橡胶地板接缝开裂易造成行人绊倒

门诊区域地面所铺的橡胶地板会有接缝,地板打蜡时,由于液体浸泡,地板缝隙裂开,或出现地板鼓泡现象,容易造成行人不慎绊倒,低龄儿童多数走路不稳,更易跌倒。

3.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3.1 设醒目安全提示标示

儿科家长带孩子看病,容易情绪急躁,并且年轻父母缺少看护经验,容易疏忽安全问题。[2] 因此我们在护栏处、电梯口、输液室门口、候诊区墙上都设置了安全警示提示,提醒家长照看好孩子,防止意外发生。

3.2 设置流动导医,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危险因素

(1)在儿科诊区特设一名流动导医,在解答家属问询的同时兼管患儿安全。如发现单独乱跑或独自玩耍的孩子,及时帮助孩子找到父母;及时劝阻离开输液室的家长及患儿,向其讲解离开输液室的危险性,使其理解并愿意配合;发现有患儿单独靠近自动扶梯,立即将其带离该区域,并告知家长 危险性,劝导家长照看好孩子。

(2)在儿科诊区设置自动售货机,可大大减少家属离开输液室的机会。

(3)在儿科墙上贴上卡通壁画,在输液室播放动画片,吸引患儿注意力,可减少患儿输液期间离开输液大厅的 机会。

3.3 增加保洁员,分片管理, 24小时值班

(1)儿科诊区有4名保洁员分别负责,不断巡视,及时清除地面各种垃圾及液体物,保证地面清洁干燥。

(2)分诊护士也加强巡视,发现地面有液体立即放置“防滑标示”,并及时联系保洁员进行清洁处理。

(3)卫生间地面放置防滑垫,保洁员工作随时跟进,及时处理便池周围的尿液及大便,防止患儿滑到。

3.4 开水间与诊区分开,有安全提示

(1)开水间距离诊区约150米,而且避开人群密集区域。

(2)开水间应随时关门,并在门口醒目提示“禁止带患儿进入开水间”。

3.5 诊区周围电器插头及接线板妥善放置,不外露

(1)诊区周边的自主挂号机、检查报告自主打印机、自动售货机等其电源插头及接线板全部放在机器后面,不能外露,并用挡板遮挡,使患儿不宜碰触到。

(2)经常检查墙上“安全出口”标示牌是否脱落并裸露电线接头,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严禁电线接头裸露。

3.6 地板打蜡后,检查橡胶地板有无裂缝及鼓泡,有问题者,及时联系后勤部门维修处理,防止绊倒行人。

4.结果

从2012至2015年上半年,儿科门急诊共接诊54.03万人次,除发生1例因墙壁瓷砖自动脱落造成1名5岁患儿背部表皮擦伤外,未发生其他因环境安全导致的不良事件。

5.结论

儿科就诊区域与成人就诊区域相比,就诊高峰时段比较拥挤,陪同人员多,声音嘈杂,[3]并且由于就诊人群以低龄患儿居多,因此就诊环境安全尤其重要。必须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注意每一个与患儿安全有关的细节,采取多种措施,并持续追踪其效果,不断反馈改进,是保证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林,赵晓云,唐玉红.安全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上):279.

[2]马绽梅,赵永明,应争先等.儿科门诊服务模式创新和精细化管理[J].放 军 护 理 杂 志,2014,31(10):55.

[3]于静静,范俊强,姜贤政等.儿科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7):618-620.

论文作者:杨丽华1,宋南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儿科门急诊环境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_杨丽华1,宋南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