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论文_霍淑娟

浅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论文_霍淑娟

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卫生院 1523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末梢血采血方法和静脉血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应用。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80例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ysmex pocH-1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末梢血白细胞(WBC)水平高于静脉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58、3.0552、3.8982、15.7870、16.9151、5.0094、5.5333,P<0.05);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7,P>0.05)。静脉血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血样本检验。结论 不同采集方法所检测的血常规结果有一定差异,除了需血量少、婴幼儿静脉采血难需进行常规检测外,临床上应尽量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均高于末稍血标本采集检验,临床检验价值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ethod of collecting bloo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venous blood sampling method in clinical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he choice of peripheral blood and venous blood of 180 patients,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Sysmex pocH-100i automatic blood cell analyzer testingblood,differenc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he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WBC)is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blood hemoglobin(Hb),red blood cell(RBC),hematocrit(HCT),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platelet(PLT)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venous bloo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9.0658,3.0552,3.8982,15.7870,16.9151,5.0094,5.5333,P<0.05);the two group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level,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0.5297,P>0.05). The stability of venous blo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Conclusion different acquisition methods detected by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have some differences,in addition to less blood,venous blood to infants need regular testing,clinical should try to collect blood for blood test,the stability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the reliability is higher than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test,clinical examination of higher value,worthy of further application.

[Keyword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blood routine;test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见且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其检验结果可直接反映各种有形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概况,因此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均需借助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确诊和发现早期疾病的相关症状[1-3]。血常规检查项目涉及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多种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查与化验等。采血方法包括针刺采集机体的末梢、静脉、动脉血液等三种。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临床应用时间最久,患者采集时疼痛较小,易于接受,但静脉血采集法具有血量足、出血速度快,检验结果不易被客观因素干扰等优点,因此有研究指出[4-6],末梢血标本采集检测出的相关结果,其临床参考价值相对低于静脉血采集法。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12月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28.6±10.7)岁,健康体检者100例,门诊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检验方法

所用仪器为本院现有Sysmex pocH-1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稀释液、溶血素。根据内定程度定期清洗仪器并定标,24 h持续工作。样本检测前,先进行质控物测定,结果符合质控标准,方可进行被測血标本的检测。所有患者分别在清晨7:00~8:00空腹采集手指末梢血、肘前静脉血5~10 ml。患者均进行一次重复采血。先采集静脉血,结束后休息片刻再采集左手拇指末梢血。静脉血样本采集后置于真空试管内,稀释液稀释、轻摇管壁使其充分混匀。末梢血标本置于加有抗凝剂的子弹头中混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检测标本均由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和记录,并于采集后12 h内完成对血常规样本各项主要指标的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采集于同一患者的静脉血与末梢血样本的八项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重复性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80例患者检查结果示,末梢血WBC水平高于静脉血,Hb、RBC、HCT、MCV、MCHC、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同时对静脉血及末梢血标本重复性试验显示,末梢血变异系数(CV)值显著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血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血样本。

3 讨论

传统血常规检验中常采集手指、耳垂等部位的末梢血液作为检验标本[3]。但由于末梢血来自毛细血管,血量少,血小板黏附皮肤形成微血块出血不畅,温度不稳定,采集时出血速度慢,采血量受限等因素影响,采集难度较高,常使白细胞破裂增加,血液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减少,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严重降低,无法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辅助信息[7-9]。报道指出[10]采血方式的不同,对标本存放时间有一定影响。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易产生溶血,血钾升高,尿糖含量降低,凝血因子活性缺失。与手肘血循环相比,末梢部位血循环欠丰富,受外界环境影响温度相对较低,因此相同时间和环境温度下,与静脉血标本比较,末梢血标本更易发生溶血及其他反应,出现此反应的时间也更早。随着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静脉血采集血常规检测法在临床逐步推广,对于提高检测仪器的使用寿命和降低临床诊断的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要求血液样本的含量和纯净度较高,与末梢血包含动脉血、静脉血、细胞内液、组织间液、毛细血管血等复杂成分相比,静脉采血临床操作性更强,血流相对稳定缓慢,纯度较高,其血液成分较少受环境温度、末梢循环的影响,尤其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成分更稳定,可客观准确反映患者全身循环血液情况[11-13],较短时间内即可一次性采集足量血液,避免检查结果发生疑问需反复检测时重新采血的风险,且手肘静脉可反复穿刺,重复性高,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数量较为稳定,检验数据可将误差降至较低,其准确性更高。末梢血采集时需棉球消毒采血部位,脱落的纤维异物易混入血液样本并进入计数系统,导致计数微孔阻塞,发生计数误差及仪器使用寿命缩短。且采集末梢血时为达到仪器要求的充足血量须反复挤压穿刺点,导致血小板聚集加速稀释标本,仪器进行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困难[14]。此外,末梢血采集完置于普通抗凝试管中,放置时间延长后导致血小板假性降低,而真空试管采集静脉血,避免标本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预防外环境污染,保持血小板数量的稳定性,也降低医源性感染与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健康。研究报道[15]采血针进针深浅,患者焦虑恐惧情绪等也易影响末梢血采集检测结果。静脉血采集则无需反复穿刺,减少生理性痛苦,最大程度减少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误差影响。本研究中,通过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采血方法采集标本,发现WBC水平高于静脉血,Hb、RBC、HCT、MCV、MCHC、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WBC水平高于静脉血,Hb、RBC、HCT、MCV、MCHC、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重复性试验表明末梢血CV值显著高于静脉血样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末梢血受环境影响较大,静脉采血平均变异系数低于末梢血采集,其稳定性更高,检验结果更精准。

综上所述,不同采集方法所检测的血常规结果有一定差异,除了需血量少、婴幼儿静脉采血难需进行常规检测外,临床上应尽量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均高于末稍血标本采集检验,临床检验价值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岩.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190-191.

[2]张颖,刘静. 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价值分析. 继续医学教育,2016,3(7):180-181.

[3]强鑫华. 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策略.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3(13):121-122.

[4]徐惠. 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11-12.

[5]梁委军,董家书. 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 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

[6]李俊琴. 兩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9):95-97.

[7]王永志. 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215.

[8]田斌,邓虎重,刘海燕,等.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7):946-947.

[9]刘可. 用两种采血方法对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实施采血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120-121.

[10]郝茜. 用两种方法对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实施采血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37-38.

[11]杨开智,向鹏,余雄力.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4):117-118.

[12]杨灿.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5):3197-3198.

[13]吾古力汗·吾力玛依提,古力加汗·沙都拉.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0(4):251.

[14]潘莹.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分析. 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8):44.

[15]华艺芳,王丽玲,谢晓玲.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比较. 医学信息,2015(24):197-198.

论文作者:霍淑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  ;  ;  ;  ;  ;  ;  ;  

浅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论文_霍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