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转型与区域增长--华东地区双环联动的构想与应用_企业经济论文

结构转型与区域增长--华东地区双环联动的构想与应用_企业经济论文

结构转换与区域增长——中国东部与双圈联动的构想及其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6)03-0054-05

关于区域结构转换与区域增长的问题,不少学者已做过研究,得到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成果。不过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有侧重点的,或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角度或从区域布局角度进行研究。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平衡增长理论与非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资本的不足,由于资本的供给、储蓄与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应当实行大推进的发展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工业部门一起发展才能形成互相依赖、互为市场的局面,克服投资的不可分性,最终取得工业化的成功。非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希曼和罗斯托等,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由于资本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从区域布局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均衡区域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区域增长理论。均衡区域增长理论以新古典的增长理论为代表,在完全竞争、充分就业、规模收益不变、要素自由流动等假定前提下,该理论认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仅依靠市场即可实现区域的共同增长。非均衡区域增长理论以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为代表,他认为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中,不仅是劳动,而且资本也会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一种下降的正反馈运动。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存在着扩散和回流两种效应,在循环累积的因果过程中,回流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区域发展差异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会不断增大。

本文所提出的东部沿海地区与域外经济圈及国外经济圈实现联动的构想(以下简称双圈联动构想)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化。双圈联动构想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增长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加重视结构转换与区域增长的联动关系。产业结构转换、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增长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即边际产业转出与新兴产业的引入,既可以拓展产业的生存空间,又可以有效带动区域增长。本文先提出了双圈联动构想的理论基础,接着在大国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双圈联动构想的机理,最后提出了与双圈联动构想配套的政策措施。

一、双圈联动的理论基础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将一国经济按国家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大小分成4种不同类型:

经济实力经济大国经济小国

国家规模

A

B

大国经济Ⅰ AⅠ BⅠ

小国经济Ⅱ AⅡ BⅡ

资料来源:邢建国,中国西部开发与东部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其中,AⅠ、AⅡ型国家属发达经济国家,BⅠ、BⅡ型国家属发展中国家经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应属于BⅠ型国家。我们通过比较BⅠ、BⅡ型国家,来揭示出BⅠ型国家具备的特质:首先,BⅠ型国家经济总量规模大于BⅡ型国家,并会影响到经济体系的外部均衡,其在国际分工中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BⅠ型国家内部经济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各地区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路径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它的潜在市场机会使得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延长,专业化生产优势延展能力更强。第三,BⅠ型国家内部的区际经济差异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分别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分工体系,形成包括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在内的混合分工体系,从而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第四,BⅠ型国家内部存在分工与市场的不完全性,换个角度来看,可以在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形成垂直分工,消除世界市场内不完全分工与市场不完全性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其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取国家层次上的整体利益。

二、双圈联动构想的机理分析

(一)域外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与国内分工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通过20世纪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普通制造业已趋于饱和,继续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已很小,有许多产品和某些行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如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将会出现竞争乏力的局面,甚至会陷入衰退的困境。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有所不同。而且产业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产业结构应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应不断地引入新产业,转移或淘汰原有产业。大国经济模型也表明,大国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是有梯度的,有较发达的地区也有较落后的地区;大国国内不同区域市场是异质的,有相对发达的市场,也有相对落后的市场。就中国而言,区域发展的梯度、异质的区域市场为东部沿海地区的“边际产业”转移提供了相应的产业环境,相当于延长了某些产业的生命周期。东部沿海地区的某些产业在目前国内、国外经济环境下,出现原有市场容量的饱和以及开拓新市场的要求,导致产品运输成本的上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已相对稳定,提高的空间不大,而某些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如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地价的上升,削弱了这些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这些产业在某些区域的过度密集使交易成本上升,造成了这些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前景趋淡。我们把这些产业称之为“边际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边际产业逐渐让位于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基本规律。BⅠ型国家中不同区域的发展梯度创造产业生存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相适应,过于超前的产业形式不见得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边际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域外经济圈转移,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生产模式在地区间相互传递,相互连接,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从而可以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区域分工的问题。

目前,域外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因此,盲目搞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种不现实的选择。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由短缺向过剩状况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的边际产业将会逐渐向域外转移。对于域外经济圈的现状来说,这些边际产业将会填补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圈内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圈内地区市场规模,培育圈内居民的市场意识,也将进一步完善东部沿海地区与域外经济圈的经济协作关系,完善分工体系。东部边际产业的引进与圈内经济状况相吻合,使这些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圈内现有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具备的体力、技术水平、知识程度,资本设备的技术状况、拥有状况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其他生产资源,都可被这些产业迅速地利用起来,迅速地生产出产品。另一方面,生产中被使用的要素也获得相应的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张又造成产品销售的顺畅,销售水平提高与获利增加诱使原有企业增加投资,或使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工艺上相关的企业加入。这种正向强化的自我循环机制一旦形成,只要外部条件允许,它就会一直自我增强。域外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得益于这种正向强化的自我循环机制,一方面使圈内市场规模再扩大,市场结构再细分,另一方面又使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协作加强,分工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外经济圈的产业引进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区域,其区位优势、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以及政策优惠优势吸引了外国对华投资的大半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经历了从小资本到大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的转化;投资的行业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普通制造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汽车工业、电子机械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装备制造业转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或增加投资,一些研发机构也逐渐向中国转移。[1]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GDP一直在高速增长,人均GDP也超过1500美元,庞大的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人们的市场意识更浓,市场体系更趋完善;政府施政更加高效,法制环境逐渐健全。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廉价优质的劳动力供给更加丰富。区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与外界的交往更加畅通。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给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变化,对商品的需求从满足基本需要向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演变。在商品需求结构变化的压力下和商品需求趋势的引导下,企业也需更改自身的生产结构,以生产出符合需求的产品。企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必然引起对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设备的需求,这就会催生新的设备制造企业,引起新的生产分工和分工体系的出现,逐渐地引发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企业新的生产需求会产生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这会催生新的劳动要素市场,该市场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储备大量优质高效的技术劳动力。新的生产分工和分工体系的出现会产生对原材料等要素流动的新要求,又会衍生出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要求,并呼唤新型物流企业的出现。新型消费市场、生产市场、要素市场等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完善的法制环境,这又会对政府的廉洁、高效、透明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政府去尽快适应这种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人均GDP水平的不同阶段,产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2] 从东部沿海地区来看,普通制造业在过剩经济的压力下已无多少发展余地,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逐渐减弱,已逐渐转化为边际产业。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汽车制造业则是实现产业组织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所在,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经济区域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决定了容纳不同产业的空间是有限的,即产业的空间容纳度是有边界的。一个区域内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过度集中,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强会造成产业拥挤。而产业拥挤会造成交通不畅,延误企业的生产与流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还会造成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影响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恶化外部环境,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可见,区域内非相关产业的过度密集并不总是有利的。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已初步具备了参与水平分工的能力,其要素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水平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将一些边际产业转移出去,将会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会更大,也会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增长点。

东部沿海地区应依托其现有的几大生产基地,借着我国加入WTO的东风,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更加注意吸引外资的质量,特别是对于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引进,要注意策略,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通过竞争来引进先进技术。要使消费者了解世界市场上的最新动态,通过消费市场变化逼跨国公司转移新技术。国内企业也要跟踪新技术,配套能力要跟上,通过市场、企业、消费者、外资几方面的努力,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尽快得到提高,从而改变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的状态,提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比重,逐步向制造业强国的方向发展。

(三)域外经济圈与国外经济圈联动

域外经济圈的状况前已述及,大部分圈内地区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辩证角度来看,域外经济圈有些地区、有些产业具有某种比较优势,发展也比较成熟,可实行跳跃式的发展战略,直接与国外经济圈的某些企业或地区对接,借鉴它们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或品牌,来开发域外经济圈的某些产业。由于历史的、政策的、交通的原因,域外经济圈的发展相对滞后,完全模仿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在需求、市场环境、国际国内经济状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的状况下已不可行。再者,模仿战略也会使域外经济圈的发展始终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也不能盲目实行产业结构高度化,否则会陷入产业结构趋同的窘境,既浪费稀缺的资源,又造成分工体系断裂和市场的分割,使域外经济圈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域外经济圈的发展应实行两条腿走路,基础薄弱的产业走国内经济循环的途径,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边际产业转移,逐渐培养当地居民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完善的新的分工体系。基础较好的产业走国际经济循环的道路,保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最新趋势,捕捉新近流行的技术,为域外经济圈打下赶超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域外经济圈的这两种循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互通,在国内外形成全面竞争态势,从而提高域外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层次,使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发展的利益。域外经济圈产业发展层次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国内产业之间的分工体系网络化,摆脱圈内以前只有初级产品或初级制造品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提高分工的比较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内方便、快捷地从事生产,使域外经济圈逐渐赶上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全面发展的态势。

三、双圈联动下区域有效核心优势的培育

在区域经济层面上,所谓“有效核心优势”,是指能够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并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引擎作用的“有效”的竞争优势。这种有效竞争优势是区域间分工协作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区域经济中的“核心”优势。同样,对于域外经济圈来说,在接受东部地区双圈联动的外向带动发展战略辐射效应的过程中,并不能满足于短期内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必须通过与东部地区形成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加速培育本区域的有效核心优势。任何区域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竞争优势,其收入的增长将因缺乏持久的支撑而成为一种短期现象,经济开发将演变成经济援助而偏离市场经济轨道。因此,“双圈联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在于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之间有效核心优势的市场化配置。换言之,巩固与扩大域外经济圈的有效核心优势,是东部地区调整其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双圈联动发展战略的意义所在。

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主导产业上。抽象地说,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在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使得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各不相同。按照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各地区总是倾向于利用其相对充裕的要素组织生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源禀赋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规模经济的要求。规模经济通常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减少的经济现象。这里所说的规模经济则主要指产业布局的疏密状况。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产业布局的过疏或过密,都会带来外部不经济。因此,达到有效竞争规模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社会分工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促使各区域形成各不相同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主导产业。由上可见,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主导产业成长的约束条件有所放松,但从规模经济和社会分工原则出发,产业区域化效应在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被不断强化的。按照国际经验,区域主导产业诱致经济增长也成为大多数国家消除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途径。

四、双圈联动的政策协调

(一)需求政策: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1.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扩大消费规模对策。一般而言,区域消费市场由城镇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构成,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差异,两个市场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热点。根据城镇消费市场出现的新热点,扩大市场规模应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尽可能提供品种丰富的消费信贷政策,由于住房、汽车等消费品价值大,全额付款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会有困难,品种丰富的消费信贷政策则可使消费者尽快消费商品,带动消费市场繁荣;其次,尽快改善这些产品的使用环境,如加快道路拓宽改造,取消或调整某些相关税种等,降低使用成本;第三,尽快出台或完善某些法律,使这些商品的使用有法可依,发生纠纷时能得到公正处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涉及的是农村居民的增收与减负问题。解决农村居民的增收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农村劳动力应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减少农业人口;其次,农业生产结构应调整,从低质量高产农作物向优质农作物转移,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2)扩大投资规模对策。一国投资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这里主要指国内投资。国内投资又分国有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获取利润是投资的主要动机,利润大小取决于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企业投资有投向中间品生产市场的,也有投资于最终产品市场的,政府可通过调整税制结构来完善中间产品市场;最终产品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则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增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又要取消一批限制消费的政策,以增加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信心,使其产生扩大投资的冲动。(3)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对策。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不是指政府组织机构规模膨胀,而是指扩大政府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国家应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的发行要适度增加,同时要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国家建设资金的使用既可改善区域的投资环境,又可在目前民间投资不旺的情况下,增加有效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2.扩大外需的政策措施。大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国内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充分有效。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挖掘国内外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潜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可按照国际惯例,运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手段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也可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出口企业,维持和扩大其已有的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市场,如帮助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帮助企业与其它国家交涉,建立出口行业协会。

(二)供给政策:区域经济自主成长的政策措施

供给因素从广义讲,包括资源禀赋、劳动力、资金、技术进步等,区域政府应按照大国架构,根据区域经济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培育区域经济自主成长的有效核心优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人均GDP水平的上升,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内组织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也会影响有效核心优势,区域政府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变化,采取措施顺势推动区域有效核心优势的建立。

1.以凸显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各自的核心优势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的核心优势由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劳动力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各自的核心优势,实现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的产业互补,并实现分工收益共享。

2.以东部地区外资结构调整为契机,在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之间形成非同构性的引进外资新格局,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引资格局的重新调整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整各自的外资结构,首先要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素质的提高;其次,域外经济圈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以增强圈内核心优势为目标,承接东部地区的资金转移和内外资企业“捆绑式”的转移,强化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资本联合运作的能力。

3.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实现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核心优势的互补。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地区之间项目合作的规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引进外资和促进出口是利用外部资源,而进行项目合作则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市场。域外经济圈通过建设项目的设立和实施,挖掘本地所拥有的核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因此投资项目的选择就成为东部地区与域外经济圈之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  

结构转型与区域增长--华东地区双环联动的构想与应用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