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理想”范畴研究_美学论文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理想”范畴研究_美学论文

西方古典美学“理想”范畴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范畴论文,古典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开始,到18世纪末德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前后2400多年西方各国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习惯上统称西方古典美学。

“理想”,是西方古典美学中常见的重要范畴。不同的美学家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阐释和运用。进入当代,由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以及科学实践日趋丰富和节奏增快,美学焦点、形态、方法,以及美学的话语亦随之不断转换和变化,从而使得古老的“理想”范畴几乎已被当今的美学家遗忘,“理想”似乎已经消失。但是,“理想”的价值终究不能抹杀或淹没。时代呼唤“理想”,古老的“理想”范畴应该也正在放出新的光芒。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新的生活实践、新的美学环境和新的美学基点上,重新审视西方古典美学“理想”范畴的内容、特性和演变,吸取其理论营养,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他进一步指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1〕事实也的确如此,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对“理想”范畴进行直接的专题论述,但是在其奠基性的美学名著《诗学》中,却以明确揭示艺术的理想化内容和创作的理想化规律开了“理想”思想的先河。他说,“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2〕第三种,即“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的艺术创作方法就是“理想化”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是推崇并赞赏这种方法的;用这种理想化方法创作的艺术形象就是“理想“形象。同时,他还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韵文而历史家用散文——……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3〕“已发生的事”即事实或现实,“可能发生的事”即想象或理想。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点明了艺术(诗)同历史的区别,指出了艺术可表现的理想性内容和艺术创作的理想化方法。他认为,只有“描述理想”和“理想地描述”,才能“把人物原形的特点再现出来,一方面既逼真,一方面又比他原来更美”。〔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也天才地意识到了绘画艺术中理想化创作和创作的“理想”的重要性,他说,“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5〕他还劝画家,“每逢到田野里去,须用心看各种事物,细心看完这一件再去看另一件,把比较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出来,把这些不同的东西捆在一起”。〔6〕在这里,“多加思索”、“选择”和“把这些不同的东西捆在一起”的方法就是理想化的构思和创作。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上述美学观点还仅仅是美学“理想”范畴的思想萌芽的话,那么,从鲍姆嘉通、狄德罗和莱辛等开始的西方美学,则直接用“理想“一词来阐述美学的“理想”范畴了。

狄德罗比鲍姆嘉通大一岁,是法国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中最杰出者。狄德罗的美学贡献主要表现在戏剧艺术、造型艺术和美学理论三个方面;而其美学建树的标志则是“美在关系说”。其实,其美学功绩还在于他对“理想”概念的表述中。

狄德罗撰写过一篇《谈演员》的论文。狄德 罗说,要想表演得美,就得“凭思索,凭对人性的钻研,凭经常摹仿一种理想的范本,凭想象和记忆”。〔7〕在此,所谓“理想的范本”,就是理想模式或理想形象;这理想模式、理想形象或理想范本是通过演员的“想象”、“记忆”、“思索”和 “钻研”而形成的,按照这个“理想的范本”表演,表演才会成功,才会给人美的享受;而“最伟大的演员就是最善于按照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把这些外在标志最完善地扮演出来的演员”。〔8〕在文中,狄德罗还推崇了著名的表演家克勒雍,他说“她自己事先已塑造出一个范本,一开始表演,她就设法按照这个范本。毫无疑问,她心中事先塑造这个范本时尽可能地使它最崇高,最伟大,最完美。”“出于辛苦钻研,她终于尽她所有的能力,接近到她的理想。到了这个时候,就已万事俱备,她就坚决地守着那个理想不放”。〔9〕在此,狄德罗已经把“理想”的主要美学性质点出来了:“理想”是属于审美主体的(譬如演员);理想具有指导实践(譬如指导表演)的功能;理想是在“想象和记忆”、“思索”和“人性的钻研”等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想的范本”的实现,标志着美的诞生。

狄德罗还在该文及评论马黎艺展的论文《沙龙》里提出了“理想美”和“现实美”的概念。〔10〕其所谓的“理想美”,就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材料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和理想化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从“理想范本”到“理想美”,狄德罗已有了“理想美学”思想的萌芽。

莱辛在《拉奥孔》的续编也论述了美学意义的理想:“身体美的表现就是绘画的目的,所以身体的最高美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但是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这种理想只以较低级的形式存在于动物界。植物界或无生命的自然界都见不出这种理想。”〔11〕理想是美或人的美之所以成立的原因,莱辛《拉奥孔》里表现的这一思想同狄德罗《沙龙》里“理想美”的提法一样,亦是“理想美学”思想的一种表述。

西方古典美学的两座高峰是康德和黑格尔。他们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美学研究和审美实践。

康德与狄德罗及莱辛同代,是德国古典哲学及美学,特别是“形式派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美的分析”一章中剖析了审美的四个契机,得出了美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利害、欲念和概念的形式主义结论。在这一章中,康德专设了一节“论美的理想”,这是以往所有美学专著中从未有过的。在这一节中,康德说,“审美趣味的最高范本或原型只是一种观念或意象,要由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里形成,他须根据它来估价一切审美对象,一切审美判断范例,乃至每个人的审美趣味。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概念,而理想则是把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现。因此,这种审美趣未的原型一方面既涉及关于一种最高度的不确定的理性概念;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概念来表达,只能在个别形象里表达出来,它可以更恰当地叫做美的理想。我们虽然原来不曾有这种理想,却努力在自己心里把它形成。但是它只能是一种想象力方面的理想,因为它不基于概念而基于形象显现”。〔12〕

康德在此点明了“美的理想”的形成和本质特点。康德认为,“美的理想”或“审判趣味的最高范本”或“原理”从本质上说不是理性概念或观念,而是“表现观念的事物形象”,是一种“意识性形象”。这是“由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是形成”的,人们审美时,就把它当作标准,“根据它来估价”“一切审美对象,一切审美判断”和“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鉴定其美丑。

由康德关于“美的理想”的论述还可看出,康德的“理想”范畴具有一种对立统一的性质,即非观念和含有观念的对立统一,理性概念和感性形象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最终是统一在“每个人自已的意识里”。所以,康德的“理想”范畴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康德随后又谈到了“美的理想”所包含的观念和目的的性质。他说,“不论一个理想是在何种评判的根据里,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观念依照着一定的概念做根据。这观念先验地规定着目的,而对象的内在的可能性就奠基在它上面。”他又说,“美,若果要给它找得到一个理想,就必须不是空洞的,而是被一个具有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下来的美”。〔13〕由此可知,康德的“美的理想”所包含的“观念”就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这种概念在物那里是由先验性的观念(犹如柏拉图的理式)规定的;而在人这里,则是由先验性的观念和人的自我意识合成的。所以人与物的理想概念是不同的,所以紧接着康德说“美的花朵、美的家具,美的风景等的理想是不可想象的。”〔14〕“只有人,他本身就具有他的生存目的,他凭借理性规定着自己的目的,……所以只有‘人’才独具有美的理想”。〔15〕也就是说,物只有“先天”的目的(即上帝造物的目的);而人既有“先天”的目的,又有“后天”的目的(即人的自我意识)。因此,康德进一步得出结论,“美的理想,由于上述的理由,我们只能期待于人的形体(形象)。在人的形体上理想是在表现道德,没有这个这对象将不普遍地且又积极地令人愉快”。〔16〕

康德“美的分析”一章中,从这种“理想是在表现道德”的特殊结论(“美的分析”一章中其它三个结论全是形式主义的)到后一章“崇高的分析”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发挥,认定美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其人道和人性的内容。于是,他明确而又矛盾地再次得出了“美是道德精神的表现”和“美是道德的象征”〔17〕的结论。这正是康德其擅分析而不擅辩证统一的美学体系的固有矛盾所在。

黑格尔是其先前西方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其最高成就者。就美学的“理想”范畴来讲,黑格尔也有着比前人更精深、更系统和更辩证的阐发。他的《美学》四卷,其全书的序论和第一卷都直接论述了美学的基本范畴——理想。第一卷是整个四卷的核心和基础,主要阐述美学的“基本原理”,其余三卷则是第一卷的具体展开。而第一卷用了很大篇幅,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论述了“理想”。

首先,黑格尔论述了“理想”的本质,阐明了“理想”与理念和概念的关系。

“理念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灵魂和基础。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也由“理念说”来阐释理想范畴的本质,这是黑格尔美学的起点和基点。黑格尔写道,“理想就是和实在统一起来的理念”。〔18〕而“理想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体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19〕联系到艺术,他说“艺术的现实就是理想”。〔20〕也就是说,从外在形象上讲,理想就是感性地表现出来的艺术;从内在意蕴上讲,理想就是“具有确定形式的理念”。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所谓的理念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精神现象(意识、思维等,而是一种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 一。”〔21〕在黑格尔的美学著作里,概念和理念都不是单指精神,而是指概念和理念与其自我生发的实体这二者的辩证统一体,是“正”(精神)“反”(精神生发的实在,即精神的对立面)“合”(精神与实在的对立统一)的三段式过程。因此,在黑格尔眼里,理想的本质就是理念,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

关于理想与美的关系,黑格尔分析指出,“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22〕换言之,“理想,即美的充分体现”。〔23〕具体地讲,黑格尔认为美有二种,一是自然美,二是艺术美。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黑格尔又认为美只有一种,即艺术美,“美的领域就是艺术的领域”,“美学亦即艺术哲学”。〔24〕

也正因为如此,黑格尔认为,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的存在(黑格尔的“自然”亦非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界,它指的是整个外在于人的世界,即外在于个人主体的自然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这一总体外在世界。这种外在世界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不是“自为”的存在,即是一种无思想无意识的存在。所以,自然与人有意识创造的艺术美即理想(“自在又自为”的存在)是对立的。因此,黑格尔得出结论,自然美是非理想的美,非充分体现的美,有缺陷的美:“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25〕“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26〕

黑格尔认为,与理想同自然美的间接和对立关系不同的是,理想与艺术美的关系则是直接的和统一的。他说,“艺术美是作为理想来看的”,〔27〕而“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学逻辑里作为绝对来了解的那种理念,而是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而且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贴的统一体的那种理念”,〔28〕也就是说,艺术美和理想指的是一个东西,即“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且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贴的统一体的理念”。称之为“艺术美”,是从美学角度而言,称之为“理想”,则是从形象角度而言的。所以,黑格尔在后文中就直说,“理想,即艺术美”。〔29〕

对理想本身的内外特性,黑格也作了详尽的分析。首先,黑格尔认为,由于理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念,所以,理想内在的最基本的特性就在于表现意蕴,表现精神,表现心灵;“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30〕这种表现从成分上讲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理想“首先要把神性的东西当作它的表现中心”〔31〕,第二,“神的心灵所凭附的凡人,例如圣徒,殉道者,以及一般信徒,也就成为理想艺术的适宜对象。”〔32〕第三,由于理念可以外化为具体实在,“神的东西”亦可转化为“尘世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部心情连同一切感人最深的东西,人心里面的一切力量,每一种感觉,每一种热情,以至胸中每一种深沉的旨趣——这种具体的生活就形成了艺术的活生生的材料,而理想也就是这种生活的描绘和表现”。〔33〕

就外在的形式特性而言,黑格尔认为,理想也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它表现于“整体一律,平衡对称,和谐”等抽象的外在形式,以及颜色,音质,线条等“感性材料”的形式。其次,它表现于同外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协调性,与物质和精神(如宗教,道德)的协调性。再次,它表现于与受众即欣赏者的协调一致。对于这后一点,黑格尔深刻地指出,“理想的艺术作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的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对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34〕从这个美学观点可以看到现代接受美学的思想萌芽和根源。

另外,从更深层的形式方面讲,理想的特性还要求其“心灵的表现”,不但可以从其形象的整体看出来,还可以从其形象的每一部分显现出来,“艺术把它的每一个形象都化成千眼的阿顾斯,通过这千眼,内在的灵魂和心灵性在形象的每一点上都可以看得出。”〔35〕这种“通体生气灌注”的特性就是理想的特性,也“由于这个缘故,理想才真正是美的”。〔36〕

在《美学》第一卷中,黑格尔还着重论述了理想与生活,理想与人的实践,以及理想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黑格尔说,“理想的完整中心是人,而人是生活着的。……属于生活的主要是周围外在自然(即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那个对立面,因而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中的活动。”〔37〕他还说,“具体的生活就形成了艺术的活生生的材料,而理想也就是这种生活的描绘和表现”〔38〕也就是说,理想在于表现生活,而生活就是人与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及在外在世界中的活动。若进一步追问,理想与生活,或人与生活的统一又表现在哪里呢?黑格尔指出,其统一在于“人的实践”。他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39〕关于理想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黑格尔分析道,整个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背景就是一种大环境,即“一般的世界情况”(或通常所称的社会时代背景),它是“理想”的普泛的、一般的基础,这是一。第二,“一般的世界情况”的具体化就形成“情境”,即理想具体生成的环境,这是小环境。第三,大小环境还是外在的,还是“理想”存在的外环境;“理想”存在的内环境就叫“情致”,即外部环境在人物内心内化成的思想情感状态。理想与这大、小、内环境的对立统一就是理想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对立统一。理想就是在这种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的理想范畴思想已有了进步的社会观、历史观和实践观。

西方古典美学关于“理想”范畴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给当代的美学研究以宝贵的启示。

第一,纵观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理想”观点和“理想”范畴的出现,无疑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认识的深化和进步。

譬如,古希腊最早的美学观点是“美在物体形式”,美在审美对象其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并由此派生了诸如“数的和谐”、“黄金分割”、平衡、对称、整齐等形式美规则。这种对美的早期认识一方面有客观的原因,因为古希腊典型的艺术是建筑、雕刻、绘画等造型艺术;这些造型艺术自然给人以直观的形式感受。另一方面,从主观上讲,人们凭感官从这些造型艺术的形式上得到感觉,而且觉得这种感觉是不加思索的;所以,就主观地认定美在物的形式,从而忽视了形式所凝聚和所代表的内涵。其实,这是人们在美学早期阶段对美的表层和片面的认识。

其实,一切现实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所谓“纯形式”只不过是其形式表现内容的程度较弱,或人们还未意识到形式的意蕴罢了。对于这一点,后来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休谟分析指出,即使是“平衡对称”这种所谓的纯形式,其后面也蕴含着“安全”的内涵,因为不平衡对称就会倾倒。所以,“平衡对称”的美感来自“对安全的同情”。不管休谟之说是否真理,但有一点却是对的,即美或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理想”则是“具有意蕴的形象”。因此,理想范畴的出现就从思维的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认识有了从形式到内容或从形象到内蕴的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步。

第二,“理想”观点和理想范畴的出现,还体现了美学思想由物(自然)及人的历史性转变和理论升华。

由于“理想”是人的生活与人的心灵的结晶(神也是人,天上的人)所以,“理想”思想和“理想”范畴的诞生就给艺术和美带来了一种人的灵气、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力,给“物的影象”注入了人的能动性,人的想象力和理智。因为自然是物性的,而理想是人性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化摹仿”——“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的思想、达·芬奇“思索加选择”的理想化思想、狄德罗关于“理想的范本”的思想、康德和黑格尔关于“理想”范畴的论述等,从今天来看,虽不完全正确,却都体现了从“物”或“自然”到从“人”或“人的生活”来把握艺术和美这样一个重大的认识转变,体现了从以物为中心的美学到以人为中心的美学这样一个重要的认识升华。这是美学思想的质的飞跃。

第三,美学思想中“理想”范畴的诞生,还标志着社会观、历史观和实践观进入了美学的大门,开拓了美学的视野,提升了美学的境界。这一点,在康德和黑格尔对“理想”范畴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譬如,康德论“理想是道德精神的表现”,论“美是道德的象征”;黑格尔论“理想”与“一般世界情况”、“情境”及“情致”的对立统一关系,论“理想”与“生活”和“人的实践”的关系等等。

第四,“理想”观点和“理想”范畴的提出,还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方法在美学中的成功运用。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理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个别形象”和“理性概念”的统一(康德),是“具体形象”与“理念”的统一(黑格尔)。其次,“理想”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是“人性的目的”与“人的形体”的统一(康德)。再次“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感性形式”与“理性观念”的统一(康德);“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除此之外,在黑格尔对“理想概念”和“理想实在”之间“正、反、合”三段式的论述中,在其对“主观内容”和“客观形式”之间“对立、矛盾和矛盾解决”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阐发中,我们也看到了“差不多是关于辨证法的最好的阐述。”(列宁语)

西方古典美学关于“理想”范畴的思想是美学史中重要的理论发明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之前,它较好地解决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即人在美的本质中的主导地位问题;较好地阐释了美学中的三大矛盾统一问题,即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较好地导入了关于美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社会观,历史观和实践观;较好地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美学思维方法。这“一个方法”“一个核心”“三个矛盾统一”和“三个基本观点”就是“理想”范畴主要的美学价值所在。

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康德的“理想”是建立在“人的意识”之上的,是意识产生理想,这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而黑格尔的“理想”则来自“理念”,来自“绝对精神,”这又表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

“理想”的真正基础和最终根源在哪里?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其基础和根源只能是物质世界和人的实践。“理想”产生于人的生活,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创造理想的新生活,创造美的未来。这种生活——理想——理想的新生活(美)的循环反复和螺旋上升,就是“理想”的美学历程或公式(参见拙文《论生活、理想与美》、《学术研究》1996年增第6期,或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复印资料月刊1996年第12期)。“理想”范畴的根本美学意义也在此。

另外,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康德将“理想”等同并局限于“人的美”;而黑格尔等人则将“理想”等同并局限于“艺术美”。这也是不恰当的。实际上,“理想”并不是美本身,而是美的一种蓝图,一种因素,理想的实现才是美。另一方面,“理想”的天地广阔得很,除了有关于“人本身”、关于艺术的理想之外,自然、社会、家庭、道德、伦理、科学技术、家庭等凡是人涉及的领域都有理想的存在,也都有美的存在。

注释:

〔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缪灵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4、129页。

〔2〕〔3〕〔4〕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2、28、50页。

〔5〕〔6〕达·芬奇,《绘画论》,载《西方美学史》上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1979年版第159页。

〔7〕〔8〕〔9〕〔10〕狄德罗,《谈演员》,载《西方美学史》上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268、269、268、269页。

〔1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泽,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12〕〔13〕〔14〕〔15〕〔16〕〔1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0-71、71、74、201页。

〔18〕—〔3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1、92、195、135、356、3-4、312、5、91、91、171、201、223、224、224-225、335、198、202、313、225、39、15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理想”范畴研究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