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贫困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贫困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与农村职教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对策论文,贫困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施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大力在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和有关人士的共识,这无疑为开发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奠定了基础。但怎样根据贫困人群的需求,消减实际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经济障碍,开展适用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怎样把这种职业培训和教育作为切实的反贫困对策,有所创新,而不仅仅是城市型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的简单照搬或翻版?怎样适时总结实践得来的成功经验,从方法论的高度认识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怎样借此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变革前提:适应扶贫攻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承包范围内的经营自主权,解决了人民公社所解决不了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发展内驱力问题,使农业生产力获得自土地改革以来的第二次解放。在这种权力转移效应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加上各级政府坚持不懈地推广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以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农业科技的追求。80年代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传神地称这种现象为“抢财神”。

但与这种追求同时存在的是一系列障碍,细分起来,大体有五:一是门槛障碍,农业劳动者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科技基础知识缺乏、现代科技背景知识更匮乏;二是渠道障碍,除了农业技术推广干部、乡村干部的介绍、左邻右舍的见闻,缺少可主动、系统地获取适用科技知识的渠道;三是方式障碍,出于需求与习惯,农民希望直接得到最实用的知识,不太愿意学习基础部分知识,实用性与系统性难以统一;四是成本障碍,农民没有外来保障,难以负担学习时间这样的间接成本与学习费用这样的直接成本;五是心理障碍,适用科技与传统习惯往往有所冲突,农民既要克服习惯的阻碍,又要有能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而贫困人口承受风险的能力本就很弱,自然希求技术传授必须和生存状态的改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了这样的技术确实能“多打粮食多挣钱”。

要破除上述障碍,推动扶贫攻坚,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无疑可以事半功倍。但现行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却不能适应扶贫攻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层干部和农民感觉没多大用处,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们则深为招不进、留不住学员而苦恼。为什么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背景下,搞了几十年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却陷入困境?根本原因是农村职业教育几乎是城镇型职业教育的翻版,不适应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需要。其弊病主要表现为:其一,根据城镇生源的特点和城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设置专业,不适合农村甚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员可用武之地甚小;其二,模仿普教模式办学,学员没较强经济支撑就完不成学业,贫困家庭供养不起;其三,国家包分配的时代已过去,县级职业教育却没有随之变革而吸引力大减;其四,只传授技术,不讲如何适应市场,有效性差;其五,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适用性差;其六,施教方式死板,学员最关心的“怎么做”被放在最后,淹没在“为什么”之中;其七,与当地实际、市场不能对接,农民学了赚不到钱。而后者,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显然,无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职业教育,农民不需要;不能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服力的职业教育,当地政府也不会真正重视。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势,适应扶贫攻坚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化为导向,变革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办学手段、施教方式,调整办学重点,使学员更能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作用,更能在市场风浪中求生存,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

所谓“以市场化为导向”,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地实际,面对市场的需求选择、设置专业。例如,率先以职业教育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贵州省息烽县1996年1月由安顺地区划属贵阳,由一般农业县变成了城郊县。 要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原来的粮经两元型生产方式必然要随之改变,这是行政力量与经济力量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要想使市场可能变为市场需求,就要促使息烽县的农民特别是贫困人群适应这个转变,面向贵阳这个大市场,供其所需,并在其中获取信息、资金、知识、报酬。这就要帮助农民掌握适用技术与进入市场的本领。由此,城市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导引出了对教育行为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息烽县,要想借助市场力量脱贫致富,就要兴办适应现实条件与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办这样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就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即适应教育市场和其背后的经济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首先选择果蔬专业,因为这是贵阳市场与这个县的教育市场都急需的。

其二,是利用市场渠道、市场手段获取发展职业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资源,化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手段获取资金、教师、实验场所等。职教工作者在善于与政府有关部门有机结合、争取有力支持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各个渠道的教育培训经费,让几个积极性变成一个积极性。作为回报,培训出来的学员优先让出资单位挑选作项目带头人或承办人。这样,学员有了市场需求和用武之地,教育的价值也得以实现。

其三,是按市场需求调整办学模式、改换办学方式、改变施教方式、调整课程设置和传授内容。适者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没有及时的调整与变革,职业教育就难以生存。

其四,是利用市场力量求得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样会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善于在市场上确立位置、利用机会,怎么能发展,路就怎么走。

二、目标取向: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

要适应扶贫攻坚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应向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方向变革。

所谓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就是以适合贫困地区农民需要的办学模式和施教方式,以最有助于贫困人群脱贫的适用科技知识和如何进入市场的技巧,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变为能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者。它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要善于从农民、从贫困人群的实际和需求出发,用他们的视点、心理和标准观察、评判、取舍现行的培训方式,并相应给予改善和补充;同时,又根据已有进展的脱贫致富的形势,适应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内容、施教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标准等作出前瞻性调整。其最大区别在于,反贫困的职业教育不是首先追求教育行为自身的完美或完善,而是首先要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实现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就是看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之大小,看按这种要求培养出来的学员能否比没学过的人更快地脱贫致富。科技必须与生产者相结合才会产生生产力,掌握适用科技的生产者必须与市场结合才会实现效益。反贫困的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使科技与生产者结合,与市场结合,让农民富起来,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要以学员运用所学获得的经济收益作为职业教育的间接经济效益,以对脱贫致富的推动作用衡量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这两个方面的效益都是反贫困的职业教育要优先考虑的。

因此,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注意:内容兼顾实用技术与投身市场,形式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示范,效益兼顾知识收益与经济收益,目标兼顾眼前脱贫与长远发展,受惠兼顾受训人家庭与其村邻,标准兼顾当地实际与教育规律。

这种职业教育绝不同于简单的技术培训。简单的技术培训只是告诉农民种什么、大概怎么种,让他们只知其然。而这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对系统地教给学员最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培养适应农村实际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者。他们有技术,基本上明白商品生产全过程(包括融资、生产、销售,把产品变换成商品),熟悉市场又会赚钱。这种新型的经济能人如同新细胞,在农村中分裂、繁殖、形成新生代,产生带动、示范效应而影响、波及一大片,从而达到反贫困的目的。

为此,在设计办学模式、制定办学方案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好事办好。不仅不要因为帮助贫困人群学习而使他们背包袱,还要努力让学员在学习期间就用所学挣到钱,边学习边养家,补偿已付出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2.需求优先。把学员希望知道、需要知道的,早点拿出来;把他们在某个特定时刻应该知道的,适时拿出来;把他们会有兴趣的东西,不断拿出来,以使他们不断保持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和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们感到学很久还没学到致富的技能和路子。这就必须打破惯常的基础课、专业课安排模式,采用包括按农时安排专业课、分段式教学等要素的教学计划。要先把农民学员最想知道的事说了,他听了,他懂了,他试了,他多挣钱了,他就有信心了;他就不仅对职业教育有信任感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采用分段式教学,就是分段讲重点,分段讲他们最有兴趣、最该知道的东西,然后马上让学员在适宜农时回家试种。怎么种讲了,但怎么管理下一阶段才讲,自身利益驱使他继续来,就保证了整体上不流失。需求优先,使他产生了需求动机,在需求优先中他把钱挣回来了,这样他就会因满足需求而形成很深的信任感,而会带动其它人。

3.效益优先。即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与进行教学组织。

4.目的优先。要积极运用各种适当手段,争取政策落实、政府投资、多方资助、各界支持,为办好教育的预定目的服务。

5.着眼发展。要告诉农民怎么理解市场信息,怎么进入市场,怎么利用市场(如怎么从信用社把钱借出来,怎么立项、怎么填表、怎么办抵押、怎么办其它贷款手续);还要帮助他们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熟悉市场经济的规则。如何利用市场,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而言,不是常识,恰恰是应当灌输、普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技能。

三、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寻找新的施教方式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是否可行、有效?按照上述原则、设想,根据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贵州省息烽县的实际,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反贫困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方案,取得了理想效果。上学期间,绝大部分学员通过在自家土地实习种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少人实现了脱贫。

息烽县共有23万多人,辖地1036平方公里,距贵阳仅72公里,但土地零散,小气候复杂,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人口约20万人,核定的贫困人员为10多万人。1993年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27元,1994年817元,1995年855元。这个县原属安顺地区管辖, 主要是粮经两元型耕作方式,以种植玉米、水稻、烤烟为主。

1996年夏,我们作为新华社派去的扶贫工作队到息烽工作。当我们根据息烽所面临的新形势考虑扶贫工作下一步工作思路时,深切地感受到息烽县正面临着三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即从1996年1月1日起息烽县被正式划归贵阳市管辖、即将成为贵州第一批率先解决温饱县、横跨息烽县的国家级通讯干线已开通和贵遵高等级公路即将通车。如何抓住这三个历史性的机遇,通过提供适用人才和技术支持为息烽县的脱贫致富和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

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作为反贫困对策之一,我们会同县有关农业部门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办起了果蔬专业。这是该学校第一个真正“农”字号的专业。之所以选择首先办果蔬专业,根据有三:息烽县成为贵阳市的郊区县,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具备了较大规模打入贵阳蔬菜及干鲜果品市场的条件;特殊的高低海拔皆备的地理条件使息烽县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天然优势,可以与目前贵阳市的蔬菜基地打“时间差”而获得更好的收益;贵阳市每天至少75万公斤蔬菜市场需求,以及远远高出正常幅度的粮菜比价,给息烽县以发展果蔬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以上根据所述,还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潜在的机会。要使这些可能变为现实,就要培养一大批愿意为息烽县发展和自己脱贫致富而踏实苦干,有较系统的适用知识和技能,了解市场敢闯市场、头脑灵活又精于算账的实用型、复合型、现代型的人才,像种籽一样撒到全县,以星星之火,带动全县农民致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寻找新的施教方式。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施教方式?经过多方调查、请教,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息烽县职业技术学校果蔬专业办学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了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它大略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学员来源结构:强调以青年农民和农民子弟为主,兼顾在基层工作的农技推广人员。

前者注重从有发展果蔬、特别是蔬菜条件的乡(镇)、村、村民组里,选自己或家庭有种菜经历、种经济林经历的农民,一般要求有初中文化程度。后者则主要依从基层组织的安排。对农民学员中的特困户,不仅减免一切费用,还要在食宿方面给与补助。

2.教学内容比重,注重以实用性为主兼顾系统性,从面向市场、发展大农业特别是果蔬产业出发传授当地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突出主线兼顾复合。

在内容安排上,要以四分之三时间较系统地学习适用的现代果蔬生产知识、技术,这些知识技术,一是经实践检验确实比较先进,可帮助农民开阔眼界,二是适合息烽土壤、气候条件,可以实际创造经济效益;以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实用的市场经济知识,帮助学员懂得怎样获得资金支持、怎样进入市场、怎样规避降低风险,包括弄清发展果蔬生产可能获得的资金、技术、实物支持的申请渠道和申请办法,学会申请贷款,弄清怎么把菜卖到贵阳市等容量大、效益比较高的主要市场,并尽可能绕开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壁垒。

3.课型搭配设计:强调口授课与实践课并重,兼上市场调查课。

所谓实践课,除了在教师带领下在校内基地手把手示范—实践外,要安排时间让学员回家小面积试种。即每学到一项果蔬种植技术,就让学员回家去试种,或带动村里人也试种,通过试种,自己发现问题,继续学习时更有的放矢,以期在学习期间既解决问题又可在学习期间就把学费挣回来,或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所谓市场调查课,就是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员去摸贵阳市场,掌握市场信息,熟悉如何进入市场,并做贩菜实习。这样可以帮助消减贫困人群学习适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也可实际降低他们运用新学到的东西的风险。

4.课程安排原则:以按农时节气为教学节点形成的专业课与实践课双联,统率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形成适合农民注重实用、急于见底的接受心理的课程安排顺序,打破一般中专以上学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传统安排顺序。

所谓按农时节气为教学节点形成专业课与实践课双联,是指根据适合息烽县情况的果蔬品种的最佳种植季节,提前大约一个节气安排相应专业课学习及示范实践,专业课后紧接着安排实践课,让学员回家在自己的责任地里作小面积试种。这样按节气安排专业课——实践课,形成一个个教学节点,围绕这些教学节点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市场经济知识课程。即以专业课为主干、以农时节气为轴心、以让学员学到适应息烽县情况的实用、适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如何进入贵阳市场的实用技巧为中心,以让学员能马上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并直接创造财富和效益为重点,安排教学时间、编制课程表和教学方案。

重心在专业课、实践课及市场经济知识课,从他们容易掌握的入手,还有利于消减贫困人群学习适用先进农业科技的门槛障碍。

5.分段教学方式:即每一个按农时节气为教学节点形成的专业课、实践课、讨论课三联,把每个学期分成几个教学段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不断提高。

采用分段式教学方式,上完一个按节气安排的专业课(含教师示范),就按节气上实践课,即让学员回家试种,这样,既可巩固学到的东西,又可通过试种获得收益而增强学习兴趣,还可及时弥补学习开支,又可在学习期间就对村邻产生幅射作用。这样来形成一个个教学段。实践几天后,再回到学校,一方面继续学习别的内容,一方面也把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向教师、专家请教,与学员们一起切磋,检验一下学习效果,也寻求进一步提高。

这样的分段教学方式,可以消减贫困人群学习适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方式障碍和成本障碍,可让学员以分散的时间安排(农闲在校学习,农忙在家边处理农事,边实践所学、深化所学,并创造经济效益),完成系统的专业学习;以自身的劳动来支持自己的学习;以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式的成效,幅射村邻,提高面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创造更大的效益。

6.师资聘请原则:一是请当地这个领域最好的专家给农民学员上课;二是请对贵阳市蔬菜栽培与蔬菜市场确有研究的人上课;三是请有关农业、农技、农资等部门的实际领导者和专家上课;四是请确实做出成绩的种菜、贩菜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上课;五是请学员中有一技之长的人给大家上课。

7.学习方式安排:课上课下学习结合,校内校外学习结合,听课与共同讨论结合;听课与田间实践结合,听课与市场实践结合,学习与实际发展结合。

所谓学习与实际发展结合,即把实践课的一部分放在学员的家中,放到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中,把学员家的地及其村邻的地就近作为学校的实验用地。对学员的学习内容则分别要求、个别管理,既鼓励他们结合自己个人及所在乡村的特点和对下一步发展目标的考虑,在学习时间、内容、重点上有所侧重,又主动帮助参谋、提供帮助。

8.实践方式管理:辅导式实践与自主式实践相结合,市场调查与模拟演示相结合,课时安排与课题式管理相结合。

所谓课题式管理,即让学员结合本乡本村本人在种植果蔬方面碰到的问题,报给学校一个选题,经认可后,发给一定的实验经费,如试验成功,再发给一定的奖励,这样,学习之中就为本乡本土解决了一定的实际问题。

9.效益倍增追求: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首先追求教育行为自身的完美或完善,而是首先要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为此在教育行为实施的同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以这个专业为中心,结合农时季节与所请的专家的授课时间安排,办一系列短训班,形成树形结构。这个专业与短训班同时听专家的课(之前让本县专家先为短训班讲一定的课),使受益人大大增加。

要鼓励学员每人在村里有一两个联系人,技术共享,这样做,可以强化这种职业教育消减贫困人群学习适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渠道障碍的作用。同时,这样也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减少风险,便于销售。

作为教学与巩固教学效果的措施,要把这个果蔬专业的全体学员,以及来讲课的各方面专家、管理部门的人士联结起来,构成长期性网络,既便于学员继续学习,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既便于他们不断获得各种支持;更关键的是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互相支持,有规模效应;同时,也打出这种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个专业的声威。

10.建立多角支撑:正因为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反贫困对策之一,这种教育行为本身就是反贫困行动的一部分,因此,要把它纳入整个反贫困计划之中,借用各种扶贫济困、发展农业、支援不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形成多角支撑。

为保证息烽县果蔬专业的正常教学及进一步发展,为支持息烽县以产业化的思路、方法及速度发展果蔬产业,就动员了各方力量对这个专业的办学采取多角支撑。如新华社扶贫工作队将这个专业列入扶贫项目,给予切实财政支持;息烽县有关部门在师资、实验用地及农资等方面给予了支持;贵阳市蔬菜办公室及贵州农学院等单位在教学与有关政策措施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证;学校还帮助学员联系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及物质支持,为他们实际进入规模生产、经营创造一些条件,等等。

四、发展框架:进一步完善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反贫困的职业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反贫困,实施环境确定在贫困地区,与普通教育体系或城镇型职业教育相比,并不是所有措施和手段都要独创,而是要善于把可借鉴成果与在实践中的独特发现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办学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既懂适用技术又能适应市场的现代型、复合型人才。它因现实需要而产生,也应当在实践中寻求进展、寻求突破。当前,应发挥各级主管机关、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解放思想,集中各方智慧,在下述一些问题上有所突破。

1.建立考核体系。怎么考核这种办学模式的学员的学习效果?可以设想,原则上是以他们的学业成绩与劳动成果中科学技术贡献率的新增部分为考核依据,但与特定学员直接联系起来,具体指标还应测算确定。一个比较科学严密、易于操作又适应反贫困职业技术教育实际的考核体系是当前的急需。

2.设计管理体系。怎么对教学活动、实践活动进行张驰有度的管理?教师的施教活动怎么规范?怎么管理这些学员?反贫困的职业教育要逐渐走向规范化,在灵活与原则中间寻求发展,在顺应时势不断变革与逐渐规范化之间寻求发展,在一步步落实和跳跃前进之中寻求发展,就要很好地把握平衡点。

3.设计特殊学制。反贫困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学制也应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息烽县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几轮学习—实践—讨论三联。第一年的一多半时间在校学习、讨论,一小半的时间在自家的责任田实习并直接从事商品生产,既实践所学,又挣了钱。第二年实践晋升更重要位置,即主要时间在家中基地上按教学计划和自家选择进行商品生产,实践所学,每隔两个月再回校一两周强化培训适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安排,类似于大学和研究生学习的实习与论文阶段。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理解、会应用、能举一反三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得出更深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的特色,是把学生自家的土地当作学校的实验园,在家中的实践,也是在学校的教育计划控制之下,在学校的教育努力的支配下,是在所聘专家指导下实践,是主动型的被动,是学校教育行为的一部分,只不过与生产实践、与商品生产、与政府指导的农业产业化开发、与他本人的致富努力结合得更紧就是了。这时,职业学校还在给他解决问题,教给他新的东西,当然应该认定他依然在职业学校受教育。

4.设计认证体系。怎么认定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员及其实际水平?城镇型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学生的文凭,等同于高中文凭的效力。认定采用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员,基本考虑显然也是发一种文凭,证明他掌握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让社会认同、相信、尊重、愿意使用他们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认证方式。可以设想,为了推动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高效化、现代化,应对经过学习、实践有成、有这种证书的农民实施政府行为,动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配一点贷款给他,调配一点机会给他,帮助他发展,以此带动别人发展。受过这样的职业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就比一般的农民好得多,更有项目承接能力,更能充当公司加农户链条的一环,所接项目就更易成功。给这样的人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发展资金,让其成为项目带头人,更能发挥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对扶贫攻坚的推动作用,这样,学员大有前途,农村职业教育也因此大有前途。

至于这个证书是否与普通高中证书同效,可以慢慢商讨,让实践回答。关键是先实施起来,发一个哪怕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证书,以便政府调控行为能有依据实施。德国的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高的。它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不是一个系统,不用同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思路可能就是打开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之门的钥匙。

5.构造良性循环体系。全靠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大发展的。城镇型职业教育虽然开始也靠政府拨款,后来大多实现了良性循环。反贫困的职业教育的实现良性循环的出路何在?就在于使反贫困的职业教育进入农业产业化开发链,在农科教一体化中占据更有力位置,和有关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发展职业教育就发展了经济、经济发展又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局面。因此,职教工作者要善于把职业教育和开发性农业的项目实施结合起来。龙头公司要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都要求项目承接人懂科技、适应市场。如果促使他们把项目中的培训经费拿出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搞对口教育培训,为项目成功提供直接服务,就会双方得利,共同发展。如果职业教育能造就出更多的致富带头人,职业教育的声誉就会大涨。这样联结,就会促使职业学校建立服务体系,衍生服务功能,以产业化思路发展职业教育。一茬茬的学员及其带起来的农户,就是职业学校的顾客群和独特资源。职业学校把其联成网络,随时掌握需求,随时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营销等服务,就会有更多的积累,实现自我发展,进而形成职教产业,学员等也能通过这样的社会化服务更快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想发展,谁就要成为活生生的市场细胞和有机体。职业学校应当成为县域经济的驱动器,成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仅仅有牌子是不够的。职业教育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和市场经济良好对接,也要和政府各部门主动良好地对接。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刻理解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发展思路,由此弄清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借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推进目标,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那你就真正成为政府的离不开的职教中心了。

在息烽县,就由县政府主导,形成了农科教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了以行政力量引导协调,职业教育部门与农业产业化开发部门等以经济方式联合协作,以项目形式互惠共享、实施操作,实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运行的良性循环。县政府为此制定了八条措施,不仅下发了文件,而且实际操作已按此运行。

七、效益评价:从生存教育的层面认识反贫困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为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城镇,其背后,既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强时间承受力和较强经济基础的人群作支撑,又有各级财政作坚强后盾。但在贫困地区,哪怕是已脱贫地区,做不到。既没有这样的财力支撑,更没有足够大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承受力的人群作生源基础。农村山区,情况更甚。而他们却又特别需要科学技术。越是需要的地方,越办不起;越是需要的人,越上不起,甚至连整块的时间都花不起。面对这个悖论,更需要找到办法和对策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也许就在这里。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它不仅是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可直接地被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工具,作为打破贫困—愚昧死结的利器,作为给贫困地区建立造血机制的催化剂,作为抑制脱贫地区“返贫”现象的有力武器。因而,它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生存教育。

正因为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与扶贫攻坚、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而呈现出下述特点与发展要求。

1.社会化。即以社会化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纳专家贤才为教师,化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变别人的场所为校外实验园。这实际上就是体现以市场化为导向。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效益。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当各种教育要素的组合者,把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做封闭自足的生产者,追求自己完成全部的教育生产过程。

2.产业化。即以产业化的办法发展职业教育,善取各方财力作支撑,通过教育、技术、产品等服务实现自我循环,以规划企业的思路求得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校长,不仅是教育家,还应是教育管理家、教育企业家,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来办,考虑成本,考虑效益,考虑知名度,考虑一步步发展。

3.大教育。即职业教育要大量吸收、借鉴普教和城镇型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手段;把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绿色证书”工程等等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光要注重校内教育,还应注重校外教育,把教育的力量辐射开去,长短班结合;搞素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真正推动扶贫攻坚、推动我国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搞系列教育、继续教育,随时有需求随时有教育。从反贫困角度而言,学员只要具有成为初步的商品生产者的知识和能力就足够了。等到他们利用所学脱了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会产生相应学习需求,那就再来学校学习,这就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不必希望在职业教育阶段,就试图完成教育工程的全部任务。

4.连锁化。即以连锁化的方式,把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让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以连锁化的方式把职业教育的功能辐射出去。这样,一是要促使职业学校与各方培训力量以经济方式联合协作,以项目形式互惠共享,让各个渠道下来的培训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部门现有的一整套设施、人员、经验和操作办法,也使各部门、乡镇从受过培训的人中得到更多项目带头人、承办人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一代农民;二是要促使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下伸到乡村和下面的组织能力相结合,大面积地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把职业学校真正办成县域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中心。

因而,这样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益也必然是多重的。它必能深刻地作用于经济运作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它比普通教育更能为当地留下人才,更快地出效益;它不仅给学员以技术、以脱贫致富的门路,而且会把一种科学的、实用化的、市场经济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到穷乡僻壤,逐渐沉淀、溶入当地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在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息烽县职业技术学校果蔬专业仅仅开学四个月,才使用了预定教学时间的一半,这个专业的学员在村里新建起的蔬菜基地就已遍布这个县的近半数乡镇。当他们完成一学年学习时,这些原本从不种菜的农民学员,已初步掌握了面向市场从事商品蔬菜生产和销售的技能,这个专业年龄最大的学员可获得三万多元的收入。可以说,这些脱贫致富的成果,就是这种新的施教方式的最好验证。而贵阳市教委向全市农村职业学校推广这种办学模式的行动,以及在原国家教委1997年10月召开的“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息烽经验的介绍,则是对这种办学模式的另一种方式的鉴定。

标签:;  ;  ;  ;  ;  ;  ;  ;  

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贫困对策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