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极之间现实状态的替代与转换的矛盾运动_商品货币论文

论两极之间现实状态的替代与转换的矛盾运动_商品货币论文

论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矛盾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极论文,矛盾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时态矛盾在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中运动

矛盾作为两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两极不同的时空分布形式而显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从时间角度考察,矛盾两极有共时和历时两种情况。所谓共时,指两极在共同的时间内作为现实存在的双方互相对立而统一,矛盾在同一个时间内即显现出现实存在的完整形态。所谓历时,则指两极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共时并存,而是先后相继、彼此更替,两极的现实态经转化的环节互相联结、历时并存,矛盾在时间的流动中方显现出其现实存在的完整形态。不同存在形态的矛盾虽然在运动形式上都呈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但其各自的具体运动形式不能不受两极的时空分布形式及运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制约,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共时态矛盾以共时并存两极的力量消长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话,那么历时态矛盾则以历时并存的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为主要运动形式。

罗比耐在谈到人的满足和缺乏、享受和痛苦时,认为“满足必定要先有一种需要、缺乏、痛苦,痛苦的扬弃就是享受”。黑格尔很欣赏这个说法,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在经验上正确的思想,而且暗示了更深刻的思想,即:一切活动都只有通过矛盾”〔1〕。在黑格尔看来,假如一个存在物不能在自己的肯定的规定中,同时转入自己的否定的规定,并使一个规定保持在另一个规定中,不能具有矛盾,那末,它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就不是根据,而且会在矛盾中消灭。他认为“运动就是:自己成为对方,扬弃自己”〔2〕。显然,黑格尔在这里讲的矛盾,正如主体活动中满足与缺乏、享受与痛苦之间的矛盾一样,是历时并存的两极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当一极以现实态存在时,另一极则是潜在的,潜在的一极即隐藏在现实态的一极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潜在的一极变为现实的,原现实态的一极则被取代,转为潜在,保持在对极之中。这种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是这种矛盾的主要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中,两极潜现的顺利转化,是历时态矛盾得以实现和展开的关键。只有经过这种转化,历时态矛盾才能在四维时空中展现出现实存在的完整形态。而在黑格尔看来,这正是一切存在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非如此则存在物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而且会在矛盾中消灭。

费尔巴哈也曾指出,有这样一种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将对立的或矛盾的特性以一种适合实际的方式统一于同一实体中的中介,只是时间”〔3〕。他认为,至少对于生物来说,是这样的。例如在人中间就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时而是这种规定、这种企图支配着我,充实着我,时而又是完全另一种甚至直接对立的规定、企图支配着我,充实着我。恩格斯曾引录过这段话,认为“这个论点=只有在时间中才可能有变化”〔4〕。实际上,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的确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实现,而这种矛盾运动正体现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性。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在他看来,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这里讲的否定当然是辩证否定,是扬弃。他在分析资本的运动时曾经指出:“流通的全程就其本身来看,就在于,同一交换价值,作为主体的交换价值,一次作为商品出现,另一次作为货币出现,并且它正是这样的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它在这两个规定上出现,在每一个规定上都作为这一规定的对立面保存自己,即在商品上作为货币,在货币上作为商品保存自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统一体的交换价值,就是资本,而这种表现过程本身,是资本的流通。(不过这种流通是螺旋线,是不断扩展的曲线,而不是简单的圆圈。)”〔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既具有商品的规定又具有货币的规定,“而所以这样,只是因为这两种规定都表现为资本循环的要素,资本交替地通过这两种要素而得到实现。这只是它的转瞬即逝的和不断再现的存在方式,是它的生命过程的要素”〔6〕。也就是说,资本的流通、循环,资本的生命过程,是通过商品和货币这两重规定的交替出现这样的运动来实现的。这两重规定作为历时并存的两极,每一个都转瞬即逝,但不是化为无,而是以潜在的形式保持在现实态的对极中;而且,每一个也都不断再现,即由潜在转为现实,替代原现实态的对极。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实现着资本的整体的生命。这是一个纵向的演进系列,而这种演进是通过两极的潜现转化,以曲线形式、螺旋线形式实现的。从普遍意义上看,这不正是历时态矛盾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吗?

上述种种,都反映着一个事实: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发生的历时态矛盾是在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中向前运动的。

二、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矛盾运动起点的特殊性和潜能的多样性

既然历时态矛盾的运动是通过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以曲线形式、螺旋线形式实现的,那么我们在研究这一运动时,如何确定它的起点呢?

马克思在考察流通的时候指出:“作为纯粹的流通来考察,不论我抓住哪一点来当作出发点,都是无关紧要的。”〔7〕他认为,无论商品或是货币,在流通中都要借助对方同自身发生关系,“如果说货币成为商品的流通车轮,那么商品同样成为货币的流通车轮”〔8〕。也就是说,在纯粹流通的意义上,不论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货币为流通车轮的商品流通,还是以货币为出发点、以商品为流通车轮的货币流通,都要遵循流通的一般规律,因而不论抓住哪一点来当作出发点都无关紧要。

然而,当我们转移视角,不是从“纯粹的流通”,而是从具体的流通来考察的时候,马上就会发现,出发点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流通。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货币为流通车轮的商品流通,与以货币为出发点、以商品为流通车轮的货币流通,它们不仅遵循流通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遵循本身的运动轨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流通不仅被看作不断的交替,而且被看作它本身所完成的循环,那么这种循环就表现出两重性:‘商品—货币—货币—商品’;另一方面是‘货币—商品—商品—货币’;这就是说,如果我可以为买而卖,那么我同样可以为卖而买。在第一种情况下,货币只是获得商品的手段,商品是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商品只是获得货币的手段,货币是目的。”〔9〕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本身也在流通,遵循自己的运动轨道,就这一点来说,货币本身进行某种流通,即货币流通。必须弄明白,这种流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由特殊规律决定”〔10〕。在这里,出发点的确定就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具体流通过程及其运动轨道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用自己的商品进行交换的工人,在交换过程中完成的是W—G—G—W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资本代表相反的运动G—W—W—G”〔11〕。劳动与资本作为共时并存的双方,在交换过程中要完成其各自纵向演变的历程,在这种纵向演变中,劳动与资本各自所由出发的起点并没有随意性,而是确定的,各自不同的。这种出发点的不同,意味着在交换过程中工人一方的遭受剥削和资本一方的不断增殖,“资本家得到的却是财富,工人得到的却只是在消费中消失的使用价值”〔12〕。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必然规律”〔13〕。

由此可以明白,在研究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时,我们不能不注意起点的特殊性问题,因为不同的起点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运动轨道和特殊的规律性,对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只能根据研究的需要,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矛盾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一过程的具体起点。

起点确定之后,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在现实态的此极内所包含的生发出替代自己的对立面的潜能的多样性问题。在历时态矛盾的运动中,现实态的此极将被自身所包含的潜在的对极所替代,但潜在并不是现实,而只是转为现实的可能性,或者叫潜能,而且这种可能性、这种潜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W—G—G—W的循环中,假定每个环节之间都能顺利实现转换,那么在第一次转换中,即卖出商品后能得到多少货币,起码存在着高于价值、低于价值或与价值相当这三种可能性;而在随后再以货币购买商品时,究竟买什么商品,能买多少,又存在多种可能。实际上,每一次转换的实现,都是依具体条件,将某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而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过程。可以说,在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中,现实态的此极将被潜在的对极所取代是必然的,但这只有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纯粹形式的对立”上讲才有意义,至于取代此极的对极的具体内容,则要依具体条件,看在多样化的潜能、可能性中究竟哪一种得以转化为现实,才能确定。

因此,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又有必然。以宿命论的观点形而上学地看待这种运动显然是不正确的。主体的任务就在于把握发展中潜能的多样化,依循矛盾运动的规律,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有利于自身的转换。

三、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必要性与条件性

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必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历时态矛盾实现和展开的关键,只有实现这种转换,才能实现两极现实态在运动中的统一,在四维时空中展现出历时态矛盾现实存在的完整形态。马克思指出:“商品起初仅仅在可能性上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只有出现在流通中,它才作为这两者确立起来,而且流通就是这些规定的交替。所以,流通既是这些规定的交替和对立,同时也总是这些规定的等同。”〔14〕也就是说,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过程,既是两极对立的表现,也实现着两极的统一。相反,如果不能顺利转换,矛盾的运动就会出现危机,它同时也就意味着矛盾的载体在发展中遇到了困难。在资本的运动中,“货币——即财富本身,也就是在同他人的物化劳动相交换中并通过这一交换而存在的财富——如果不继续同他人的活劳动相交换,即不继续进入生产过程,看来就会自行毁灭。流通没有能力使自己更新。”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资本作为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前提是把流通当作整个运动的必要条件和要素。这种特定的生产形式以这种特定的交换形式为前提,而这种交换表现为货币流通。为了更新,全部产品必须转化为货币”。〔15〕显然,在历时态矛盾的运动中,只有顺利地实现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才能避免危机,使矛盾得以实现和展开,也才能使矛盾的载体得到发展。

其次,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必要性还在于,只有通过不断转换,才能实现历时态矛盾的周期性发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易传》中讲:“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暑寒相推而岁成焉。”正是在暑寒相推、两极现实态不断替代转换的过程中,形成“岁”这一周期性的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圆满的,或是有实在性的,都是在三元中:开始、中间和终了。开始是单纯者;中间是它的变易(二元、对立);统一(精神)是终了;终了是从开始的对方回到统一〔16〕。所谓三元,实际就是历时态矛盾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后来黑格尔所讲的正、反、合。黑格尔认为,只有在合题中才能克服前两个环节的片面性,实现前两个环节的统一。三元也好,正、反、合也好,都只有经过两极现实态的不断替代转换才能实现。在这种周期性的发展中,从形式上看,终点是对起点的回复,但实际已经在质和量上发生了变化。当然,依矛盾的不同,其变化也不同。在货币流通中G—W—G,终点和起点在质上是相同的,但只有当它们在量上是不等的时候,这一过程才有内容和目的。而在商品流通中,W—G—W,终点仅是在商品规定性上回复到起点,而在商品的具体质上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具体变化,终点才作为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运动过程,从而实现螺旋式的发展。

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对历时态矛盾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它的实现却需要一定的条件。马克思说过:“既然已经证明,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条件所引起,那就不难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这种现象会真正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需要它,它也不能产生。这几乎同化学家能够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具有亲和力的物质化合成化合物一样,是可以确确实实地确定下来的。”〔17〕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同样如此。当我们需要实现这种转换时,就必须把握它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就要想方设法创造这种条件。

两极现实态的替代转换不仅需要外在条件,而且需要内在条件,即历时态矛盾两极各自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现实态此极在自身度的范围内一旦发展到了一定的极端、极限,即关节点,它所包含的潜在的对极潜滋暗长也便达到了足以替代它的程度,于是便发生了两极现实态的转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极必反。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这里的“盈”、“锐”、“满”、“骄”就是极端、极限,即关节点的具体表现。事物发展到这种程度,就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过去。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物极必反是大多数思想家所认同的道理。但也有的思想家对其普遍性提出质疑。王夫之就提出:“两间之化,人事之凡,往来吉凶,生杀善败,固有极其至而后反者,而岂皆极其至而后反哉!”“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其极也唯恐不甚,其反也厚集而怒报之,……两间日构而未有宁矣。此殆夫以细人之衷测道者与!”其实,由于矛盾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具体的历时态矛盾其现实态此极发展的度与关节点都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谓“方动即静,方静旋动”与“动之极而后静”、“静之极而后动”之间的差别,实际反映了现实态此极发展的度的伸缩性和关节点分布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度和关节点、极端、极限的客观存在。因此,“极而后反”乃是常理。不过,王夫之的质疑毕竟有其积极的意义:第一,它使我们注意到了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关节点的多样性;第二,它能使我们在处理矛盾时注意克服那种“其极也唯恐不甚”的偏颇态度,以避免“其反也厚集而怒报之”的后果,防止出现“两间日构而未有宁矣”的局面。这对我们在工作中随时纠正各种偏向,及时解决各种问题,避免出现大的反复和波动,以实现稳定发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极而后反”是常理,但在自然界与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自然界它是通过自然事物本身的运动自发实现的,如“寒暑相推”。而人类社会中的“极而后反”却需要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能实现。中国的先哲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程颐讲:“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他在指出“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的同时,特别指出“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社会活动中“极而必反”的实现对主体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要求。这个思想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在研究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条件时,应特别注意研究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相对共时态矛盾而言,过去我们对历时态矛盾的研究是不充分的,对其特有的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运动形式的研究也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对共时态矛盾与历时态矛盾作明确的区分,对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形式作专门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矛盾的认识趋于全面和深化,对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从实践上,1.历时态矛盾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运动形式,说明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不是永恒的,都将被自身所包含的潜在的对立面所替代。明白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以动态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2.现实态此极所包含的生发出替代自己的对立面的潜能的多样性,告诉我们在实践中对事物发展可能出现的具体结果不能只有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要有多种思想准备,要多准备几手。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排除各种干扰,尽力争取有利于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最好结果;另一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情况也要有所准备。3.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历时态矛盾实现和展开的关键,只有通过这种转换才能实现历时态矛盾圆满的周期性发展。这样,当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所面临的历时态矛盾循序实现和展开、得到圆满发展时,就不要任意地打乱和中断其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正常的矛盾运动。4.两极现实态替代转换的条件性,使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依据矛盾的性质、状况及主体的需要,利用或创造某些必要的条件,促进或延缓转换的实现。对某些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需要我们利用并创造条件,努力促成其实现的任务。

注释:

〔1〕《黑格尔论矛盾》,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93页。

〔2〕《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81页。

〔3〕《未来哲学原理》,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2—36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1—22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0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50页。

〔8〕同上,第134页。

〔9〕同上,第15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34页。

〔11〕同上,第252页。

〔12〕同上。

〔13〕同上。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8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88页。

〔16〕参见《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3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页。

标签:;  ;  ;  ;  

论两极之间现实状态的替代与转换的矛盾运动_商品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