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论文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论文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

徐丽曼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并围绕这一观点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做出许多切实努力,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既要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要坚守自身优秀传统和鲜明底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着力点,通过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奠定认知基础、积极改善民生夯实中华文化认同利益基础、加大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文化影响力等路径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第一次提出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在此之后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足新时代,如何在更广泛的交流互鉴中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在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传统和鲜明底色,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关系审视

所谓文明交流互鉴,是指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以平等、友好、客观公正的态度将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群体的交往活动过程,表现为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因此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曾经历过在接触中相互了解、在冲突中相互伤害、在交流中寻求共识等发展阶段。但从主线上看,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之间大多存在着相互交流与传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断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文明交流不仅在古代,精神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也存在超越国家和民族实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繁荣的可能性。

本文提出了HRsg 色彩空间下的模糊粒子滤波算法。新的色彩空间和模糊隶属度的引入能够使得算法更好地区分视频中背景和被识别目标,特别是针对夜间视频素材,识别和目标和背景区分度不高,进而提高目标识别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仿真对比试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在夜间视频目标识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当然,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核心价值理念的不同,碰撞难免会发生。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因民族与宗教问题引发的冲突多了起来,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得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在于文化方面的差异”的结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冲突中的文明与文化冲突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是利益的冲突”[2]。无论是伊核问题、中东的恐怖主义问题等,核心都是利益之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尽管文明的源起、主旨、路向以及文化的核心价值、主体的思维趣向都有差异,但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容易被另一种文明去改造、同化,甚至取而代之。并且随着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增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将会是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走向深入,各国之间既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国际形势和更加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而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化文明的力量是彼此互相尊重、建立信任、实现合作的重要支撑。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4],通过交流互鉴,消除文化壁垒,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相通的价值理念、增进彼此的理解包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对待外域文化上,本着“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5]的理念,以开放的胸怀,博采众长,扬弃吸收。以佛教为例,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便融入了本土,与我国的儒、道、玄等文化交汇融合,流传和发展至今,足见其得到了充分的接纳与包容。唐代是多元文明交流的黄金时期,多地的文化大量涌入首都长安,使之当之无愧成为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音乐、舞蹈、运动、宗教等均获得多元发展,形成良好的文明交融互通局面。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中国知识分子仍不忘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如影响了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的《天演论》,通过传播进化论与西方哲学思想,应合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时代呼声。这种对外来文化所保持的开放心态,展示出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强调和合的包容性格。

(二)中华文化历来是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体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独步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以开放包容的性格特质,尊重文明多样性,主张文明间对话交流、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它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刻影响周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对内则形成了多元一体、尊重差异的文化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能够衬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环境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当然,不能仅仅以自然环境为主要依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指体现社会当时的特点的建筑物、物品或者风俗习惯等。以我们初中学过的《故乡》为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并且是自然环境。通过描写,渲染了故乡凄凉的景象,并且通过环境描写也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被共同尊崇的精神信仰,对民族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导引作用。文化的多元多样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一个内容多元、层次多维的有机体,“尽管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要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的精神风貌,但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这一价值取向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14]3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及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情感。这种精神可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也可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风范、“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崇高气节。总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以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共同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共同创造文明、发展进步,共同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体现这些元素的内容,以此来增进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保持着宽容豁达的性格,在发展中产生非凡的融合力。从民族的视角看,它使中华文化在汉文化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各少数民族文化也融入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体多元”中建构起民族厚重而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性格贯通古今,形成看待世界文明的独特视角。今天,我们依然尊重和支持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文明冲突”就可以化解,文明和谐就可以实现。

(三)正视文明交流互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

所谓认同,即归属或认可的意思。文化认同就是人们长期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生活形成的对该文化的认可与归属感。文化认同是个体确立自身“民族国家”归属感、民族身份与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任何一种文明,都脱胎于各自的历史和传统,这使各种文明既有相通之处,也往往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多元文明交流既可能强化不同文明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从而建立更高程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可能带来一种文化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弱化与消解,以及成员价值选择的困境。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看待并解决这一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简练的语言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做出深刻解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追求及基本准则。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延续性、稳定性等特征,也使得不同文明可以保持自身独立性,并在文化自觉与传承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

上述结果表明,在非高斯干扰明显的环境中,原有算法性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但基于Alpha稳定分布的新算法可以有效完成杂波抑制,为接下来的动目标检测奠定基础。

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等,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方法、关联规则方法、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法、粗糙集理论方法、遗传算法、可视化技术等[2]。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9],也体现在其内容体系上“多元一体”的独特特征。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的“多元一体”性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在保持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多样性的同时,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0]150。历史演进的特点决定了中华文化发展也具有“多元一体”特色。“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揭示了中华文化与56个民族文化间的多元一体关系,阐明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既保持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充分尊重,也强调了文化的整体性,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与人心,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内聚力,巩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深植于自身的历史传统之中,也必然带有不可复制的独特基因与气质。这种基因可以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到强化和彰显,唤起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自我觉醒。“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自成一体而文脉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12]1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努力传承好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在实践中进行新解读,就一定能使中华文化认同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2018年10月24日,郑州日产高品质SUV级皮卡锐骐6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荣耀上市。在此次“大锐骐,大可为”新车发布会上,郑州日产首次提出了 “Standard Six”(SS) 高品质皮卡六大标准。锐骐6作为SS 六大标准下推出的首款产品,全系首发12款车型,其中汽油MT版售价8.48万元~12.58万元,柴油MT版售价9.48万元~13.18万元,柴油AT版售价11.98万元~13.98万元。

二、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着力点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可感知与不可感知的,均可成为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认同培育要以共同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也要密切联系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培育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信念这几个着力点。

文化与民族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特征的把握首先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共同体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共同体。一个民族文化历史越长,文化积淀越厚,民族性就越强。文化的民族性决定文化多样性,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古代文明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思想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为引领和整合多元文化所蕴含的“同一性”提供了价值引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克服当代文化认同危机的关键所在。它将文化认同准确地限定于中华民族范畴,有利于聚合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影响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可程度和社会稳定状况。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6]。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手段。

中华文化在对待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上,展现的是自然融合、广泛吸收的包容。司马彪著《续汉书五行志》中曾提及,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的包容性得到极好呈现。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雕刻建筑艺术作品大多凝聚着多民族文化的色彩,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多是包括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盛唐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华文化更加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透过文化内容本身传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中华文化中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保存下来的,必然是曾经被大多数人认同和产生情感共鸣的,必然是主张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共同文化。这些文化往往保存着自身最有价值的精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整体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理解的基础。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与现代文化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起有机的接续关系,建立具有传承性的中华文化内容、逻辑、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更清晰地面向现实与未来,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重大命题,它关乎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知、情感生发与价值导引,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割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认同,特别是对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工业废渣-矿渣是冶炼生铁时从高炉中排放出的造渣熔体,其主要活性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硅。由于高炉矿渣使熔融体急冷,玻璃体含量一般高达80%以上,使矿渣有较好的潜在胶凝性。水泥-矿渣二元体系的水化反应一般是,水泥熟料中的C3S首先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对矿渣中的玻璃体起激发作用。根据水泥化学常用术语表达C、S、A、F、CH和H分别表示CaO、SiO2、Al2O3、Fe2O3、Ca(OH)2和H2O,水泥-矿渣的水化反应可近似表达为

放眼世界,不同文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有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阶级性”和“普世性”是统一不起来的,不可能有超越并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价值观,也不会有某个阶级的“普世价值”。[15]20既然价值观没有“普世性”,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碰撞就一定会存在,多元的价值走向弱化甚至颠覆人们原有的意义感与归属感,动摇人们对国家、民族集体认同的共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在价值观层面要求同存异、彼此包容。而为了避免民族认同的危机与凝聚力的松散,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就要牢牢把握价值观认同这个核心,以更好地强化与提升“民族—国家”认同。

今天,考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大巴山是秦岭的姐弟山,两山之间的汉江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汉江河畔的安康或为人文始祖诞生地。

一方面,随着文化交流越深入、现代化越深入,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多元走向。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会降低社会共同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而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可能会出现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甚至带来文化认同的迷失。有学者忧虑:“在文化上需要归属感是人的一种本能,认同迷失不但是对人之归属需求规律的背离,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维护。”[6]“中国不仅要面对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控制,其本土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主流地位正在被侵蚀、消解,甚至是摧毁。”[7]“一个民族如果丧失文化主体性,文化便没有了灵魂,就会导致文化失落感,引发文化认同危机。”[8]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中,认同问题日益得到普遍重视。要以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去面对,既要不断汲取多元文明营养,也要激发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血脉之源,它以深厚的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认识、共有记忆、语言文字、审美表达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不被“他者化”的坚实根基。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中,培育中华文化认同,首先就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中原文化,还包括各少数民族不同形态、特质各异的优秀传统文化”[13]。要唤醒每个同胞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记忆,在文化寻根中建立认同。

布莱德湖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下的“蓝宝石”。其实,阿尔卑斯山附近分布着不少由冰川雪水融化而成的湖泊,但布莱德湖凭借湖边峭壁上矗立的古堡,以及犹如点睛之笔的湖心岛和岛上清秀的圣母堂,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斯洛文尼亚知名的“自然名片”。

(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方向指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一盘散沙,失去精神追求和向上动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人心汇拢的黏合剂,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和坚定人们对整体文化的认同。

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要从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总特征出发,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一体”。在这个“一体”之中,最能反映全体人民价值诉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将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各阶层、各领域、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符合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党的十九大明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使“中国梦”的宏伟愿景进一步转化为有步骤的目标,转化为人们更现实可期的景象,巩固了人们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因此,着力强化共同理想信念的培育,有利于引导各民族人民在追求和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五个认同”。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喉源性咳嗽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浓度、中性粒细胞浓度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 2。

三、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中华文化五千多年连绵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进入文明交流日益深入广泛的新时代,我们一定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强化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要在文明交流中积极发声,传承好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一)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奠定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基础

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共有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就要构建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强化中华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一是强调语言是文化的形式,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是系统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要切实全面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让民众尤其是学生、教师有更强的能力学习好、传播好中华文化;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校语文教材统一采用教育部编写的新版本,小学、初中古诗文占比大量增加,出处涵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等各时代优秀作品,体裁包括民歌、律诗、词曲、古文等,这是提升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等学校也要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哲学社会类课程要进行传统文化内容扩展,以保证中华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全覆盖。三是要着力营造积极学习中华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利用传统节日讲好中华故事,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走进城市、走进乡村,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要支持旅游市场着力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线路,宣传与教育部门可以共同开展“传家风、讲家史、记家训”“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多措并举,使人们在学习中了解、生活中体验、工作中践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合理分配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立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观念意识形态,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各民族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需要的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7]要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就要关注人们共同关注的利益问题,致力于使各地区、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更广泛、全面、均衡的维护,奠定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一是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阶层间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社会环境,避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避免阶层固化,滋生社会矛盾。二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人民普遍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补齐短板、促进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在国家发展进步中都有实在的获得感。三是必须完成脱贫攻坚这一艰巨任务,并严防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状态的人群脱贫过程中再返贫。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分好“蛋糕”、改善民生,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就会不断得以提升,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避免因利益分化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人心离散、共识难成。

(三)加大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开发力度,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中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要加强中华文化体系性研究。首先要界定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渊源、内容、本质等要素。既要防止将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割裂,避免使传统文化失去延续、当代文化找不到根基的错误倾向,也要避免将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把握好“一体多元”的关系,特别要深入挖掘优秀的、共性的文化元素,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认同。二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往往是中华文化的独有记忆,要确保这些文化精粹不失传;要注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挥作用。三要在泛娱乐化的时代,着力打造富含文化气息的精品节目,凝聚大众视线,吸引年轻观众。近年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不仅以更多元、更现代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还实现了观众口碑与社会影响的双赢,对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四要支持中华文化产业化发展路线。一个民族越能输出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民族文化的认同率越高,文化软实力越强。文化产业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和动力,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让大量文创产品走进公众视野,这是中华文化适应时代要求、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引领文化市场发展潮流,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要鼓励制作《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样倡导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文化生活品质得以提升,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文化认同。

(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只有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活力。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是培育本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的重要渠道。一是借助各种国际会议、重大场合、重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创造宣传中华文化的机会,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度。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等多个重要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话语与表达方式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论述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面向世界,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讲得清楚透彻;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盛会,将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与现代发展呈现给世界,极大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自信。二是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颇具影响力的“孔子学院”、各种对外文化援助项目,大量被中国文化吸引来的留学生、民间持续升温的“中国文化热”等,这些平台与契机大大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走出去”使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各国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中华文化,为文明对话、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提供精神动力;“走出去”也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内心深处的热爱,更深层次地触动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2]左凤荣.加强文化和文明交流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2017(10).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4]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6]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2017-08-25.

[7]李晶.文化认同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7(10).

[8]黄纪针.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9]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10]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1]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12]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尹绍亭.谈新时期中华文化认同[J].云南社会科学,2018(6).

[14]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汪亭友.“普世价值”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17]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12).

RESEARCH ON CH INESE CULTURAL IDENT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

Xu Lim an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a new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and made many important expositions andpractical efforts around this point of view,which reflects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In the deep participation in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absorbs the beneficial compon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but also adheres to its own excellent tra⁃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It is necessary to fulfill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to focus on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actively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to increase cultural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and to implement the"going out strate⁃gy"to enhance cultural influence.Only in these ways can westrengthen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and cast a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firm ly.

Keywords: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Chinese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cultural self-confidence

【作 者】 徐丽曼,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辽宁大连,116600。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19)04-0025-007

*基金项目: 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组织政治建设研究”(2018GXDJ-QN007)。

〔责任编辑:俸代瑜〕

标签:;  ;  ;  ;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