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中医医院胃镜室 四川 简阳 641400)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在消化内镜切除术治疗下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我院治疗的142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消化内镜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1.85±15.22)ml、手术时间(52.46±15.22)min、住院时间(4.26±0.7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65.44±22.81)ml、手术时间(118.07±25.73)min、住院时间(8.32±2.33)d,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的出血发生率(1.41%)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的出血发生率(4.23%),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无患者出现穿孔,对照组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穿孔,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切除术对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疼痛轻,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消化内镜切除术;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145-02
目前,随着内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内镜治疗术也迅速发展,消化道内镜下切除术指先标记患者的病变范围,再使黏膜层病变和黏膜下的固有肌层分离,最后切除病变位置[1]。由于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且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提高了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我院治疗的142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对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在消化内镜切除术治疗下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我院治疗的142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男40例,女性3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3.1±2.2)岁。对照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2.3±2.5)岁。两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静脉全麻,取左侧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观察组给予消化内镜下切除术,咽部局部麻醉,取左侧卧位,采取低流量吸氧,并清除患者口鼻的分泌物,以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术前30min予以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以1.5g的头孢呋辛酯同进行静脉滴注。利用0.1~0.4%的靛胭脂染色标记十二指肠占位性的病变位置,把亚甲蓝注射液0.5ml、肾上腺素1ml与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配成混合溶液,在十二指肠占位性的病变边缘标记点外侧采取多点黏膜下注射,由肛至口侧,每次2ml左右,可反复多次的注射至病变位置明显抬起。利用圈套电切除病变周边的隆起黏膜,注意检查切除病变位置是否被完整切除,最后用圈套器取出病变。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两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结论
十二指肠占位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因患者病变大小及部位决定,大部分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表现为呕吐、恶心、上腹部疼痛不适症状,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病变有可能引发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病症[2]。随着近些年内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消化道内镜切除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3]。消化内镜作为新兴的一种治疗微创的方法,和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具有较大的优势。十二指肠在生理学和解剖学上有其特殊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1.85±15.22)ml、手术时间(52.46±15.22)min、住院时间(4.26±0.7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65.44±22.81)ml、手术时间(118.07±25.73)min、住院时间(8.32±2.3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术中具有较少的出血量,明显缩短了手术和住院时间[4]。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的出血发生率(1.41%)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的出血发生率(4.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无患者出现穿孔,对照组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穿孔,观察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应用消化内镜切除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少[5]。应用氩气进行止血后可控制出血。穿孔患者经内科的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经3~6个月术后随访后,两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在消化内镜切除术的治疗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高飞,江堤,刘玉杰,等.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6):924-925.
[2]刘立国.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5(45).
[3]朱家芹.消化内镜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5).
[4]郑勇江.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 2016(23).
[5]沈珊珊,凌亭生.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26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6):503-507.
论文作者:张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患者论文; 性病变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时间论文; 切除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