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政领导论文,责任审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的主线和重点
党政领导合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前期,实际上是要解决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合并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编制问题。
(一)抓住“三条主线”
1.抓住重大经济决策主线。就是围绕党政领导的经济工作思路、重大经济决策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安排审计内容。
2.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主线。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基金)主线开展合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是摸清党政领导任职期间的资金和基金家底,掌握资金总量,为审计组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
3.抓住规定目标任务主线。主要是围绕党政领导任职期间每年实施的经济工作大事开展,目的是考核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年度经济工作目标或任职期间经济工作总体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最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好准备。
(二)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任职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绩和效果;二是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包括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负债收入、各项基金收支规模等;三是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包括支出总规模、支出结构、主要投资方向、教育、科技、农业和行政等预算内重点经费支出;四是全部政府性(基金)资金结余;五是政府性资金(基金)管理、控制和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六是领导干部本人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
二、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基金)总量和流向
1.加大审计调查力度,掌握资金总量。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运用,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专项审计调查首先是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总量的审计调查,此外还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内容:主要经济工作、社会发展目标和主要经济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情况;任职期间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投资环境评估等。
2.分类审计重点支出,把握资金流向。主要是从支出重点看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政府职能转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情况;从政府负债管理看负债总量,新增负债及结构、还本付息情况;从主要资金使用看国家经济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看管理、决策、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等。
3.突出宏观经济分析,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收入指标的核实了解,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政府性收入比重情况,分析主要经济增长点和财源结构,评价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突出调查了解社会保障、耕地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民生工程等完成情况,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情况;突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分析,评价“以人为本”发展观落实情况。
(二)抓好三个延伸
1.在审计内容上向经济决策活动方面延伸。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重大经济决策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因此,就必须在审计内容上向经济决策活动方面延伸,做到决策过程民主公开,决策结果科学合理。
2.在审计领域上向管理绩效方面延伸。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评价其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则更多地体现在效益、效果、效率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也是绩效审计,因此应当向管理绩效方面延伸。
3.在审计对象上向下属单位延伸。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需要向下属单位延伸,以证明被审计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管理、控制方面的水平和业绩效果,并正确确认其应负的经济责任。一般情况下,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辖的下属单位延伸审计的总量标准为:一是在覆盖面上,延伸审计的二、三级单位的数量应当在50%左右;二是在资金量上,审计的资金总量应当占预算拨款的70%左右。延伸审计单位的选择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做好四个结合
1.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一般情况下,直接审计的单位可占实际审计和审计调查单位总量的30%左右;审计调查单位可占实际审计和审计调查单位总量的70%左右。
2.宏观把握与微观求证相结合。宏观把握主要是把握“三条主线”不放,锁定重大经济决策为主要目标;围绕“三条主线”开展审计,在微观经济实务和具体事项的执行中求证重大经济决策的有效性。
3.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审计是指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进行关注,但大部分内容通过审计调查形式进行;突出重点主要是突出重点审计领域、重点审计单位和重点审计资金等。
4.详细审查与抽样审查相结合。在对具体单位的审计中,有的内容需要详细审查;有的内容则只能采用抽样审查的方法,否则工作量太大,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运用抽样审查方法时,审计评价也只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
三、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一)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总体标准是指被审计的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履行经济工作职责情况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重大经济决策评价指标、财政财务收支评价指标、任务完成评价指标、遵纪守法评价指标、生活水平评价指标、履行职责评价指标、负债水平评价指标等。
(二)区域经济综合考核评议评价指标。审计评价指标解决了对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的方向和目标。如何实现既定的方向和目标,需要在反映区域经济整体概貌的基础上完成。区域经济综合考核评议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类指标。其中发展水平指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发展活力指发展速度、贸易与外资、投资等;发展潜力指标包括财政、生产效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指标等。
(三)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内容。
1.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党政领导任职期间应当履行的主要经济工作职责,必须作为重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畴。
2.评价任职期间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情况的综合反映,也必须作为重点列入对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的评价范畴。
3.评价投资管理和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本行政区域项目投资和经济决策的民主、科学和效益性。注意考核评价重大财政支出事项和经济决策项目,是否有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考核评价在土地出让、工程投标、国有资产处置、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四)党政领导合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目标。
1.通过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方向和收支规模,评价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情况;
2.通过审计支农、教育、社保、环保和扶贫企业等重点支出,评价领导干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财政情况;
3.通过审计重点资金支出和政府重点投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领导干部决策科学性、决策绩效和廉洁自律情况;
4.通过审查全部政府性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评价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执行政策情况;
5.通过审计调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绩效,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利益关系处理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