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18000
摘要:质量管理是构建高质量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所在,从始至终蕴藏于装配式建筑建造的总流程中。因此,必须管理好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成品运输、堆放、施工安装的每一步骤,制定出有助于更好地做好建筑式装配工作的有效质量管理方案,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管控;装配式建筑;要点;质量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采取工厂预制、装配式施工方式,这种方式和传统现浇施工方式存在着许多区别,主要体现在预制构件的生产、设计、现场安装质量的管控等上。本文将结合现有的关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经验教训,探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要点。
1 质量管理体系
1.1 质量管理概况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应坚持系统化原则,与传统现浇结构的区别之处在于:装配式建筑是一个从设计到施工环节环环相扣的整体体系,因此,其中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整体的工程质量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比如一块预制构件能否成功的最终安装与设计是否合理,加工是否存在误差,安装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测量均息息相关。从北京市曾经发生的一个案例来看,到2018年为止,北京市政府出台了26本与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有关的文件,同一时刻,在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关于细化具体的装配式建筑开展措施以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高潮,不断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持续推广有关键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指导方法。如今,在研发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以及成套技术方面我国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1.2 新型质量管理理念及方法
装配式质量管理与传统现浇结构有着天壤之别,传统现浇结构仅对现场施工的管理模式进行监管。而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必须从多角度考量,进行一体化把控,装配式质量管理大致由构件加工阶段、深化设计阶段、现场施工阶段三个阶段的质量管理衔接组合而成。由于三个不同阶段的管理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装配式建筑的第一阶段即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直接对工程施工阶段最终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构件生产阶段管理重点
2.1 预制构件生产工艺与构件模具
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的优劣关乎到整个生产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所以仔细考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的设备及生产状况进行科学地、客观地评估。以构件类型、生产场地条件、预制构件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规模为划分依据,预制构件生产工具可分成自动化生产线与固定台座法,其中,后者对复杂程度更高的构件的生产更为适用,质量要求更高,对工人的操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前者则对支持批次化生产、简单的构件的生产更为适用,但必须确保机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鉴于模具开模对构件加工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构件生产前对模具缝隙的密实性、表面平整度、干净度及其尺寸进行仔细检查,以此才能生产出质量达标的构件。
2.2 原材料质量把控
首先,要做好对钢筋、预埋件、混凝土原材、连接件等主材的质量检测工作,要求构件厂必须出具这些材料的自检报告、产品合格证、第三方检测报告。其次,在投用之前,要对预制部件和原材料的性能实施检测,检测项目有产品的生产批次、生产厂家、类型、外观以及规格等,同时必须保证检测项目与检测数量满足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标准的规定,只有通过检测才可投用。
2.3 生产过程质量把控
在整个工厂生产阶段,预制构件生产是核心一环,应强化力度做好生产过程质量把控工作。
(1)从钢筋规格数量、保护层厚度、钢筋笼尺寸、埋件位置与规格、钢筋数量、规格、出筋长度与位置入手进行打灰前的隐蔽验收。由构件图纸审核着眼保证加工的构件和图纸相同,紧接着实施钢筋埋设作业,提升钢筋骨架尺寸的精准度,严守图集要求与国家相关规定确定钢筋的位置、规格、连接方式、数量等,结合钢筋间距与规格,采取梅花状布置保护层垫块,和骨架或者钢筋网片紧密地连接起来,确保保护层厚度满足国家现行设计规范与标准,待检测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2)通过打灰处理后,着重对构件表层的气孔、裂缝、埋件位置、掉角、瓷砖排布状况等进行检查。提高对混凝土浇筑振捣的充分度,事先预留好混凝土试块,为接下来进行试验检测奠定基础。在做好预制构件的养护工作后,才能脱模起吊,脱模之后必须重视脱模损伤问题、构件各个部件的完整度等,待确认不存在问题时才能向堆场运输构件。
(3)出厂前要做好结合面质量处理工作。为了避免结构性能受到影响,减小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应妥善地处理好构件叠合面的浮浆。
2.4 预制构件存放与运输
依据待修区、合格区、不合格区分类堆放构件成品,并在每一个区域放置标识。在堆放预制构件时,应采用科学的堆放形式堆放预制构件。比方说,对于墙板式预制构件,应采取立放式堆放,确保构件和地面之间的夹角超过80°;对于预制楼梯、叠合板等水平构件,则应选择采取平放的形式,以构件起吊点为搁置点。
在运输构件之前,要编制出合理的、可行性高的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案与规划,进行调研。确保构件运输的总宽度控制在运输车辆的宽度以下,总高度控制在4.5m以下,而那些超宽、超高、形状特殊的大型构件的码放与运输应进行质量安全保证处理。
3 现场施工阶段管理重点
3.1管理人员体系
预制构件现场管理的分工主要有技术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商务系统分工,在这当中,生产系统需负责在指定时间中完成构件生产工作,结合现场施工进度确立构件进场规划,明确构件进场时间、构件使用场地,做好构件安装工作,认真负责构件灌浆质量与安装质量等。在开展技术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审核施工节点与图纸内容等,确保构件生产总量满足要求。同时,要妥善地处理好施工现场的技术问题,做好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对现场施工状况实施抽检,监测既定方案施工。作为商务系统,首先要向构件厂下发通过确认的工程部进场计划与总生产计划,明确规定构件厂生产完工时间与生产数量,对进出的预制构件负全责。
3.2现场安装质量把控
要把控好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质量,就必须做好灌浆封堵的质量控制与构件吊装的精度质量控制工作。在进行吊装时,应自构件起吊起就高度总是吊装质量,防止由于磕碰使构件受损。当落钩到达指定位置后,需安排专业的吊装工人配合微调,把构件管控于控制线区域,紧接着实施支撑搭设,合理调节水平垂直度,从而有效确保装配式结构的精度质量。随后,做好灌浆封堵作业的准备工作,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灌浆料的搅拌时间、水灰比上,确保所有灌浆套筒都灌满,且密实度高,严把所有灌浆节点的质量关。
3.3 成品保护
成品保护是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个流程,依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定制的步骤中流程比较复杂,所以一旦发生损坏,现场修补会比较复杂而且难度很大。更令人头疼的是,预制构件的预留预埋管线接口以及外饰面石材特别容易发生磕磕碰碰,容易对构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必须在构建施工后及时的保护好预留预埋接口以及小心迅速地清理好支撑及安装设备。
4 结语
综上,本文在考虑到工程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要点,并基于此构建起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但迄今为止放眼全国,装配式建筑在住宅中应用中的质量管理要点还处于“零星化”形态,在厂房、公建、体育馆等类型的建筑中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连片式效应。由此可见,必须要通过更多的工程实践来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论文作者:杨亦贵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构件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钢筋论文; 现场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