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可持续消费理论探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同构的人与自然的循环圈中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体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努力的科学目标,与此相对应,在建立可持续消费理论新体系的框架中揭示可持续旅游消费规律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而且提出科学、系统的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对国际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鉴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大消费循环科学对持续旅游消费理论都缺少基础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可持续消费模式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术语界定及理论依据提出新观点,而后从中国实际出发重点探究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行为准则、动力机制、形式与结构、“链环影响”及其发展目标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体系的对接研究而抛砖引玉。

一、可持续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术语界定及理论依据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语源于温哥华"Globe'90"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草案》。而在中国1997年为贯彻《21世纪议程》而召开的“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则交替使用“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等术语。以至于理论界误认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是同义语,其实不然。“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LUCN)生态旅游特别规划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献中使用的,但在Metelka编的《旅游词典》(第三版,1990年)中却找不到这个词。从生态学本义上理解,“生态”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习惯上所用“生态旅游”旨在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而“可持续旅游”所以是规范用语,在于它科学地规定了旅游的“可持续”三元特质,即旅游的物质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三者协调运行与整体发展,这在1995年UNEP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都有明确一致的表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见,“可持续旅游”不仅具体规定可持续旅游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生态三系统的整体协调为前提,而且还强调其现在与未来的统一性。“生态旅游”只是“可持续旅游发展”三元结构中的一元。可持续旅游消费是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系统的一个子系统。UNEP1994年《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所提出可持续消费的一个全新的消费行为模式要求:一要把人类消费活动置于一个时空坐标中看作一个过程且是“可持续的”;二要突破传统的消费观,将人类消费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多维空间且使三者协调发展;三要以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和不污染环境为前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四要建立有赖于技术、社会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创新机制。在可持续发展消费观看来,人类社会的整体推进必须以同时满足生态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前提;生态需要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协同构成“人类需要三元结构”。在“人类需要三元结构”这个开放系统中生态需要处于关键的地位,但它并不能替代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可持续旅游消费有深层的理论基础,这便是人类消费需要三元结构与消费力三元结构、生产力三元结构、社会总资本结构以及社会再生产三元结构具有严密的对应关系和相关的逻辑关系,可归纳如上表所示:

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准则、动力与结构

可持续旅游消费是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消费生态学思想引导下掀起的一种生态型消费行为的高度概括,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旅游理论与可持续消费理论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理论升华。一方面,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出发,国际旅游组织已制定出一整套的旅游可持续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可持续旅游消费作为可持续消费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管理要遵循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准则。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行为准则、动力机制、形式与结构是其核心的课题。

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行为准则是以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规范、全球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为基础的。《21世纪议程》不仅把旅游产业看作是唯一有潜力为创造更健康的地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产业部门,而且强调所应采取的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联合国大会《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认为,“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生活的同时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如果一项活动是可持续性的,实际上它可以永远地延续下去”。要求旅游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可持续旅游发展行为规范有3个方面的实质含义:一是公平性(Fairness)。强调本代人及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公平分配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这里的“公平分配”不是指公平占有而是指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公平机会;二是持续性(Sustainable)。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应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使不可更新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反对为满足本人需求和为谋取短期利益而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三是共同性(Common)。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治措施不能是唯一的,但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精神是共同遵从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既尊重所有各方的特色与利益,有要在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方面采取国际统一行动,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与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和缺乏共同性的民族观,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以体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因这些关键点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成为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所应恪守的基本准则。

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动力机制源于旅游消费者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换”对其生态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可持续旅游消费效益是从整体上反映出旅游消费者在生态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综合正收益。旅游消费者群体在生态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集合而产出的动力为正值。则对可持续旅游消费产生推动作用,反之,则对可持续旅游消费产生阻碍作用,即导致旅游消费趋向不可持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统的旅游消费是以旅游者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其约束条件主要表现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时间约束。而可持续旅游消费者的目标函数中为不仅包括个体意义上效用最大化,还包括对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子的关注,其约束条件应系统地包括政府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厂商的生态保护措施、相关公众的评估与控制等因素。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以各种生态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景观的天然性。就旅游消费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结果,为保持这种互动的长期性,也即人类自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保证其消费对象的可持续性。旅游作为一种长存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为前提的。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大众旅游消费”的创新,从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理性的复归。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预计,随着全球性旅游消费生态化、文化化、社会化的协调发展,旅游消费必将步入“旅游者个体约束条件增多→效用下降消费者剩余减少→技术与市场创新→旅游资源存量与增量增加→约束条件减少→消费总量上升→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是指各单项旅游产品如食、宿、行、娱、购等因子的绝对数值以及在整个旅游消费品中所占比例。与此对应,可持续旅游消费不仅要注重生态消费对象在各个单项及整体旅游消费品中的比重,还要十分关注精神文化消费对象在各单项及整体旅游消费品中的比重。研究表明,便于人们及时发现传统旅游消费品中的比重,还要十分关注精神文化消费对象在各单项及整体旅游消费品中的比重。研究表明,便于人们及时发现传统旅游的缺陷,进而去寻求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的战略重点。据统计,1995-1999年,旅游目的地消费的住、餐饮等项目呈下降趋势;而娱乐、游览、购物等项目消费比重却在上升。从国际旅游发展经验来看,这些比重上升的项目正是容易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的旅游消费对象。因此它也应该是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链环影响”

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链环影响”可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因素→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旅游者、旅游厂商以及政府产业战略→经济社会生态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可持续旅游消费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必然引发消费欲望,提高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可持续旅游消费在经济系统由欲望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对此已有比较详细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但有一点是必然强调的,即可持续旅游消费水平不仅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可持续旅游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还能够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消费的“三化”推动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可持续消费的“三化”是指它的社会化、生态化、文化化。消费社会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消费凭借社会服务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而增多闲暇时间,产生旅游消费的主观愿望。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要素是人们消费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国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生活社会化程度越高,旅游消费就越发展;消费生态化是国际生态经济化趋势在消费发展领域的突出反映,其源于西方由“绿色产品”设计向“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延展,“人类应该使自己的消费合乎生态规律的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共进促进消费生态化”等理论逐渐延展,“人类应使自己的消费合乎生态规律的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共进促进消费生态化”等正日渐深入人心,满足人类生态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前导动力(即生态需要定理的役使律)已极大地促进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消费文化化是通过消费载体反映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消费文化学理论研究表明,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生活方面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升华和结晶,而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服务为中介的精神文化消费,就其交换方面而言属经济活动,而从旅游者获得的感受而言则是精神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旅游者从旅游产品消费中获得综合文化享受的同时又是对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和创新,国际消费文化化与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呈互补相促的发展趋势。

决策者和投资者的思想意识偏差、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影响着可持续旅游消费。前者如人们对旅游经济的错误认识、对“无烟产业”的片面理解已严重地导致其决策失误。后者主要是宏观社会行为(原则、政策、组织形式)、微观人工行为(策略和具体规划)以及心理行为(旅游者与当地人的形象、态度、行为)等方面导致对旅游产业理解不够的误差行为。此外,旅游流双向端点市场的错位分布(可供旅游的自然风景区多分布在远离城市的“端点”与乡村居民向城市旅游的“端点”旅游流动的端点布局错误),导致两端点接收压力大、旅游流动中交通拥挤、供给短缺等被动局面,对区域旅游产业乃至社会与经济的宏观发展、协调进步等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影响旅游厂家的生产行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行为所以能影响旅游厂商的生产行为,关键是因为旅游者以货币选票作为与旅游厂商交换为中介,旅游厂商的服务供给也必须以其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导向。这种使得旅游厂商的旅游消费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接受可持续消费行为观念,综合考虑可能给景观所在地带来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那种以自然资源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开发为代价的旅游产品生产观念必然会遭到旅游者和相关公众的强力低制,促使旅游厂商的经营战略必须从单纯的“利润观念”和“消费者至上观念”向综合的“社会观念”和“生态观念”转变;在旅游行为上,消费者的“需要第三规律”直接导向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全面生态化,近年来兴起的“生态交通”、“生态饭店(Eco-hotel)”、“生态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就是旅游厂商对可持续旅游消费活动的积极回应。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理论强调,可供旅游的自然存在、历史遗迹是全人类的财产,政府在开发旅游产业时,不能仅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而应充分考虑生态的影响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延续、后代人的利益等多个目标导向。“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洁净的海水、原始的山坡、未以污染的水域、干净的街巷、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与考古现场以及多彩的文化传统”,正是为了使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交换得以长期化,并从根本上保护旅游消费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各级政府在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管理等环节上要制订与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目标

“成本—效益”分析是确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目标的基础。表面上看,可持续旅游消费可能会增加旅游者的消费成本,降低旅游产业的GDP。因为按可持续旅游的观点,真正的旅游收入应是名义收入减去自然和社会生态破坏的环境成本后的数值。旅游产业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传统的“大众旅游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失衡和后代人收益的减少为代价的,即“今天的旅游业是在预支未来”。然而从可持续旅游发展整体格局来看,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最终会增加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收益,该收益的增加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的保护可以增加长期的旅游资源可供给总量。在需求量不变或等比例外变动的情况下,这种长期旅游资源量的增加会使均衡价格呈稳中趋降的态势;二是现期的保护可以使旅游目的地政府和居民增加对旅游发展战略的支持程度,同时也减少了旅游厂商治理民本。此皆会成为降低未来旅游者的生态消费成本的直接动因。而在全球化所导致国际消费资源共享、人员高度流动的旅游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个旅游者都可能是可持续旅游消费战略的最终受益者;三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深入人心,诸如旅游资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后代人的旅游消费需要满足、对生态和文化的关注等非经济性因素都是构成旅游者的为旅游收益函数的有机组成部分。

克服障碍因素是实现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目标的关键。应把构成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的障碍因素看作一个系统。该系统包含客观、主观两个基本层面;从客观层面看,阻碍中国持续旅游消费行为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设施老化;旅游自然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及各种固体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旅游景点服务不尽人意,旅馆饭店缺少合理布局、商店品味不高甚至摊点杂乱无章;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或是大办旅馆饭店而侵占绿地、砍伐森林,或是建造人工景观而不惜毁坏文物古迹,或是就近办厂而大兴土木、开发“冒烟产业”,或是为“改建”出“特色”而不惜重金建造“鬼都”、“幽灵世界”,等等导致旅游景区“煞风景”、“败胃口”。从主观层面看,阻碍中国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所致。就旅游消费者而言,缺少享受能力视旅游活动仅为游山玩水的低层次消费;旅游经营者利欲熏心、缺乏可持续旅游经营意识与开发理论。从主、客观两个层面上克服其障碍因素是实现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目标的关键。

提高消费质量是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的终极目标。任何消费活动都必须具备消费主体、消费客体与消费环境3个要素,三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消费质的规定性,反映消费质量的高低。消费质量的提高不仅反映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反映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虽出自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相互作用。但它同时与消费环境构成函数关系。提高可持续旅游消费质量的关键有3点:其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有限的投资,努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要充分利用机制,进行多渠道引资、筹资与融资,并从长远利益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引进科学管理机制,改善旅游景点服务环境,提高旅游系统服务质量,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手段,建立旅游经营者“继续学习”新制度,不断提升旅游管理能力与管理技能;其三加强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消费教育,尽快提高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包括可持续发展观、旅游价值观、消费文化观、社会公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不断提升与发展旅游消费的综合消费力,以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与理论创新,这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签:;  ;  ;  ;  ;  ;  ;  ;  

中国旅游可持续消费理论探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