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_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要素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究竟是哪些因素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共识,而且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那么,能否找出核心竞争力的共性呢?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企业家调查的方法,收集了近10多年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外文献,并对中国三个城市,成都、深圳、宁波地区的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文献及调查数据作了分析,力图总结和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框架和指标体系。

一、理论综述

1.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

从5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研究企业能力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况。随后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的结论。到80年代,关于企业独特竞争能力、核心技巧与战略、产业发展和绩效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989年,哈默、都斯和普拉汉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P.133-139)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根据该文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 & Hamel,1990,P.79-91)。普拉汉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用户价值、独特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丁开盛、梁雄健)。

普拉汉拉德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它认为,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份、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同时,普拉汉拉德教授又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产品之间的有形纽带被称为核心产品,是一种或多种核心能力的实际体现(王永长)。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它们可以归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王毅、陈劲、许庆瑞)。

关于什么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有学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以企业技术能力,即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为核心,并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也有学者把核心竞争力概括为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还有学者把核心竞争力分成五个方面,即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2.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

美国哈佛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差别分析和成本分析,可以找出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因此,价值链分析法也成为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战略工具。由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营销、来料储运、成品储运、售后服务。辅助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组织制度等,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为企业提供了如何进行自身竞争优势分析的方法,并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揭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曾庆学)。

波特的基本价值链用以说明如何为一个特别的企业建立一个反映它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约翰、沙恩克(John Shank)和菲·哥芬达拉加(V.Govindarajan)将基本价值链进行了拓展,他们认为,波特的基本价值链与其供应商、渠道和买方的各种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价值系统,而企业被看成是价值生产过程整个系列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基本价值链与价值系统的差异将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正如上述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因素,有众多不同的看法。它们大多停留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定性的研究上;把核心竞争力作为黑箱,研究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或者是单个核心竞争力指标因素的分析及研究上。但是究竟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因素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鉴于此,笔者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与验证核心竞争力构架。

二、文献与问卷

核心竞争力能很好地解释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存在的原因,同时能为企业的发展指出一条明路。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也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已经由对短期、外在的竞争优势的追求转向对持久的、内在的竞争优势的追求,已经由目前的产业与产品竞争转向为创造未来而竞争,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不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1.文献研究

首先收集自1990年核心竞争力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然后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的、系统的和数量的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能够系统地、客观地鉴定原文之具体特征并进行注释。内容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将一种用语言表示的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其结果可用包括频数或百分数的图表加以描述(肯尼思·D·贝利)。

内容分析在文献研究中和在调查研究中是相同的。它有助于使用正式的假设、科学地抽取大型样本和可用计算机和现代统计技术作分析。内容分析一般分为下述四个步骤:抽出文献样本,界定类别内容,界定记录单位(单词、主题、句子或段落等),界定点算体系(编码、频数、空间数额等)。

由于希望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客观、系统地反映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人们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观点,因此,本文在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时,省略了上述第2步骤,即事先界定类别内容,以避免过早地人为干扰。采用的研究步骤如下:

(1)收集文献:检索自1990年以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期刊网以及国外期刊,共167篇关于核心竞争力文献。

(2)记录核心竞争力因素:分析每篇文献,记录关于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段落或句子;进一步加工、精炼,获得核心竞争力主题词或因素;生成核心竞争力文献内容分析表(Excell文件);获得核心竞争力因素677条。

(3)归类、汇总、统计核心竞争力因素出现的频数:由专家小组对所有核心竞争力因素进行归类、汇总、排序;生成核心竞争力因素排序表(Excell文件);将核心竞争力相关因素进行合并,并统计其出现的频数及频率分布;生成核心竞争力要素频率表(Excell文件),如表1。

表1 文献研究核心竞争力因素

由表1可知,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七个方面,同时,行业环境与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问卷调查

我们对成都、深圳和宁波三个地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23份问卷,其中,成都116份,深圳31份,宁波76份。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回答方式,要求就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构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进行回答。经整理、统计,问卷中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的总数为795条,对这795条因素进行归纳、演绎,获得核心竞争力因素,即核心竞争力的维度及其数目,如表2所示:

表2 实证研究核心竞争力因素

由表2可知,在对企业家的调查中,问卷涉及的795条核心竞争力因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为人力资源,第二位是创新能力,第三位是市场营销能力,第四位是组织管理能力,第五位是企业文化,第六位是战略管理能力,第七位是生产与制造能力,而第八、第九位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别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历史状况。

表1和表2中关于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维度是由专家组经归纳、分类、汇总而形成的。其中,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团队、员工忠诚度、员工素质和工作经历经验等因素;创新能力包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专利技术、创新意识、核心技术及技术设备等因素;市场营销能力包含有营销网络及渠道、市场策划、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售后服务等因素;组织管理能力由最基本的组织结构、管理措施、内部管理、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组成;企业文化包含有组织文化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企业凝聚力、领导艺术、团队建设;战略管理能力是战略规划水平、战略与资源匹配及实施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金、财力、设备及社会关系网);生产与制造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产品成本、产品与服务的品种、价格、功能、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程度。表2中的后两位,即行业环境与企业自身历史状况,是在企业实证调查中得出的具有企业现实意义的要素,行业环境,主要指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市场覆盖率、市场秩序、区域环境及国家赋予的区域垄断经营的权利、特许经营、政策导向;企业自身历史状况分析包括企业自身发展、企业规模、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基本情况、历史与传统。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对比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是对相关学术期刊、网站及书籍中提及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总结归纳。问卷调查是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员工们关于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归纳总结。我们从表1、表2可以看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认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统计结果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表2),出现了文献调查中所没有的“企业自身的历史状况”这一核心竞争力因素,该发现正符合中国目前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尚有许多因长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企业历史包袱,诸如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缺乏市场经营的理念与机制等等,所有这些均构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学术界和企业界所认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频率,即排序上有一定差别,下面我们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1)从排序上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两种调查方式的认可。他们已认识到创新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国企业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2)市场营销能力的两方排序相差一位。学术界认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程度高是因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企业整体活动的中心。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一种业务或职能,是企业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企业在从事的生产经营很有发展前途,并在供、产、销方面实行一体化,能提高效率、争取主动、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就可以采用市场营销发展战略,它可以使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但实际情况是一些生产导向型企业更多重视生产而轻视流通,把销售仅作为一般手段,看作一种业务过程,放在次要地位。

(3)战略管理能力重要性排序名次相差三位。是核心竞争力要素比较分析中出入较大的一项。专家们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战略制胜的时代,当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以战略作指导,设计和运用合理的战略,才是成功之路。战略管理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但从企业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战略管理没有被列入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位置。原因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战略管理,忽略了战略管理对企业经营事业的推动作用;认为企业有无战略无关紧要,只要盈利就行;没有战略照样能生存;虽然承认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认为战略管理离企业很遥远,眼下还用不上。另一方面处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如发展速度快与发展速度慢的企业的战略管理的重要地位就会有所差别。所以战略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必须因时因企制宜,不应强求一律。

(4)人力资源是两种调查方式结果差距最大的一项。其实不论是企业家还是学者都将其他核心竞争力要素视为人力资源的基本函数。在问卷调查中,中国企业界人士认为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命。

表3

2.国内企业与国外同业企业的比较

从2001年12月11日起,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这标志着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中国已是重要的一极。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性的把握,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与挑战的深刻分析,是我们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根据表4,我们发现“与国外企业相比的优势”和“与国外企业相比的弱势”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内在制约因素。

“与国外企业相比的优势”是通过问卷调查集成得出的,主要有市场营销能力、生产与制造能力、战略管理能力、行业环境等。市场营销能力排在首位是因为国内企业在了解国内市场上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如顾客的消费习惯、熟悉了解国内实际情况、更能和客户的需求吻合、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国外公司即使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或工厂,甚至雇用了很多国内的管理人员,但由于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都来自国外,很难完全、深入地了解国内市场。生产与制造能力主要是由劳动力成本、产品成本集成上来。在中国目前资本仍然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最符合中国比较优势从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较高的比较利益,或能创造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战略管理能力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弱势,这不难理解。优势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部分企业会根据市场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需要,制定未来几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目标。面对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环境,要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考虑和确定企业竞争战略。行业环境是中国处在自由贸易萌芽阶段,面对自由竞争的外部保护力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正如不同等级选手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并不那么公平,更有利于强者。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同样有自由与保护之争,且十分激烈。

“与国外企业相比的弱势”,经过调查问卷整理的要素有组织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组织管理能力中无论是管理机制、管理经验、管理结构还是管理观念各个方面都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管理的方式方法对环境反应迟缓,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战略管理能力的弱势表现在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其中资金缺乏、资源劣势、避风险能力差等,都是必备要素,而诸要素中的资金缺乏则是核心问题。如果企业没有资金,老企业改造、设备更新、人才培养都难以实现;而有了资金,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得到解决,而且企业还可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世界500强的企业R&D投入一般都在5-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就更高。而中国目前大中型企业这一数字大约都在1%左右,这个1%可能还是一个乐观的数字。这是由中国经济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R&D投资主体。人力资源方面,国外企业十分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他们不惜巨资招募和培训人才,并通过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企业过分注重企业的外在修饰,而在业务处理上仍采用相对低效的人力方式。尤其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国际化经验、知识和能力,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中不能按国际惯例进行,使企业在跨国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3.优势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企业的劣势比较

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两个关于企业绩效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怎样?”,要求企业家们按照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进行选择;另一个问题是“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本企业的发展或成长速度怎样?”,要求企业家按照非常快、比较快、一般、比较慢、很慢进行选择。此次调查共获得223份问卷,我们将回答结果分为两组,一组是经济效益非常好或比较好,同时,企业的发展或成长速度非常快或比较快的企业,共有131份问卷,我们称他们为优势企业;另一组是经济效益比较差或很差,同时,企业的发展或成长速度比较慢或很慢的企业,共有25份问卷,我们称他们为劣势企业。再进一步统计分析问卷中优势企业回答的优势因素以及劣势企业回答的劣势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好企业优势与差企业劣势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优势企业中的部分优势正好是劣势企业的弱势。但两类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会制定有倾向性的发展战略,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反映是部分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有差异。

优势企业只有在其内部的资源和管理能力有效地配置后,才能在外部竞争中处于更为优势的地位。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重点更多地倾向于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环境等竞争力因素。优势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根据市场竞争格局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改善经营战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了解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优化产品质量,改进售后服务,形成企业的自我激励机制。

而劣势企业首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自身的矛盾。其自身的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更不用说能在外部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企业自身历史状况等竞争力要素是劣势企业战略规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内部组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表明内部组织管理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规模、何种技术进步先进程度的企业,缺乏人才都是能力障碍的第一位因素。企业自身的状况要素明显具有中国特色,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背负就业压力、贷款压力、社会保障压力等,严重阻碍了企业前进的步伐。

4.深圳、宁波和成都地区核心竞争力要素比较

经过比较研究得出:

表5

(1)深圳企业之所以认为人力资源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是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移民所特有的不甘寂寞、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从而使人的潜能等得到充分释放。另外深圳人的观念优势较强,如时间观念、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等。需要指出的是,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深圳能由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除了特区优惠政策支持外,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发现人才、引进人才,是深圳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坚持的一项重要举措。

宁波自转变产业格局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力资源是保持和维系经济高速运作的原动力。本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人力资本正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降值降价最快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增价最快的是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市,特别是京、津、沪、苏、浙、粤等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不仅人才总量规模小,而且人才结构很不合理。在一些地区,经营管理、外经外贸、高新技术等人才缺乏。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人才浪费、闲置和流失现象严重,大量的优秀人才沉淀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因此,如何培养和引进各种短缺人才,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将是至关重要的。

(2)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技术、研发、管理等多角度范围内。他们将国内外两万多家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投资主体、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汇集于一身,从而为深圳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另外沿海和内地许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企业,纷纷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在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处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深圳企业,更应将创新能力列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都工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成都企业部门类别齐全,但企业竞争力弱、结构老化等弱点逐渐暴露。

(3)深圳企业和宁波企业都重视发展市场营销策略,这与两个地区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深圳企业的整体实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尚未形成适应国际化集团经营的规模,较之世界级跨国公司,显得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深圳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打入进而占领、巩固和不断扩展国际市场,必须注重国际营销的策略研究和灵活运用,正确地选择企业的国际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协调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考虑外部因素,认真研究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的最佳国际营销组合,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营销决策。

长江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将为宁波带来区位优势。宁波港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它处于中国沿海与长江黄金水道“T”型航线的交汇点,扇面连接世界各大港口。宁波企业可充分利用区域的战略地位来扩展营销网络。宁波企业对内向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特别是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农副产品的流通,依托港口城市优势,发展海外市场,争取在国外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4)宁波工业虽然起点高,但与成都相似属工业发展初级阶段。近年来,随着港口开发和港口资源优势的发挥,宁波确定并发展临港工业,发展石化、电力、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并作为宁波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大王业标志产业,这改写了宁波几乎没有重工业和大工业的历史,使宁波产业基础和产业格局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商业性、加工型、消费型小城市被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取代。所以,最基本的组织管理是宁波企业战略的首要任务。

东部企业在管理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企业。成都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有待完善。组织管理要求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层面上,一改强调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思想,而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架

1.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关于如何分析和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根据《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的理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首先是反映企业创新、企业经营和企业形象方面的管理实力;二是反映劳动报酬、生产劳动力成本、经理报酬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三是反映产品价格质量比、广告支出、公司规模、公司信誉、董事会的监管效力等公司绩效竞争力;四是反映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创造力、股东价值、产业纠纷、产业关系、员工的动力等管理效率竞争力;五是反映全面质量管理、顾客导向、营销文化、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文化竞争力。共由34项指标构成。

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理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主要反映企业经营、企业战略及企业领导方面的竞争力。包括六项内容:一是反映管理水平、产品设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的产品质量竞争力;二是反映营销策略、顾客导向、商标品牌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三是反映员工报酬与创新、员工培训、授权的倾向、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竞争力;四是反映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成本削减的竞争力;五是反映职业经理、公司董事会、管理教育、经理人员国际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素质竞争力;六是反映信息技术应用的反映速度竞争力,共计18项指标。上面两种关于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企业生产率要素以及企业家作用的竞争力;后者则更看重员工激励以及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力。前者既采用定性指标,也采用定量指标,而后者完全采用定性指标。

2.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架

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综合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与世界经济论坛进行的全球竞争力研究中关于企业管理的指标,提出本文企业核心竞争力架构:

(1)产业环境(影响变量)

首先,把整个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决定市场结构特征和产业吸引力的五种基本竞争力(迈克尔·波特)。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及其市场吸引力(产业内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是这五种竞争作用力综合起来决定产业中企业能否获得长期超额利润,而且这种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并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变化,即不同的产业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五种竞争力综合作用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是不同的。产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自变量)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同一产业内某些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而不是由外在条件决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及其产业吸引力,这种异质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其核心是作为诸多层次竞争联系枢纽的企业知识和能力。企业在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上的差异,是企业内部长期演化和积累的结果,企业之间难以模仿和通过市场购买,它是企业长期超额利润的真正来源。

人力资源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总量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人力资源质量通常是指劳动者在其实践活动中表现的劳动能力的综合水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用劳动者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态度来衡量,包括企业家、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战略适应性等;人力资源数量是构成人力资源总量的一个基础部分,它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特征。

创新能力 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只有通过学习与创新,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竞争对手,求得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专利技术。其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它使现代企业经营出现了全新的概念;企业研究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内动力,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而专利技术使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者复制起来难度很大。

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内部制度、机制运作效果。中国企业是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启动和激发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尤其对国有企业来说更为紧迫。

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体系反映了企业把握市场信息与产品到达消费者的能力,是实现产品与服务销售的保障。市场营销涉及企业营销过程、销售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它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包含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品牌包含品牌价值、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与观念是企业竞争力的成长激励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包括组织文化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与企业凝聚力。

战略管理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企业通过对未来市场和环境的把握,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水平、战略与资源匹配及实施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 对企业来说,生产制造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需要通过产品来展现,而制造能力则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否能取得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这里所指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产品竞争力、产品与服务的品种、价格、功能、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程度,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结果。

目前,中国加入WTO,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市场结构的细分化、多样化,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危机”。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企业广泛的并购重组,使得企业的经营范围、组织规模、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等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咄咄逼人,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不失时机地识别及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重新制定企业战略,才能成功应对市场竞争,乃至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因此,作者下一步将在本文成果基础上,专门针对某一具体行业中的企业进行问卷与个案调查,进入深入研究以期获得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殊的、动态的发展规律。这对于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对面临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显得很重要。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