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发展中相互学习、促进友谊、贯彻“双行德”原则--1996年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纪要_统计学论文

在统计发展中相互学习、促进友谊、贯彻“双行德”原则--1996年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纪要_统计学论文

相互学习 增进友谊 贯彻“双百”方针 发展统计事业——’96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讨论会论文,友谊论文,纪要论文,方针论文,双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国现场统计学会联合举办的’96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于10月7—11日在我国广西桂林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200多位代表,提交学术论文180余篇。

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郑家亨主持开幕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贺铿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回顾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学术思想的分岐只能用学术讨论来解决的观点,并号召与会代表贯彻“双百”方针,相互学习,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统计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陈家鼎教授,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陈希孺教授等也作了重要讲话。在开幕式上,桂林地区和桂林市的领导同志,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还特邀了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原总统计师龙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冯士雍等8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着统计学基本理论问题,政府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统计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部门、行业、企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统计学基本理论

关于统计学基本理论讨论的焦点是大统计学科的建设。内容包括,统计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问题,学科体系构建框架问题,以及适应大统计学科的形成,统计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等问题。

关于大统计学科体系的理论。代表们从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统计工作实践的客观要求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在当前条件下,构建大统计学科的客观必然性;检讨了过去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立的传统模式。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是一门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统计推断,从而对所研究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的一般方法论科学。大统计不是新的统计学,也不是现有统计学各门类的简单拼接,而是现有统计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和系统化。

在对统计学研究范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代表们阐述了对“大统计”的不同的理解:①“大统计”是适应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而产生的一个“虚位”概念,在目前统计各学科、各学派之间交流甚少的情况下,首先应提倡相互了解、相互溶合、共同发展;②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融合;③是研究自然、社会、心理领域总体现象数量方面的通用方法论学科;④“大统计”就是数理统计学。一些代表还提出对构造“大统计”学科体系框架的基本构想,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将统计学划分为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史学和统计学其他学科等四个二级学科;在二级学科下再设若干三级学科。一些代表提出:在设计统计学科体系框架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以学科研究为对象、适应国家技术管理需要的统计学学科体系分类和以专业教育为目的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

二、政府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两个转变”的要求。中心问题是进行统计改革,切实转变统计体制、转变统计活动方式。统计体制的转变应本着谁需要信息就由谁办统计的市场经济法则,以解放统计生产力为根本宗旨,建立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导的开放的统计体制。统计活动方式的转变必须围绕统计活动方式所涉及的各种统计要素的变革而进行,并建议分别从宏观统计和微观统计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有的代表提出:现行的统计工作在思想观念、统计管理体制、统计信息内容、调查方法和计算手段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不适应性,因此,统计工作也要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管理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

关于国家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与会代表根据《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规划(1996—2000)》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就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和加快统计标准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政府统计工作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些代表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是经济增长质量不断上台阶的过程,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基本标准及特点表现为,优化的经济结构,较稳定的通货膨胀,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低成本的要素投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全面性、合理性、动态性、可行性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应包括:经济结构水平、总量平衡水平、资源利用水平、资本效益水平、技术作用水平、经济效益水平、环境保护水平;有的代表则认为,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出发,定量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增长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有的代表从整体性、科学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提出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开放性、均衡性和稳定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的代表还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组合状态以及各种状态下要素投入和要素效率等方面的特征,以定量监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

围绕政府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代表们还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进步指标体系与社会模型、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货膨胀监测指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般理论问题,代表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国际通用核算体系SNA的必然性以及在具体确定核算主体、范围、核算基本单位、机构部门分类及估价记录准则等核算原则时采用SNA的必要性。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估算问题。如金融中介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范围的确定和具体估算方法。三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之间的衔接问题。如居民帐户数据与统计调查数据如何达到相互协调的一体化目标,适应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新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等。

四、统计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关于统计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与会代表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一些代表从我国统计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惯例接轨、及建立信息市场三个角度,对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进行了再思考。通过对目前调查方法体系现状的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统计调查任务的确定,统计调查的组织保障和统计调查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的目标模式。有的代表还专门就城市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研究,讨论了改革和完善城市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意义,城市调查方法体系的设计以及实现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网络设计。

(二)抽样调查方法理论与应用。代表们讨论了用经常性抽样调查取代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不稳定总体如何进行时期性指标的抽样调查;在多指标调查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辅助变量资料改善抽样效果;在企业生产经营方向不单一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分产品(商品)门类的分类数据;如何用抽样调查的手段进行指标的动态对比。对于小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抽样调查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依据“动态”的观念进行改进创新,有的代表则就抽样层次的划分及各层切割点的确定,抽样调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讨。关于目录抽样,代表们就在贸易统计、村办工业统计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应用效果的评价。关于部分样本轮换问题,代表们讨论了部分样本轮换抽样下的混合估计及比估计问题,多目标抽样的数学模型及应用的问题,均匀设计抽样的偏差问题,抽样调查中的无回答问题,以及科学估计推算的种类、方法、步骤等问题。

(三)市场调查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查在我国已显示出方兴未艾的态势。在市场调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市场调查与抽样调查是有区别的,是有其自身特殊性的活动。市场调查中没有行政命令,如何顺利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程序和方法,掌握相对庞大的数据库是市场调查成功开展的必要条件。有的代表提出,应当重视市场调查对政府行为的服务作用,我国在实行双休日的决策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因而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其他统计方法的应用问题。与会代表在此次大会上还讨论了许多数理统计方法的创新与应用问题。如,带有变量中误差解正态模型的Box-Cox变换问题;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及实践应用问题;主因素分析下的投入和效益因子研究;按“可靠性、经济原则”确定汽车最佳维护周期方法;分布理论在高考语文阅卷中的应用;统计信息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

五、宠观经济统计分析及研究

应用统计方法对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众多统计专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小康问题研究。一些代表针对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制定的小康标准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对小康监测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小康标准不能是一个过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宜搞一刀切,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过细地进行研究,要结合具体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现有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小康标准,否则,经济发达地区早就达到并远远超过了现有标准,对此自然抱有漠不关心的态度;而经济落后地区则远远落后于现有标准,又会丧失信心。一些代表还对本地区的小康标准及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讨论了农村小康问题、及奔小康的对策和建议。

(二)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代表们重点讨论了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生产质量综合指数的问题;对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些代表还对本地区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本地区的贫困线进行了分析和测定,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

(三)国际竞争力评价。自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以来,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逐渐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资料来源可行性探讨;汇率法与ICP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统计分析;农产品波动分析;资源流量非均衡互补与地区差距分析;市场中介组织统计分析;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等问题。

在此次大会上,许多代表都提出,应用统计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是统计学今后能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所在,统计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植根于应用的统计学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六、企业、部门、行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逐步由传统的国家计划执行者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统计也应由为政府检查计划提供报表转向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企业统计工作必须能系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趋势,要能为贯彻现代企业制度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统计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1)针对企业状况,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2)协调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关系,建立管理会计体系;(3)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丰富企业统计工作内容。

关于部门(行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代表们讨论了建立铁路第三产业统计制度的问题;国内旅游统计问题;建立公安统计信息中心问题,并就其必要性和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统计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创建国以来统计学术会议之最。为了筹备大会的召开,三个学会同心协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议期间呈现了百家争鸣、亦深亦广的学术交流气氛。正如中国统计学会常务副会长郑家亨同志在大会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时指出的,大会圆满而成功的召开,是三个学会加强合作的成功尝试,是中国统计学学科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统计学术交流,促进统计事业的发展;它有利于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更好地结合,统计理论工作者与统计实际工作者更好地结合,使统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成中国统计各学科、各学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溶合的局面,是统计学各个研究领域有组织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开端。本次科学讨论会的召开,必将对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统计理论方法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应用、乃至各个领域统计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统计研究杂志社

标签:;  ;  ;  ;  ;  ;  ;  

在统计发展中相互学习、促进友谊、贯彻“双行德”原则--1996年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纪要_统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