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哲关于毛泽东首次访苏的若干误记论文

师哲关于毛泽东首次访苏的若干误记论文

师哲关于毛泽东首次访苏的若干误记

徐红艳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摘要] 师哲回忆录毛泽东首次访苏部分,除学界已指证的失实之处,尚有多处误记。比如毛泽东与斯大林首次会谈时苏方是否有翻译人员,斯大林70寿辰庆典上毛泽东是否登台致辞,孙维世留在莫斯科是否为师哲向周恩来建议,中苏条约的有效期是否有二十年之说,中苏签约仪式上是否有言语交锋等,均与事实不符。

[关键词] 师哲回忆录;毛泽东;中苏关系;误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毛泽东首访苏联70周年。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的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他一生中第一次出国访问。师哲是毛泽东访苏的俄文翻译,也是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首次会面时,唯一的中方随行人员。1991年12月,以《在历史巨人身边》为名的师哲回忆录首次出版,毛泽东首次访苏一章是回忆录中的重头戏,多处内容此后频繁地被各种媒体摘登,也被学术著作引用及其他人物的回忆录参考。回忆录二十多年来也不断再版,很有影响。然而,由于年久失忆、资料欠缺等主客观因素,回忆录失实之处在所难免。从1998年的“增订本”始,回忆录的整理者根据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增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首次会谈时,明确提出过签订条约问题的一处注释,作为对师哲回忆之误的更正。但仅就毛泽东首次访苏的内容而言,仍有多处细节与事实出入。由于回忆录发行量大,引用率高,为避免进一步以讹传讹,有必要澄清事实。一些学者在征引过程中已指出了部分文字的失实之处,本文将辨析几处学界未论及的讹误。

一、毛泽东与斯大林首次会谈时苏方是否有翻译人员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当天,便前往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谈。关于此次会谈的翻译人员,师哲说“会谈时只有我一人作翻译,苏方没有翻译在场。”也就是说,无论毛泽东还是斯大林说的话,都只经由师哲一人转译。且强调不是苏方翻译未开口,而是根本不“在场”。如此重要的双边场合,会谈双方显然都有备而来,这事实上是奠定中苏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基础的重要会谈,苏方“主场作战”,竟然连自己的中文翻译都不配备,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师哲还追加了对所谓苏方此举的解释,称不安排翻译是苏方刻意为之,“以表示对中国同志的完全信任和尊敬。”

小虫长得黑瘦,配不上玉敏,谈恋爱时玉敏很犹豫。雨落说别挑三拣四了,在凌州,能攀上他这条件的,你就是烧高香了,多少卖菜卖肉的在巴结他呢,何况人家还有个当局长的姑父。雨落说得也是,玉敏是昭通人,在凌州举目无亲,能和凌州人攀亲结缘,多少打工妹都求之不得呢。雨落说你别看他工资不高,人家有隐形收入。油盐酱醋,平时白拿白吃不说,逢年过节了还有人送。玉敏迟疑未决的时候,小虫领玉敏去见了姑妈。姑妈家像殿堂一般,玉敏很震撼。姑妈见到漂亮的玉敏,眼睛直了,拉着玉敏夸了半天小虫,还特意送了对金耳环给玉敏。两个人的关系就这么晃悠了一年,剪不断理还乱,最终还是定下了,结了婚。

事实上,苏方不仅配备了中文翻译费德林,而且费德林还是此次会谈苏方档案的记录者。费德林在其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中,对于当时如何接到苏联驻华使馆的指示,要求其与中方访苏人员一起回国,在赴苏专列上与毛泽东进行了怎样的谈话,及此次“两巨头会见”的诸多细节等均有描写。还提到翻译过程中遭遇斯大林的格鲁吉亚口音问题,称斯大林在会谈中“偶尔用他习惯的格鲁吉亚口音插一两句话”,“好在他一发现我有困难,便立刻用标准的发音把句子重复一遍。”

毛泽东于此次会谈后的12月18日,发回国内一份电文。这份电文在1987年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并未收录,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中,附有该电文首页的手稿图片,毛泽东明确提到会谈由“师哲、费德林科二人当翻译。”并概要介绍了会谈经过和内容,以及苏方会谈成员等。

如今,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纸媒概念减弱,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读者更倾向于无纸化、碎片化阅读,数字出版渐渐成为赶超传统出版业的朝阳产业,从网上共享和获取学术资源已成为科研常态。信息内容的快速传播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竞争优势的体现,编辑部实现网络化办公不仅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还可以降低期刊出版成本。期刊出版者可以在网络上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因此,地方科技期刊要尽快实现自主网站建设和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8]

我如实地作了翻译。

二、斯大林七十寿辰庆典上毛泽东是否登台致辞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五天之后,适逢斯大林七十寿辰庆典。庆典当晚十二点,毛泽东即致电中共中央:“本(廿一)日庆祝会除苏联各共和国代表讲话外,有十三个国家的代表讲话,在这十三个国家中,由我代表中国第一个致词,受到盛大欢迎,三次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

出席庆典的中方人员,只有翻译师哲随毛泽东坐在主席台。但他回忆称,毛泽东并未登台发言,“毛主席的祝词是费德林(苏方翻译)代读的。”

事实上,费德林并非代读毛泽东的致辞,而是毛泽东致辞的翻译。据他回忆,毛泽东念完讲稿,“然后往边上退几步,把麦克风前的地位让给我翻译。” 今天,早已能通过前苏联的影像资料看到、听到此次庆典上毛泽东的原声讲话。(例如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共和国外交风云》,第一集“另起炉灶”中,就有此次庆典和毛泽东发言的长镜头。)

三、孙维世留在莫斯科是否经周恩来同意

在毛泽东首次访苏部分,师哲唯一提及的中方其他俄语翻译人员是孙维世。据师哲称,孙维世是在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后,从欧洲回国途经莫斯科,来看望周恩来的。“孙维世是周总理的养女,我建议把孙维世留下来做些生活方面的翻译工作,周总理同意了”。

他听后说:“缺点和错误总是中国人的!”

此外,萧华1950年1月4日离开莫斯科,周恩来1月20日抵达莫斯科,二人在满洲里碰面,在莫斯科并无交集。但师哲回忆录中,却描摹了一次二人都在场的苏联外交部主办的宴会。席间发生保加利亚驻苏大使要认萧华做干儿子,周总理风趣回应的“趣事”。

四、中苏条约的有效期是否有二十年之说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有效期,师哲称,“我还记得《条约》的有效年限开始谈定是二十年,不知后来怎么变成三十年。翻译时,我曾问主席,他说:‘原来是二十年,不知什么时候改为三十年。’”

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气候方面,消融的海冰还会让海平面升高,太平洋上的某些岛国很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而北极生物圈也会因北极海冰的消融遭受灭顶之灾,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的家园受到破坏,在北极地区生活的人类,比如爱斯基摩人,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将很难维持下去。

与周恩来一起赴苏的时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伍修权,在回忆录里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和驻苏使馆人员,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对条约草案“逐条、逐句、逐字的研究、斟酌和修改”的细节 。1950年1月24日,中方将苏方条约草案的修改稿送交维辛斯基后,毛泽东于第二天凌晨五点致电刘少奇,介绍中苏会谈及文件起草情况,并附上条约草案,请中央加以讨论,电告意见。 条约正式签字前,周恩来以毛泽东的名义发回国内数封电文,要求胡乔木等人对条约草案、条约最后付印稿等进行校正,确保无讹。电文中对条约最后付印稿的字数精确到898个字,并说明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等。

如果“二十年”之说只是师哲个人记忆有误,倒也无关宏旨。然而他虚构了一句引号内毛泽东的原话。如此一来,他的回忆非但没能反映毛泽东围绕签约一事的殚精竭虑,反而传递了毛泽东对条约内容漫不经心的假象。

五、中苏签约仪式上是否有言语交锋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约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师哲描述的签约仪式上,有这样一段插曲:

银屑病是慢性炎症以及过度增生免疫调节疾病,患者的皮损面积超过了30%的体表面积[1]。当前临床中对重症银屑病的治疗方式比较多,还没有能够治愈的药物。重症银屑病的临床治疗还没有可以根治的方式,所以临床中需要对该疾病的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阿维A是阿维A脂代谢活性物,其药代动力学较好,半衰期短,不会在体内积蓄。因此使用的剂量比较少,治疗效果好。该药物可以让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受到限制,制约中性细胞趋化,约束皮损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浸润,实现治疗的效果。重症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有较多的研究,此次我院就阿维A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有以下报道。

突然,斯大林对我说:“你们的翻译工作没有做好,耽误了贸易协定文本的印制。否则,今天在这里可以同时签署贸易协定,那多好呀!”

毛主席问我斯大林说的什么(同时斯大林也要我翻译给毛主席听)。

因此在签约仪式上,苏方有关人员自然用不着栽赃,斯大林对于正常的谈判流程也不可能不知晓。事实上,中苏贸易协定直到两个多月后的4月19日才在莫斯科签订。期间中方留苏人员一直紧张工作,以至李富春无法提前回国参加4月初的中央工作会议。 贸易协定没能在2月14日签订,自然远非师哲所谓斯大林口中的翻译问题那么简单。

将一定量的中间体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盐酸盐和适量的异丙醇加入三口烧瓶中,边搅拌边升温,分次加入一定量的氯乙酸钠缓冲溶液,回流反应,结束后即得到高纯度的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FAZ。

此外,师哲称他对毛泽东的一段话进行补充翻译后,苏方成员“全都目瞪口呆,只有贝利亚竟失声笑起来。”关于此次会谈的苏方成员,苏方档案和毛泽东电报的记载完全一致,除斯大林和费德林外,共有四人: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维辛斯基。也就是说,师哲记忆中发出笑声的贝利亚,其实倒真的不“在场”。

事实上,孙维世作为“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成员,抵达莫斯科的时间远在周恩来之前。1950年1月4日,以萧华为首的该代表团其他成员离开莫斯科回国,其时周恩来尚在国内。并且,周恩来事先并不知道孙维世没有随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回国。1月12日,周恩来在赴苏专列上给邓颖超写信,还提及“到满洲里不知能否遇到女儿”;13日晨又及:“六时得满洲里电话,萧华、家康已在站等候,大约女儿也在那里了。” 可见孙维世留在莫斯科,显然未经过由“我”向周总理“建议”这道程序。

斯大林非常敏感地回头问我:“他说什么?”

我回答说:“是我们个人之间的私话。”

这样,他就不好再问了。

中苏贸易协定,是苏联对外贸易部在苏联外交部协助下,与中国贸易代表团合作准备的。当时苏方还未准备好。苏方有关人员深恐斯大林斥责,所以就称中方未准备好该协定的中文本,以此搪塞,逃避责任。这种事发生在庄严郑重的签字仪式上,实在使人啼笑皆非。

即便如此,我仍固执地认为,像沙莉这样的“植物人”只能存活于自然经济社会,在现代商品社会里,终究会被类似于我这样更富斗争性的“猛兽”们淘汰出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知道我的厉害!

这场颇具戏剧性的言语交锋的逻辑起点——苏方未准备好贸易协定文本,纯属莫须有。因而以此为基础的一步步推演——苏方人员对斯大林撒谎,被蒙蔽的斯大林对中方的责怪,毛泽东的“呛声”,均为镜月水花。

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后,中苏双方1月22日的会谈中,关于贸易条约,中方只确立了必须以中央政府的名义签约这一原则。 周恩来2月8日发给刘少奇及中央政治局的电文中,说明当时“我们所准备的出入口货单,并不十分准确,因此,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只能作大概的规定。”此后,中方拟定了详细的出入口货单,与苏方展开商谈。但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起签约显然来不及。周恩来在该封电报中,明确谈到贸易谈判的后续安排:“我们力争议好原则,只留审查出入口货单的工作给后走的同志,并由叶季壮留此签约。季壮来此即病痔,且将开刀,现由富春主持贸易谈判。富春走后,将留沈鸿、张化东、吕东等在季壮领导下续谈。” 2月13日,维辛斯基与周恩来就第二天正式签约的程序和内容问题进行会谈,周恩来说明“通商协定、航空航线协定以及在新疆开采石油和有色金属协定”暂不能签订。同日维辛斯基与王稼祥会谈时,再次被告知中方在2月14日前不可能将通商协定等文件准备好。此次会谈纪要报送了斯大林。

TPPU是一种特异性s EH抑制剂,可增加EETs的稳定性[4]。有研究证实TPPU可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内炎症和肺纤维化[5],提示EETs可能是治疗多种急性炎症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课题首次采用s EH特异性抑制剂TPPU抑制EETs的降解,增加小鼠体内EETs含量,并采用气管注射LPS复制ALI小鼠动物模型,观察TPPU是否能减轻LPS诱导的小鼠ALI,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为ALI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此外,关于毛泽东与斯大林首次会面的一些细节问题,师哲与苏方翻译费德林的回忆相去甚远。比如关于会谈时双方的落座方式,师哲称:“斯大林坐在主席的座位上,苏方官员列坐在他的右侧,毛泽东及我坐在左侧。” 该文字曾被解读为斯大林将毛泽东看作与苏方的政治局委员平等。 但费德林的回忆是:“斯大林请客人在一张顺着墙放的长桌旁就坐,那是一张专用的会议桌。‘请毛泽东同志对面坐,我们好面对面地谈。’东道主向我指了指客人的坐位。斯大林的动作不大,手势平缓,胡子里透出友善的微笑。毛泽东坐下,他的随行助手师哲坐在他近旁,斯大林转过头对我狡黠地笑了笑,压低声音轻轻说:‘你坐到桌子顶端主席座上去,那里方便些,也不会影响我们……’”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可以提供移动机器人较高精度的位置和偏航角信息,针对单一定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UWB、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多传感器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推导出融合算法的状态方程,利用UWB解算的位置和陀螺仪解算得到的机器人偏航角角速度以及编码器采集得到的机器人的线速度作为测量信息,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获得移动机器人的位姿,并利用实验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多传感信息融合算法能够让移动机器人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可靠的偏航角,为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做了重要的准备。

此类细节问题目前并无档案资料可以查证。在缺乏第三方材料的情况下,难以断言谁的回忆更接近历史真相。但费德林大相径庭的记载的存在,至少提醒我们:不加分析地将师哲的部分回忆等同于信史采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解读”,无疑是草率的。

[注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二十年”之说完全是空穴来风。周恩来抵达莫斯科之前,苏方曾起草了六稿条约草案,关于年限问题,除第二稿中有效期为二十五年之外,其余均为三十年。 周恩来抵莫后,无论苏方提出的条约草案还是中方修改后的文本,条约有效期均为三十年。 在谈判及各种条约草案中,从未有“二十年”之说。

①《在历史巨人身边》迄今已出四个版本:首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1995年4月,该社出版回忆录的“修订本”;1998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增订本”;2015年2月,九州出版社出版“最新增订本”.为了不忽略回忆录的最新修订成果,本文所引回忆录内容均出自最新的2015年版本.

②沈志华指出的师哲回忆录中的讹误包括:1、师哲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互助”二字是周恩来加上,苏方接受的.事实上,苏方起草并交给中方的条约名称中,一直就有“互助”二字;2、师哲认为“条约文本实际上是我方起草的”,事实上苏方起草的文本在先;3、师哲认为1950年1月22日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了不允许第三国居民在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居留的问题.但当天的俄罗斯解密档案中,未发现这一内容;等等.分别见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第154页,第163页注①.

③⑦⑩ 师哲口述.李海文著.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313,315,318,325,336,325,333-334,314.

复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

④⑧ 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12卷)(第二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5:178,178,215-275,268,317-319.

⑤ [俄]尼·费德林.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 [M].周爱琦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5:34,40,33.

⑥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998.

⑨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6,2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44,54,68-69,92-94,261.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237.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除了学习内容传授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小学阶段,除了德育课堂可以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融入核心素质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手段和精神渗透,来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如师哲之女师秋朗称:“座位的形式我想也让毛泽东不愉快。……他(斯大林)坐在主席台上,那明显地表明毛泽东和他的政治局委员是平等的。”见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栏目编著《中苏外交档案解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作者简介] 徐红艳(1972-),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毛泽东生平。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毛泽东传》的引文及注释研究”(项目编号:17YJA77001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3-0054-03

标签:;  ;  ;  ;  ;  

师哲关于毛泽东首次访苏的若干误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