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目标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917(2001)03-0089-04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发展下去。有鉴于此,笔者撰写此文,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讨。

1 高等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否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呢?从目前已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较为多数的同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他们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合为一体,定义相同的培养目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第一,它模糊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众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和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两者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具备可比性,自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更不能说他们是等同的教育。第二,它生硬地框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等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职业类教育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及技工学校承担。由于我们通常将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称为中等层次人才,其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将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称为初等人才,其教育称为初等教育。所以,此前的职业类教育就基本归为初、中等层次教育。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工作内容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由此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呼唤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由于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原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来承办,加之一些具体的政策也如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客观上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同一教育等级的假象。但我们不能被这一假象所迷惑,而要看到其实质。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等级既不应该说它相当于专科层次,也不应该说它相当于本科层次。它就是一个等级,即高等层次。早先为加快人才培养而实行的“压缩式”高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不仅不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上重温了,而且最终也是要被取消的。至此,根据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笔者绘出我国近期教育阶段及分类框架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普通高中教育及中等职业技能教育为3级,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中等职业技能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补习期(转换)教育为4级,普通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自初中教育(2级)后,教育便区分为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性研究为主的教育(3A、5A、6A)和以技能操作、技术性应用为主的教育(2AB、3B、5B)二大支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但必须通过转换教育。

图1 我国近期教育阶段及分类框架图

2 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从目前已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必须走出三个误区。误区之一,职业摆脱不了专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的释义,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以有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是谋生手段。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仅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尚没有摆脱专业教育的影响,而且在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上也还没有摆脱专业教育的束缚。误区之二,职业脱离了岗位。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普教是围绕着“应试”、“升学”转的话,那么,职教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围绕着“上岗”、“就业”转。[3]大家知道,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有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它强调专业的知识面,因而宽基础、学科知识的相对完整性是其必然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常称为“通才”。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同了,它应以某一职业岗位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以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因而窄口径,要用什么就讲什么,要用多少就讲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仅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君子”;也不应是仅会动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经验型“教师傅”;而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可是,现在的一些职教院校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有的只是将校名换了,教学计划名称改了,而其实质内容却没有任何变化;有的虽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修改,但往往很不到位,甚至出现背离职业教育的现象。在这里,笔者设计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可供参考,如图2所示。误区之三,职业没有了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为高职就是“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这种简单的组合,表面上看似集中了大专、中专、技校的长处,显示高职的优越性,可实质上却是把高职的岗位能力混同于技校的操作能力,把高职的知识面等同于中专的知识面。其结果只能是,在文化基础上,高职不如专科,有了专科,高职不必要;在知识面上,高职不如中专,有的中专,高职不必要;在操作能力上,高职不如技校,有了技校,高职不必要。由此,宣传上高职是“十五的月亮”,你该思念,我该向往;实施上高职却成了“二等教育”,[4]你迫不得已,我无可奈何。第二,技能型职业教育混同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职业教育与技能型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种不同型别,技术型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二者之间应是一个上下层次之间的关系,本该有一个分得清的界限。可是,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界,初职、中职和高职讲的几乎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很难从它们定义的描述上看出它们之间的层次差别了。在这里,笔者认为,初职和中职可以定性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只有高职才应该定性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或粗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图2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3 区域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应是不一样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一刀切”。[5]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五湖四海”的局面了。因此,我们的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一些欠发达地区高职的培养目标很有可能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中职的培养目标。在这里,笔者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声明:一是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高等职教院校的特色主要是“地方特色”,而非“学校特色”。

4 社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是却没有高等职业教育那样强的“亲和力”。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首先,在职业岗位的确定上,要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彻底将过去那种“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职业教育”的“超社会教育”改变为“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就创造条件办什么职业教育”的“社会教育”。其次,在岗位能力的定位上,以企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企业等用人单位开“菜单”,学校“配菜”,[1]教师当厨师“炒菜”,对不对“胃口”,最终也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来品尝、评价。第三,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岗位适任能力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抓好教材建设;加大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在岗位能力的衔接上,既要在岗位能力定位时,恰当地划分好初职、中职、高职各自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又要在岗位能力间留有“接口”,使初职能够升为中职,中职能够升为高职。第五,在岗位能力的认定上,要打破“一朝认定,终身拥有”的不合理体制,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抓好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实现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另一方面,每隔3~5年搞一次职业资格的认定,使高职的岗位能力始终代表当时当地的高水平岗位能力。

5 结论

综上所述,并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地方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标签:;  ;  ;  ;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