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益“绿色”评价指标的探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效益“绿色”评价指标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指标论文,效益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79(2001)01-0028-05

一、前言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经济效益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效益,在如何评价企业效益,如何设置企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我国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

(1)1972年制订了工业企业7项经济技术指标,即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和利润。它主要考核计划的执行,而没有考核产品的适销对路等情况。

(2)1982年制订了16项指标,同时适用于地区经济效益评价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这一指标体系的缺点是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不突出,指标较多,主次不明确,考核标准以前期为主。

(3)1992年制订了6项指标,即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它淡化了总产值指标,强化了经济效益指标,促使企业增强市场意识,转换经营机制。

(4)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单位联合颁布了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设计了8项基本计量指标,16项修正计量指标和8项评议非计量指标,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完全以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状况。

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反映了国家在经济增长中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前两种指标体系反映了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以产值最大化为目标。第三种指标体系反映了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以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为目标。第四种指标体系引入了评价企业效益的非财务指标,这是我国企业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但是,该评价体系在最终给出企业综合评分时,作为评议指标的非财务指标仅占了20%,而且这一评价体系仅仅将企业作为一个单纯的投入产出系统,而没有考虑企业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就是说,上述指标体系没有考核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大小。因此,第四种指标体系有必要补充企业效益的“绿色”评价指标,从而使我们考核企业效益的角度更加全面。

二、设置企业效益的绿色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下的企业概念模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发展要满足当代需要,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2]。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当前的发展,而且要顾及生产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一致,以实现企业的长期高效运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品产出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也就是说,企业从其周围的环境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资本、各种能源、市场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的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前者如向市场投放适销对路的产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后者如企业的“三废”排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

根据这种思想,我们导出了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企业模型,如图所示。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对输入的考核不仅包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而且包括自然资源投入与社会资源投入;对于输出的考核,不仅包括可用的输出(有效及无效的产品或劳务),而且包括有害的输出(有效的产品或劳务中对有害输出的补偿投入)。

(二)从“灰色”的企业效益到“绿色”的企业效益

我们将传统的、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环境成本的经济效益称之为“灰色的企业效益”,而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效益称为“绿色的企业效益”。这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计算企业效益的出发点与方法的差异性。

从出发点上来说,“灰色的企业效益”的目的在于考核企业是否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取尽可能高的产出。它促使企业追求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而“绿色的企业效益”是为了考核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发展的可持续性及运行的高效率。它促使企业追求可持续性与高效率的统一,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合理的利润。

图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企业概念模型

从计算方法上来说,“灰色的企业效益”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比较来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它的指标属于比率型的而非数量型,如资金的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这是它区别于单纯考核数量指标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灰色的企业效益指标”所涉及的投入仅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而不包括环境的投入即环境成本,所涉及的产出仅是指企业的产品及劳务的输出,而不包括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对于“绿色的企业效益”而言,它通过全面评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投入与产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有用的和有害的)之比来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它的指标体系也是比率性的,但是,与“灰色的企业效益”相比,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投入与产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投入方面,它增加了自然资源投入和社会资源投入;在产出方面,它将企业的产出细化为可用的输出与有害的输出两部分,前者如物化的产品或劳务,后者如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可用的输出又划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部分,前者如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后者如堆积在仓库中的商品。最后,它进一步将有效的产品和劳务分解为企业的补偿投入和最终赢利,前者用于补偿有害输出对环境及企业本身造成的损失,后者作为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计入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

从图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灰色指标”的片面性:在投入方面,它仅考虑劳动力的投入与资本的投入,在输出方面,仅考虑可用输出中的有效部分(即可用输出中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部分),并以有效部分来作为企业的产出与投入进行比较。对于同一个企业,其“绿色”的经济效益要比“灰色”的经济效益低得多,这是因为“灰色”的经济效益指标在考核时没有考虑企业投入中的环境成本,没有从企业盈利中扣除用于补偿环境破坏的投入。举例来说,有甲乙两个企业,甲企业在生产时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而乙企业在生产时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由于投入较少,在同样情况下,甲企业的盈利一定大于乙企业的盈利,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其经济效益就要比乙企业要好。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据统计,1978-1988年间,我国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355亿元,生态破坏258亿元,占同期利税总额的79.79%[3]。也就是说,它们上交给社会的利税,竟有近八成应被视为向社会交还的环境成本。可以看出,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其赢利情况是虚假的,它们上交的利税,实际上只是部分偿付了社会为其支付的那部分生产成本,只有用“绿色”的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企业,才能获得可信的结论。

三、企业效益的绿色指标体系设计

(一)绿色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便于企业考核自身可持续发展绩效,同时便于各利益相关单位如环保部门、投资者、审计评估机构对企业的绩效进行监督,“绿色”的企业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能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及监控;

必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便于各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指标必须定义明确、量化方便,可操作性强;

便于各利益相关部门进行审计与监督。

(二)绿色指标体系的设计

1.减少能源消耗类指标

产品的原料密集度:生产每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原料数量,用原料总成本与生产产品的总产值之比表示。

产品的能源密集度:生产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数量,用能源总成本与生产产品的总产值之比来表示。

产品的服务强度:每单位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效能。服务效能可以根据产品的功能性、可回收性、易于升级性、产品的耐用度等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系数来评判。

原来的可回收率:定义为可回收原料成本占产品原料总成本的比率。

2.控制污染类指标

产品的排放物效率:每单位排放物所创造的利润额。排放物主要指温室气体(GHG)、破坏臭氧层物质(ODS)、SO[,2]及NO[,x]等。

污染成本率:每年因污染所支付的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率。

3.环境改善投入类指标

环保投入资金率;企业环保资金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例。

产品的寿命周期年平均成本:定义为(产品原料与能源消耗成本+回收处理费用)与产品的寿命周期之比。

(三)绿色指标体系的考核方法

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考核企业的标准数据,因此为了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有必要根据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先建立行业内部的统一标准,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统一的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标准数据。对于指标体系中能够计量的指标,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的概念,通过建立一系列隶属函数将其归一化,对于定性描述指标或者短期内无法计量的指标,可以依据综合评分的方法来确定其得分。

我们采用国内外通行的方法——德尔菲法来确定企业效益的“绿色”指标体系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表:

按照各指标的得分与权重,根据下述公式即可以求出企业的“绿色”效益得分。

考核指标权重表

指标 权重

 指标

 权重

产品的原料密集度

 0.20

 产品的排放物效率 0.15

产品的能源密集度

 0.20

 污染成本率0.15

产品的服务强度0.05

 环保资金投入率

0.10

原料的可回收率0.10

 产品寿命周期年平均成本

0.05

合计 1.00

企业“绿色”效益得分=Σ(单项指标分植×该指标权重)

与国际上通行的评价等级相对应,企业的“绿色”效益也分为五个级别,评价标准为:A-优(≥0.95,行业最高水平)、B-良(≥0.80,行业较高水平)、C-中(≥0.60,行业平均水平)、D-低(≥0.40,行业较低水平)、E-差(<0.40,行业较差水平)。

在最终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计分时,考虑到与现行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相衔接,我们设定“绿色”的企业效益指标同传统企业效益指标具有相同的权重,这样即可得出企业的综合得分,各利益相关部门可据此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几个问题的讨论

由于环境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部分常常是明显和可测度的,而间接部分常常是隐蔽和不可测度的,往往需要经过多年之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经济效益指标的可测性。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与同类企业对比,估算环境成本的值;(2)建立数理统计模型或系统仿真模型;(3)由专家估计每一项环境成本的值,然后加总平均;(4)通过实验室试验,经过对比,测算出环境成本值。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十分紧迫的任务,这就易于产生盲目追求局部利益的现象。同时,由于环境成本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这就要求环境成本的测算必须从系统的和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核“绿色的企业效益”指标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尽快推广“绿色的企业效益”指标体系,同时加大监督执行的力度。

必须尽快加强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与“绿色的企业效益”指标体系相同,环境会计的出发点也是全面考核企业生产中的环境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大力推广环境会计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0-10-16

标签:;  ;  ;  ;  ;  ;  ;  

企业效益“绿色”评价指标的探讨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