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曾佳莹论文_曾佳莹

浅论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曾佳莹论文_曾佳莹

曾佳莹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摘 要:民国时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时西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边疆教育也随之得到繁荣发展,且受到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边疆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国教育政策、法令以及措施对边疆民族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且创造了民国边疆教育的辉煌,为当今民族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民国时期 西南边疆教育 民族教育

民国时期,边疆教育是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西南边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和内地中央政府关系时亲时疏,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巩固西部大后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局势,开始重视广大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国民政府制定了特殊的边疆教育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之高校内迁等因素的推动,战时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西南边疆教育的大发展在发展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巩固国防、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及和谐发展、提高国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空前的历史性作用。

一、近代以来西南边疆教育概况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发展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各级政府维护在西南的统治、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元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和西南各级政府都有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发展西南地区的教育,但是地处祖国边远地区、中央政府关注不够、教育经费困乏等因素导致西南地区的教育始终落后于中原内地地区。

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教育的不重视给帝国主义侵略者提供了可趁之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西南地区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这些外国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当地人民。英、法、美等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教会教育来对西南地区进行文化侵略,进而动摇中国的主权。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以此来应对边疆危机,调和民族关系。在“五族共和”的思想指导下,当时教育部改清朝的理藩院为蒙藏事务局,后改称蒙藏委员会,并成立蒙藏教育司作为边疆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但实际情况是,民国初年,教育部并未有足够的精力财力来扶持边疆教育,北洋政府统治后,西南各省立即陷入军阀割据的战乱时局,更无暇顾及边疆教育事业。因此,这一时期的西南边疆教育发展缓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西南边疆教育才逐渐又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强调应重视满、蒙、苗、回、藏、瑶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颁布一系列发展边疆教育的法令,同时增加边疆的教育经费。但是,这一时期的边疆教育仍然以教会学校居多,近代教育所占的比重仍然是少之又少。

二、抗战时期西南边疆教育的繁荣发展

30年代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随着东部富庶的省份逐渐沦陷,中央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大西南地区,立足开发西南边疆、背靠西南作持久抗战的准备。其中西南边疆教育自然成为其建设西南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制定教育政策,设立教育机构

自1941年起,各省教育厅先后设立专管边疆教育的科、股或指派专人办理,各省先后设置边疆教育委员会或边地教育委员会等。1943年以后,教育厅第三科内设有边疆教育股,专门负责少数民族边疆教育事宜。在云南,1931年4月颁布的《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是当时关于实施边疆教育诸法令中的第一个基本法令,该法令对实施边疆教育的各方面都有原则性规定和总的要求。在颁布这些法令的同时,还设立了云南省边地教育促进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边地教育的推进。

2.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补助。同时,地方政府也穷尽其力筹措教育经费。云南初级小学及民众学校的经费为就地自筹,但是省政府因当地办学实在困难,就分别按县补助20%—50%。省政府完全承担了师范学校及训练班的费用。此外,各地政府将教育经费投入到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学设备上。此举无疑在各方面都有利于提高边疆学校教育质量。

3.培养师资队伍,兴办师范院校

在边疆教育政策中特别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一时期建设了不少边疆师范学校及其相关培训机构。《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细要》规定,由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以优厚的待遇从附近各县招聘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充任师资,并对优秀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在省立昭通中学内附设边地师资班,以训练少数民族师资为目的。抗战前后,云南还先后建立了昭通国立西南师范、蒙自师范学校、保山师范学校、鹤庆师范学校、大理女子师范学校等师范类院校。

4.因地制宜教学,加强民族意识

国民政府制定的边疆教育政策,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国族意识,为了达到民族同化的目标,凝聚各民族的力量,促进文化和谐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其制定的边疆教育政策,在传授近代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国族意识,强化其国家观念。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应考虑到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宗教成分、风俗习惯等特殊因素。他们借鉴教会学校的办学方法,主张把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等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教育内容是有所启迪的。

在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总体上说有很大的进步,小学教育得到较广泛的普及,中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有了初步的突破。西南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状态也有所改观,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进步和发展。

三、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得失和启示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边疆、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对抗帝国主义侵略,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规定来提高边疆的教育事业,逐渐形成了一套边疆教育体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当时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统一的教育政策带有大汉族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民族歧视心理;另外,经费困难、师资匮乏、语言差异等现实性的问题给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主客观的因素导致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成效并不明显。之后抗战结束、内战爆发,西南边疆的教育事业又处于分流停滞的状态。总结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的得失,便于今天我们在发展西南民族教育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得到些许启示。

1.加强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

足够的经费支撑是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民国时期,正是国民政府在政策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给予适当的倾斜,各级政府和教育部对边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各方筹措教育经费支持办学、编制教材、提高师资待遇、加强教育设施等,西南边疆的民族教育才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只停留在抗战以西南作为大后方的时期,抗战结束后,部分省份的边疆教育逐渐与国民教育合流,经费依附在国民教育经费之下。没有特殊的政策照顾,更不用说有充足的经费继续西南民族教育的发展,经费紧张,导致师资匮乏,学生严重流失,学校教育发展困难重重,西南边疆的教育问题仍旧未能得到长足发展。

在现代的民族教育中,政府就应该加大对西南教育的投资力度,着重投资少数民族教育。在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资,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师资待遇,留住人才,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得西南民族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资质量,高素质的老师更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西南,带来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专家学者。这些优秀的人才在西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调查和研究,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了不少事实资料。他们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近代科学知识,对开化边疆地区人民的思想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由此看来,学校教育以教师为本。要发展边疆民族教育,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热爱少数民族地区、愿意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贡献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留住更多的教师为民族教育传播知识,也要提高师资力量,强化本地教师队伍建设。

3.树立民族意识,保持本土特色

国民政府制定的边疆教育方针主旨是:“边疆教育应以融合大中华各部之文化并促其发展为一体之方针。”所以在实际操作边疆教育的过程中不免过分地向少数民族灌输同化主义教育。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本意是强化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但在实践过程中疏于尊重各民族本土的语言、信仰,有些地方甚至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所以往往遭到少数民族的反感和抵触,事倍功半,起不到很好的统一思想的效果。

在现代民族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尊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制定体现各民族平等的、因地制宜的教育政策,注意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因材施教,力促实施共同进步之教育,以增进民族团结。

总之,民国时期,在国民政府的政策方针下,开发西南边疆教育为这一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道路。从方针政策的颁布施行到各省各级政府的积极实践,从优秀师资在西南地区的调查研究到各民族教育意识的提高,从发展教育、巩固国防到促进民族文化和谐统一,这一时期的边疆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所留下的历史遗憾都是我们今天在探讨边疆教育问题的时候值得深思和学习的。这一时期也为西南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为今天的现代民族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初步思路。总体上,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张轩波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与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09。

[2]蔡寿福、陶天麟 主编 云南教育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0—512。

[3]蔡寿福 陶天麟 主编 云南教育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3。

[4]蒋致远 主编 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二次第四册[M].宗青图书公司,1991,1211。

作者简介

曾佳莹(1991-06),女,汉族,湖北鄂州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的研究。

论文作者:曾佳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

标签:;  ;  ;  ;  ;  ;  ;  ;  

浅论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曾佳莹论文_曾佳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