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研究论文_喻晓刚1,黄萌2,鲍继海3

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研究论文_喻晓刚1,黄萌2,鲍继海3

(1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三科 四川 遂宁 629000)

(2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放射科 四川 遂宁 629000)

(3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对照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与传统开腹手术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ERCP和EST取石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结石除净率为96%,对照组结石除净率为9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为2%,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为12%;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为(7.45±1.56)d,对照组的住院时长为(16.46±3.53)d,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更加理想,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更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ERCP和EST取石术;肝外胆管结石;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165-01

临床上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传统方式通过开腹手术对胆囊进行切除,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开腹手术疗法相比,内镜微创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痛苦较少[1],且安全性较高,住院时间较短,已经得到了患者以及医师的广泛认可。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现作出如下报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B超以及核磁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6.67±5.32)岁。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的8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0.59±5.7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腹手术取石,术前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常规腹部切口开腹,然后进行肝脏外胆管探查,确认结石位置,然后进行取石手术,手术后为患者留置T管进行引流。如果术中发现患者合并有胆总管狭窄,则行胆肠吻合手术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进行ERCP和EST取石术进行治疗,术前进行静脉复合麻醉,选择10mg的丁溴东莨菪碱进行静脉注射,并维持吸氧。手术中患者采取俯卧体位,从患者主乳头的位置进行切口,利用造影导管为患者进行胆管造影,明确结石的位置、数量、体积。在乳头11点处使用高频电凝电切器缓慢起开一个10mm左右的切口。如果患者的结石直径均小于10mm,则将患者的括约肌球囊扩张后,进行取石[2]。如果患者存在直径超过10mm的结石,则先进行碎石,然后使用网篮进行取石。手术完成后,为患者进行鼻胆管引流,如果患者取石不净,则在1周后再次进行取石。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结石清除情况

观察组共50例患者,其中结石除净的患者有48例,占患者总数的96%;对照组患者共50例患者,其中结石除净的患者共有46例,占患者总数的92%,两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有5例,发生反流性胆管炎的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2%,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住院时长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为(7.45±1.56)d,对照组的住院时长为(16.46±3.53)d,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在临床上属于胆道疾病的范畴,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开腹肝胆探查术,其临床效果显著,结石除净率较高,但会会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术后住院时间较长,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3]。随着微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缩短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长,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ERCP和EST取石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临床效果较好,结石除净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应用ERCP和EST取石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中,结石除净率为96%,应用传统开腹肝胆探查取石术的患者中,结石除净率为92%,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可以看出ERCP和EST取石术对于肝外胆管结石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结石除净率较高。

ERCP和EST取石术通过使用影像学工具进行辅助,能够在取石前对结石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取石准确、彻底、速度快,同时可以避免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术后恢复也更快。

综上所述,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更加理想,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更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冰,廉清媛,徐辉.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0例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8):244-245.

[2]刘宇.ERCP和EST取石术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比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3).

[3]韩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和EST取石术的临床护理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8).

论文作者:喻晓刚1,黄萌2,鲍继海3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  ;  ;  ;  ;  ;  ;  ;  

ERCP和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研究论文_喻晓刚1,黄萌2,鲍继海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