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论文_常群峰,刘骅锐,赵文志,陈琼琼,龚林伟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论文_常群峰,刘骅锐,赵文志,陈琼琼,龚林伟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相关利益者多,所需资金大,有着复杂性,整体性及项目一次性等特点,为此要特别注重工程项目的管理,对管理创新的研究也很迫切。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工程项目各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BIM;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理论综述

任何一个工程都经历过从无到有的生命过程,即从工程构思开始到工程拆迁报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经历了由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1]。此过程具体包括工程的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设计—施工—运营—拆除。本文主要从工程的主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进行研究分析。

2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优势

2.1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多数建筑领域专家逐渐开始研究和探索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然而由于技术发展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使各项信息技术都无法应用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专家开始注重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该项技术与传统模式技术结合应用,并且利用信息系统确保成本与数据信息的合理性,确保整个建筑信息模型都具备完整的信息系统,这样能够有效收集建筑质量的性能信息,并且应用到整个建筑施工当中。

2.2加强质量管理效率

由于传统建筑形式在传递与管理设计图纸时通常都是纸质版图纸资料,此种信息传递方式比较落后,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会由于施工人员误操作所导致的工程质量效果低下情况。装配式建筑对配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要求,只是借助人力资源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因而在实际施工期间有效联合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这样能够有效处理好设计图纸问题。第一,由于BIM技术具有可视化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反映出各类数据信息,能够满足建筑对构配件的精度要求,避免由于信息数据失误所导致的质量隐患,从根本上提升了项目管理质量。

2.3模拟施工控制质量

在开展施工建设活动时,借助于BIM技术能够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这样就能够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控制。利用BIM技术能够直观展现出各个施工环节内容,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能够有效对比施工外观模型与实际施工情况,在对比分析中就能够发现各项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

2.4质量追溯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确保在实际施工期间有效联合BIM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后续施工工序的开展提供较多便利条件。BIM技术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远程监控,利用施工现场所放置的监控设备能够确保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实时观察到工程发展情况,这样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工程建设期间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交流,因此通过BIM技术能够有效施工建设时间。

3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创新

3.1设计的创新

通常,建筑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另外对技术上较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增加技术设计,即为三个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频频出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完成的具体设计方案严重脱节设计原则,结果视觉效果或功能都不尽人意。出现部分设计未考虑具体建筑功能的差异及建筑空间使用差异性问题,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将某种特例用在差异性较大的建筑产品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建筑设计常常是设计时没有考虑建筑成本问题,而只是站在设计是角度,而设计阶段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工程建筑成本的绝大部分,所以虽然设计费用并不高,但是建筑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却很大;建筑设计经常缺乏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问题,施工的难度问题,只是专注于设计理论上的可行性,这就可能会造成建筑施工难度加大,甚至不能完成按照设计要求的施工,不仅增加了建筑成本,而且可能不能完成工程的建设;建筑设计常常没有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特点,增加了后期开发商销售的难度。

针对以上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少费多用”,即尽可能用少的材料、资源来实现尽可能大的效用,这个原则是由美国建筑师富勒提出的;二是“集约化”,对各资源的利用实现集约化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及能源;三是“适宜性”,建筑设计需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还要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四是“循环利用”;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角度创造出符合人类各方面需求的建筑产品;六是“绿色环保”;七是“刚柔相济”。

设计人员应该与各合作方做好充分的沟通,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工作,按照设计原则设计各方满意的产品。设计管理者可从物质上及精神上采取激励措施提高设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在人类福祉上、在社会发展上、在经济上等各方面的效益。

3.2施工的创新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需要按照整个市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创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要注重“六个”转变:其一,注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为以人为中心;其二,注重速度和规模向效益和质量转变;其三,注重生产经营型转为资本经营型;其四,注重企业自我评价转为用户满意;其五,注重竞争转为合作;其六,注重企业整合转为全面创新。

项目部代表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非是企业,由此无法担当起这一明确的责任,项目部没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是仅仅考虑自身利益进行工作,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问题;项目经理集人、财、物的处理权、指挥权、决策权于一身,虽有项目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施工企业常常同时兼顾着多个项目,经常出现兼顾不过来,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用创新方法来解决。需要将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按照主体、空间进行延伸,从企业整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程出发,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即把项目部当作企业的分公司进行设立和定位。

可以设立各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管理、结算管理及成本管理于一体,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其功效,克服合同管理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相脱离的问题;施工管理部,进行质量、进度、信息沟通、安全、成本、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实施与沟通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等问题。

积极建立及完善一套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建设一流工程造就一流施工队伍。施工文明安全问题频频出现,项目管理对这一环节要着重关注。可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及进行相关施工知识和施工责任意识及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提升施工工人整体业务能力。

3.3运营的创新

该过程的创新不仅有利于业主,对工程建设参与者也有积极的意义。可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提升建筑产品的建设水平。对于建筑产品的日常维护,可从提升维护能力方面着手,根据具体建筑产品具体情形延长保修期;加强与业主沟通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产品问题;积极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积极进行工程后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业务能力。最后,工程拆除报废阶段,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建筑为装配式建筑,因此为了有效促进该类建筑形式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整个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能够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龙姗,张云宁,欧阳红祥.基于云物元模型的装配式建筑绿色性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8,07(02):1-6.

[2]王锋,张燕.关于装配式建筑应用策略选择的思考——基于贵州省装配式建筑建设项目的实践调研[J].绿色环保建材,2018,23(10):167+170.

论文作者:常群峰,刘骅锐,赵文志,陈琼琼,龚林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  ;  ;  ;  ;  ;  ;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论文_常群峰,刘骅锐,赵文志,陈琼琼,龚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