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内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内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外国教育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内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邓 霜 娇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2018年6月,日本内阁颁布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强调2030年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批判、合作创新能力的个人,保障公民幸福的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不仅继承了现行教育政策的价值理念,面对新时代背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创造新一代教育”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日本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和时代性。我国应学习借鉴其经验: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教育地位;加大人均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环境;重视灾害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关键词] 日本;教育政策;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需求,早日达成 “进一步发展成为民主、文明的国家,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1]的宗旨,日本政府于2018年6月制定了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强调2030年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批判、合作创新能力的个人,保障公民幸福的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协同互助,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挥优秀传统教育特色,在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日本教育系统、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由此可见,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不仅继承了现行教育政策的价值理念,面对新时代背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创造新一代教育”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日本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和时代性。

一、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制定背景

1.日本实现“教育立国”战略决策的需要

为落实日本“教育立国”战略决策,2006年12月,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新的《教育基本法》。该法新增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增加“对身体残疾者给予受教育的援助”等条款以充实“保障教育机会”部分的内容。为实现新的基本法提出的教育目标,日本政府于2008年7月制定了第一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该计划强调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教育发展,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明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分权、分责制度。为了进一步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日本政府于2013年6月再次颁布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自立、协同、创新”的终身学习型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日本教育立国战略的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培养未来社会新时代公民已成为日本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为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2.日本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日本社会面临着人口呈现“少子高龄化”趋势,人口日益减少的问题凸显。根据2018年日本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日本目前总人口为1.264 2亿人,其中15岁以下人口为1 549万人,较2016年同期减少18.1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3 541万人,较2016年同期增长46.8万人次[2]。显然,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适学儿童人数逐渐减少,再加上地区经济悬殊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不容乐观,进而引发就业困难、经济发展停滞等问题。200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新时代的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明确设定“确保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目标,这一目标在《新经济政策计划》中也有体现:计划将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免除3—5岁孩童的教育费用。并且,高等教育阶段将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者提供学费减免,家庭贫困者若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只需支付必要的学费,就读国立大学则无须费用。可见,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公民素养,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多项法律政策保障,旨在搭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桥梁。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召唤下孕育而生的。

3.日本深化新兴教育领域的需要

1987年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四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中提出将“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变化”(即国际化、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21世纪初,日本政府将“终身学习”“国际化”“信息化”等新兴教育理念写入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并贯彻实施相关政策。通过法律政策的保障,彰显了新兴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但面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却不断降低:2016年,日本就国内601种职业进行分析,预测未来10到20年后,49%的日本劳动人口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取代[3]。这也就意味着,日本不仅将要面临人口基数减少,且一半的劳动人口还将陷入失业状态。为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提高劳动者不可替代性,2018年6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面向超级智能社会的人才培养》,该文件分析了日本当前社会形势,明确指出日本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政策应该树立“提供公平优质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儿童基本阅读能力、数学思维和信息活用等基础学习能力”“文理科融合”等方向[4]。通过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日本政府采取立法保障等方式,不断提高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提升公民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综合素养,虽然目前已经初有成效,但是实现预定目标仍有一段距离,这就为日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二、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目标与措施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延续《教育基本法》的目标理念,着眼于2030年将面对的新挑战,该计划提出培养具备适应新时代的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兼具日本优秀文化价值观、胸怀国际视野、能理性看待生命价值的日本公民,为早日实现“教育立国”做出贡献。为了达成上述目标,针对如何充分实现个人潜能和发展,在该计划中提出五点基本的教育政策方针,具体可概括为:第一,建立健全社会终身学习体制,包括重视社会学习氛围的建设、研究社会教育振兴方案;第二,推进教育系统改革,主要包括优化教育教学系统和更新教学内容。鉴于此,该计划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第二部分阐释了日本今后五年的教育政策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措施: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律法规保障计划的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教育系统完善;加大教育投资,加强教育环境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加强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人权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可见,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不仅包括宏观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深入到各教育主体的微观层面,如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此外,为实现公民最大程度的发展,还加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衔接,保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一致性。

1.建立健全社会终身学习体制

(1)重视社会学习氛围的建设。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在第10个具体目标中要求要以人生百年为目标,推进终身学习。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还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以下措施:将社区作为社会教育“学习场所”,完善社区教育基本设施;通过与学校、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获取各界人士和地方团体的支持,逐步培养社区社会教育的核心人员;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可持续社会教育提供学习机会。

智能建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内容和专业技术等范围较广,需进行综合控制管理。智能建筑进度控制是指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需要开展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分配开展,使施工进程达到施工计划要求,避免受到各种施工因素的影响,造成工程建设周期过长,出现衔接不合理的问题。根据某政府办公楼智能建造实践来看,影响智能建筑进度控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相关技术因素和施工单位因素等。因此,在智能建筑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应做好系统规划,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合理的安排施工,保证智能建筑按时完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土资源的作用,相应地也越来越重视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政税收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就必须仔细发现目前其工作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才能使得预算管理结构更加合理、科学。

从对教育政策基本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后,该政策具有以下特征:

2.推进教育系统改革

(1)完善教育教学系统。为保障教育教学系统的科学性、时代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依据《教育基本法》的价值理念,结合国内教育教学现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推进日本教育理念的革新,修订各项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新的课程方案,促进日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不断提升儿童国际社会意识;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之间的合作,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师联合培训,实现教育一致性;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立足“学生本位的观点”改善教育课程,提高以“课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质量,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均衡教育资源,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均可享受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优惠。残疾儿童、非在校学生、高中退学者,通过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地区间的沟通合作,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推进人权教育、体验活动及阅读活动的开展,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在深入分析当今社会形势、贯彻实行《教育基本法》(2006年版)价值理念、全面总结国内教育教学经验、发挥优秀传统教育的鲜明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日本教育系统、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1949以来我国第1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自此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政策文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日本今后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部分为未来五年教育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该计划完整地包含教育政策文本的三项基本要素:总目标、对象和基本方针,在基本方针中囊括了子目标、测定指标和参考指标。其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国民,使其具备作为和平民主国家及社会建设者的基本素养;对象为公民教育;基本方针是从学生个体、学习环境、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四个方面着手,保障教育政策顺利实施。在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确立了教育政策目标,掌握目标进展情况,为评估执行成效,下设测定指标和参考指标,从而有力推进教育政策实施。根据上述目标提出必要措施,构建国家—社会公民教育机制,这一机制从总目标到基本方针再到参考指标,较为全面地涵盖系列内容要素,充分展现出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文本内容的完整性。

三、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内容的特点分析

(2)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切实可行的终身教育措施。首先,针对职业妇女而言,考虑到家庭、生子等因素短暂阻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促使妇女获取事业成就感,设计循环教育方案,并对循环教育的形式和结果加以认证,保障妇女能够顺利完成复职、再就业。其次,为更好地实现老年群体的生命价值,设计一系列隔代交流的制度,通过老年群体之间、老年与青年之间的对话交流,促进老年群体的优秀实践经验在各地区广泛传播。再者,为保障大学生在学校获取对口职业的必要实践经验,采取“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和“职业实践专业课程”的培养模式,推进高校实践性职业教育;最后,面对残疾群体,提出不间断支持体系,该体系包含推动地区间特殊学校合作,增加残疾儿童体验课程,加强医疗福利、社会劳动保障,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使残疾儿童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内容要素的完整性

(2)更新教学内容。一是人权教育。基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通过普及人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防范欺凌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法治意识。为此提出以下措施:大力宣传《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少年法》等法律文件,构建校园欺凌法治体系,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各学校相互合作,保持信息流通,加强教师研修,以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发生的悲剧;校园内安排警察、心理学专家等校园安保力量,完善防止学生自杀的应急方案,提供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二是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还有助于增强日本民众民族认同感,促进日本团结统一。为此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中小学同文化艺术团体之间的合作,如参观博物馆、欣赏歌舞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弘扬日本历史悠久的武术文化,推进武术文化发扬光大;为公立学校设定宗教教育内容,准许开展特定的宗教活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进通识宗教教育的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展望未来的能力,还能够带动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采取以下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优秀事例,鼓励地方学校观摩借鉴;加强同当地教育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等组织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发展;汲取“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经验教训,传授与辐射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促进当地振兴做基础准备。四是环境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学校都要系统传授《学习指导要领》所规定的知识,给予任课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地方政府要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增加学生对自然的探索体验以及农林牧渔业的体验活动,进而提升其环保能力。学生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力量,具有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2.目标任务的科学性

日本非常注重法制建设,建立起一套全国统一、较为完善、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横向来看,日本教育法制体系范围之广,囊括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人群。除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日本政府还提出《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教育交流计划》《社会教育法》等全面促进教育的各项法律。从纵向来说,法律之间完备性较强,相互配套实施。对于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提出的“学校通用信息技术(ICT)”目标,其他多项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细化方案或保障措施。例如,《面向教育的信息化环境筹备五年计划》(2018~2022年度)指出将实行每年度1 805亿日元的教育投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改进信息技术设备,指出普通教室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速度超高速、改善教师的通用信息技术能力等详细措施。

3.对策措施的全面性

“双向择岗”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显示一个站(办)所的人心向背。一般来说,等量资源、同等条件下人员变动率低的部门应当更为融洽、更能拧成一股绳。除党政办、党建站变动率比较高之外,爱卫办、民政所、卫生执法所(按之前的卫计所数据统计)人员变动率均高于30%,表明这些部门内部人员还不够团结,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

四、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教育地位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是在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基本方向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结合《教育基本法》(2006年版)、《学习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考虑到日本当前国情,综合权衡学生利益、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面对的新时代挑战所制定。可见,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是在法律文件的保障之下,合理地吸收现行教育政策理念。并且,该计划延续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以终身学习为方向,提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公民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合作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政策措施呈现出具体翔实、切实可行的特点。除此之外,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经教育振兴基本计划部多次讨论后,结合国内实证调查研究,且根据OECD对日本教育政策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将加大教育投资,保证年轻人获取必要的素质能力以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由此确立要减轻家庭在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负担,并为女性、失业者等提供学习、就业机会的教育目标。总而言之,这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出日本教育政策文本制定的科学性、连贯性和时代性。

观察组患者采取ACEI药物治疗,10 mg/d的苯那普利,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不好可加至20 mg/d,对照组患者采取非ACEI药物治疗,使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等。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和日本相比,我国的教育法制体系有待完善。首先,我国缺少保障性教育政策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5],而面对诸如如何保障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等具体问题,则缺少相关保障性法规的支持配套。其次,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覆盖范围有限。虽然已经出台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基本教育领域的法案,但是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范发展纲要》所提及的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有所欠缺。再者,我国现行法律间重叠交叉部分较少,具体配套措施亟待出台。需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及其具体措施,形成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2.加大人均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环境

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两者构成了良性循环。就日本政府而言,其非常注重教育投资,主要体现为日本政府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将教育投资定义为“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支出、减免家庭负担投入以及各种形式的慈善捐款。”多项统计资料都体现出教育投资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日本统计》第五章第十一项“国家投资和贷款”数据显示,2015年计划对教育投入为10 357亿日元,2016年达到10 593亿日元[6],对教育投资数额不仅逐年增加,还远远高出同期农林牧渔水产业、医疗和环境的投入。

根据日本统计局发布的《日本统计》数据(2016年版)和我国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7]的资料显示,我国在教育各阶段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同日本具有一定差距。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日本学校数量为30 717所(含公立和私立学校),我国学校数量为235 775所,与此同时,该阶段日本在读学生人数为9 889 544人,而我国达到154 891 500人。由数据可初步得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大约为日本的8倍,我国的学生人数则为日本的15倍,我国学校生源过多,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此外,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 888.39亿元,日本教育经费投入为10 593亿日元(相当于641.9亿人民币),虽然我国的教育总投入是日本的60倍,但是我国人均投入仅为日本的1/6。由此可见,我国不仅需要持续增加教育投入,还要加大教育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能满足国民教育各阶段需求,改善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设施条件,缩小城乡间教育基础设施差距。

3.重视灾害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生命存在是教育开展的基础,而教育是直面生命、以生命为载体、为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8]。灾害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灾害意识,产生敬畏生命之情。在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提到“推进灾后重建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学校在内,采取各种活动以推进灾害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日本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策略都形成了一系列层次鲜明、层层推进的计划方案。从政策层面而言,日本文部省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灾害教育内容为“学校灾害教育不仅应包含安全生活的必要事项,而应包含能够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安全行动的态度和知识”。并且,国家层面的文部科学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中小学灾难教育教材和辅助读物。地方层面的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也会编写地方教材以促进灾难教育的发展。从实践策略来看,系统的灾难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形成以“体育保健课为中心”其他“各门学科教学穿插”“在班级活动、课外活动与各项活动中进行安全指导”的局面[9]。通过传授理论知识、组织开展防灾教育演练、学校同社区共同开展灾害教育,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灾害教育的深入推进。

《二月》书信问句的非文本语境(即某种意义上的情境语境),较为典型地表现为送信人递交信件、收信人接收信件、打开书信等情景。具体分述如下。

相比之下,我国灾害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10]。但针对灾害教育,我国仍然缺乏相关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在课程目标上,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之外,其他学科尚未将灾害教育融入课程目标中;在课程方案上,我国并未出台灾害教育的专设课程,也未将灾害教育理念渗透到活动课程中,更未一以贯之地将灾害教育付诸系统化的课程方案之中;在课程实施上,任课教师防范灾害意识较为薄弱,并未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通过确立“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常见灾害类型及特点,在灾害中能够采取适当的行为保护自我”的课程目标,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区域特色鲜明、适切性强的三级课程方案,采取校内各学科间融合、校外各活动中渗透以及设定专门的灾害教育课程等课程实施方式,邀请家庭、社区、学校人员等对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要加强学校同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融合多方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我国灾害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珊.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48.

[2] 日本国家统计局.人口推計-平成30年10月報-[EB/OL] .[2018-10-16].http://www.stat.go.jp/data/jinsui/pdf/201810.pdf.

[3] AI時代に求められる豊かな個性と人材のダイバーシティ.[EB/OL].[2018-10-16].https://www.nri.com/jp/journal/2017/0503.

[4] 日本文部省.Society 5.0に向けた人材育成~社会が変わる、学びが変わる~[EB/OL].[2018-10-16].http://101.96.10.64/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other/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6/06/1405844_001.pdf.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8-10-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6] 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统计.[EB/OL].[2018-10-16].http://www.stat.go.jp/data/nihon/05.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0-1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8] 杜永红.灾害教育:从失衡走向平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70-75.

[9] 张克勤.守护生命:日本中小学的安全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33-38.

[10] 张英.关于推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减灾,2018(21):46-49.

[中图分类号] G5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9)11-0091-05

[收稿日期] 2018-12-17

[作者简介] 邓霜娇(199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9.11.022

[责任编辑:黄晓娜]

标签:;  ;  ;  ;  

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政策内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