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陈冬梅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 南通 2264080)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42例(42眼睛)作为对象,随机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配绷带型角膜接触镜,5d后取下,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角膜上皮荧光色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的每个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翼状胬肉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属于简单、有效、便于掌握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绷带;疼痛;角膜上皮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061-02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慢性眼表疾病,是临床上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明确。临床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翼状胬肉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等,但是手术过程中会损伤角膜上层甚至浅层角膜基底层,暴露三叉神经感觉末梢引起眼部刺激症状[1]。本研究将我院近三年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后取得了较好的愈合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42例(42眼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62±4.19岁;翼状胬肉侵犯角膜面积17.26~52.38mm2,平均27.59±8.48mm2;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6.21±3.98岁;翼状胬肉侵犯角膜面积17.18~51.94mm2,平均27.65±8.36m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前使用4g/L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20g/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沿着胬肉体部上下切开结膜,从角巩膜分离翼状胬肉组织,切除病变,取穹隆部球结膜10~0可吸收缝线缝合于创面,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0.1%氟美童滴眼液及0.3%洛美沙星滴眼液,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各4次/d,持续2周,术后5d拆除缝线。研究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角膜表面佩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连续佩戴5d后取下。

1.3 观察指标

参照眼部疼痛程度评分量表,0分为无痛,1分为轻度疼痛,2分为中度疼痛,3分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4分为持续不能忍受的极重度疼痛。术后5d取下角膜接触镜后观察角膜上皮荧光色染色,并进行评分,0分为污染色,1分为散在点状染色或轻微划痕,2分为中等染色、轻度融合3分为密集染色并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

研究组患者每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2 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为0.71±1.0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为1.36±1.29分(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复杂尚未阐明。临床上治疗本病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案,但是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未能充分的切除病变组织引起,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因手术机械性损伤、角膜神经暴露、炎性因子释放等刺激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炎症反应会对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的重建产生影响,阻滞正常角膜上皮再生,因此在手术后要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和生长因子减轻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角膜上皮生长来降低患者手术后疼痛症状和复发率。研究组患者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持续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用于缓解角膜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同时对角膜起到保护作用,促进角膜伤口愈合[2]。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5d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平均只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够促进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上皮的愈合和病损角膜的修复。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够有效的缓解眼睑对角膜上皮的机械压力,减少瞬目牵拉作用,避免对眼表组织的直接摩擦而导致上皮的脱落,从而促进上皮与基底膜紧密连接的修复,此外,角膜绷带镜可起到机械屏障作用和药物缓释作用,促进角膜上皮神经末梢修复,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作用[3]。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属于简单、有效、便于掌握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宇,王娟,徐玲娟,等.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J]. 眼科新进展,2013,33(8):743-745.

[2]刘伟,张映萍,谢梅芬,等.纤维蛋白胶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5):879-881.

[3]生侠,陈惠,邓洪,等.翼状胬肉切除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的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4):109-112.

论文作者:陈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陈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