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论文_王存宝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论文_王存宝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摘要:伴随我国“一带一路”、“亚投行”、“孔子学院”等战略的实施,以及世界工业互联网支持下的“全球电网”计划,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将会推动商业行为的交流扩展到更深层的民间文化交流层面。在这种前景之下需要从人才战略的视角增加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使英语文学、汉语文学获得可交流通道,为其未来深层交际与日常交流奠定基础。以下结合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化改革之契机,从渗透教学的路径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进行具体探讨,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能带来一定的借鉴,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学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实践,由于语言教学中文学属于最终的成果传达与综合因素叙述,因而在牵涉面较广的范畴前提下必要选取叔本华所说的“小剂量”摄入法,以渗透方法不断增加文学方面的题材、内容、主题、思想等教育教学。根据实际的语言应用需求观察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教育教学的并行推进,以此促进文学教育的对比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强化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性。以下展开讨论。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思路分析

以下按照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从整体文学观念、常态交互理念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渗透思路进行分析。

1、整体文学观念引领文学教育渗透思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要求遵循连续性、可读性、实效性。具体来看即在渗透文学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西方、东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尽量以其可传达性、经典性作为前提,利用汉-英、英-汉之间的译本增加不同语言语境语体下的教学实践。比如,为了增加生活习俗、历史知识、文学性,以及传达技巧,就可以先以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切入口,经过细致研读之后,再按照学生需求将《大堂狄公案》(高罗佩著)进行一些选读;再如,可以通过一些文学史学类的文学评论著作增加学生对于文学-历史-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英语知识。

目前最为经典的著作可以选取由丹麦作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译本,提高学生对整个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历史、文学、人物、作品、思想等各个层面的理解水平。另外,可以引入中亚裔美国作家萨义德的评论系列著作,如《开始:意图与方法》、《文化与帝国主义》、《晚期风格》等,令学生对起自于现代文学的一些作品、文学理论进行熟读,经典化阅读,更有助于在词汇、造句、理论、翻译各个层面树立起经典意识,强化逻辑分析能力;然后,再以课堂教学的方法传授,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分享等令学生更好的在自主性学习意识、探索式学习习惯下,逐步完成针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从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中把握到英语文化的精髓与历史沿革,形成价值导向、思维导向下的英语文学理念,并逐渐在一些文学性作品中更好体验、观察、感受、分析其中的深层内涵。理论层面可以借鉴我国钱钟书、张隆溪的比较文学著作,并选取一些我国《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文学作品进行英译本对读;尤其应该在教学中以概念引领、人物解析、主题探讨等多种形式,将文学的整体内涵从基本的词汇、章句、片断等进行全面解读,增加文学教育的深刻性,令学生更好的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掌握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重要性,并根据大一到大四的基本阶梯,由初步的文学作品,逐步过渡到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与经典化的思想类著作。

2、常态交互理念推进文学教育渗透思路

由于未来的发展必然前景是在全球化的人、物、事件交互下实现民间的大范围交流,因此需要借助现代化视域,选取常态交互理念区别出文本教育与行为教育,在完成整体观念引领下的文学教育渗透之后,选取美食、地域特征、旅游景点、著名文化遗产、文化交流、民间生活风俗等作为一个切入口,令文学教育转变到关于“人文”的教育,开掘出文学教育中的深层内蕴,使其与现代生活风尚进行关联,并获得普遍化的认知、理解、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文学教育渗透中就可以将欧美、东方的生活习俗、节日节庆活动、日常饮食、生活起居中的物件等;只有将中国与其它地方的日常生活常态进行互通有无的介绍、观察、了解、分析,直到形成知识认知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学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增进对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词汇、节日,以及其它诸多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在这种常态化知识教学研究与学习过程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学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型发展,真正为学生的个体发展、知识开拓、未来的文化交流、民间实际交互活动开展奠定必要基础。以狄更斯的小说为例,在其《远大前程》中就有关于当时的铁匠铺、流放、庄园、贸易、企业、海上船居等描述,而且可以对应的将现代英国伦敦房价涨势下的中产阶级入住船坞等进行比较学习等;同时也可以在比较视域下将其背景设置在更大的文化与殖民视域,提高对不同文化时期的文学理解,包括题材、内容、剧情、用词等;尤其是可以针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大量复合句,更好的学习到词汇、造句,以及各种形容词的应用,以及其中关于风土人文情的描绘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常态交互知识教学可以更好的使文学教育渗透、延伸、扩展到各个英语范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实践措施

以下从教学工具、人格塑造两个层面进行说明。

1、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文学教育渗透实践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文学教育,可以借助目前的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微课堂教学法,将多媒体、PPT、网络资源,以及各种平台与工具进行融合性应用。比如,在文学教育教学渗透中就可以借助英语教学中的概念、人物、作品等运用互联网之便利,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一些加工制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知到文学的乐趣与其魅力;以及通过文学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或人格。再如,进行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渗透时应该借助多媒体与3D虚拟技术,设置一些与课程教学主题相一致的情境,并通过导引学生实践角色扮演、文学作品改编及演出等多种手段,令学生在背景中体验,在虚拟情境中感受一些异域文化的风土人情。比如,针对英国绅士这个主题就有诸多规矩,教师可以与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探讨相关的“绅士之道”,并利用情境设置使学生扮演绅士进行一些剧情表演;尤其是可以将现代化的情景喜剧引入到教学之中,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这种表演风格的喜爱需求,也可以借助它激发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及表现力。打破传统的听、说、读、写,添入更为丰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影视文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2、将人格塑造与文学渗透教育实施融合教学

在我国实践现代化教育转型过程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素质能力即关涉到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教育。从人格塑造的角度分析,文学教育既契合其实践路径,也是提升人格素养的必备要素;因此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文学教育,必要将其与学生的人格塑造实施一些对接、融合。令欧洲、美国所代表的西方礼仪与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礼仪之间形成一成鲜明的对比性学习、了解、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以现代文明的公共品德来约束、训导自身的言行。比如,根据我国学者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弊病的分析,以及明恩溥在其《中国人的德行》中的论述,均认为中国人在公共空间领域中的行为认知相对较差;而在我国公共认知不断增强的现状下,可以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渗透路径,更好的满足人格塑造-公共品德-素质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匹配的素质型人才;为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必要的共通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应该增加日常伦理方面的价值导向教育教学,令学生能够从文明交流的层面能够将衣、食、住、行此类的人文教育教学方面,更好的实现针对英语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行为的训导与培养,满足文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可读性、实效性的“三性标准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路径多样、方法多元化趋势显著,因而需要增加综合性教学实践措施,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出发,先制定好整体上的文学教育观念并加以实践;然后再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用性角度全面解读,选取“小剂量”渗透的办法,完成渗透文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实践过程中则需要更好的以互联网+思维导向下的“融合”理念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工具进行一些对接、融合,形成以文学教育为引导、能力训导为中心、素质教育教学为实践方向的全面渗透教育,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水准,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玉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意识的培养[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 :84-86.

[2] 苏新明,赵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06):92-93.

论文作者:王存宝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论文_王存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