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核心期刊_核心期刊论文

对核心期刊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合理利用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4)03-0108-(05)

核心期刊(Core Journ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核心期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就开展了对核心期刊的研究。80年代,我国期刊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期刊由1978年的400种猛增到1987年的2800种,1990年达到了3190种。由于当时物价上涨期刊涨价,图书馆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有选择地采购有限数量的“重点馆藏期刊”,核心期刊研究便再次成为期刊研究的热点,其间有关核心期刊的论文已达400多篇,也有大量核心期刊应用成果出现。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出版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了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课题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以下简称《总览》)应运而生。《总览》的出版在当时的图书情报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没有网络或网络不发达的过去,对于人们认识了解期刊,用较经济的时间和资金,购买和收藏较为重要的期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核心期刊又与科技论文评价、期刊评价联系了起来,由于我国对核心期刊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期刊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在此其间对核心期刊功能的夸大或误用,必然要引发诸多问题,产生种种矛盾。如今不仅图书情报领域关注核心期刊问题,期刊界、作者、科研管理部门、职称评定部门也都关心这个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核心期刊优点突出也有其局限性,对它既不能忽视,也不该滥用。

一、核心期刊的由来与评选

1.核心期刊概念的由来

1934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S.C.布拉德福在第3550期《工程》(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专门学科的情报源(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即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该定律指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成1:n:……的关系。这一定律不仅说明了核心期刊的客观存在,而且揭示了文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某一学科的大量论文高度集中在少数专业期刊中,此所谓“核心期刊效应”。后来人们将核心区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

2.核心期刊概念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核心期刊的概念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以及文献计量学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的作用的显现,人们寻求定量测评核心期刊的方法,开始利用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流通量和引用文献(被引量)对学术期刊进行统计分析。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文章指出:“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所收摘全部期刊的10%”。1963年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出版问世,其创始人美国著名的文献学家加菲尔德以引文作为新的文献检索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文献数据库,并建立起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1971年加菲尔德在对SCI收录的2000种期刊中的10万条参考文献统计分析后,证明了文献集中的规律,形成了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该定律进一步证明并发展了布氏定律。他还认为布拉德福定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类的期刊,也适用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类期刊,自此开创了以引文分析遴选核心期刊的先河。

不论是布拉德福定律还是加菲尔德定律,其出发点都是描述文献发表和使用的集中性特点的,阐述的是文献分布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提高了读者文献检索的实效。以后的许多研究表明,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流通量和引用文献派生出的其他因素(如被摘率、影响因子、即时被引率等)也具有核心效应。依据的评价指标不同,得到的核心期刊表也各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所列各学科核心期刊表各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原因多方面,其中各自的测评原则及方法不同是导致核心期刊表各异的主要原因。这时的核心期刊的概念已不是单纯的文献分布意义上的核心期刊含义,而是成为评价衡量期刊质量、机构或个人学术水平的标准。

3.核心期刊的评选方法

人们对核心期刊遴选的探索和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经验法”到“专家法”再到“文献计量法”的发展过程。经验法是早期人们采用期刊的流通率分析法,即根据某种期刊一定时期内的流通频率的高低来确定核心期刊的一种方法,在图书情报界应用广泛。专家法是指由某学科的专家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常用期刊进行评价,从政治内容、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及印刷质量、出版情况等四个方面对有关期刊进行投票或问卷调查,依次选出核心期刊。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定量测评核心期刊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文献计量测定方法有载文量法(即布拉德福定律法)、文摘统计法、引文分析法、累积百分比法(多指80%法)、文献百分比法等。

无论是流通率方式、专家方式,还是文献计量方式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期刊进行评价的,如果单独采用一二种方法测定核心期刊,必然存在片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方式,并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在专家测评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核心期刊。其中,专家主要测评期刊的编辑规范性程度、出版即时性、审稿机制、期刊国际性、编校差错率、印刷质量、发行量等。对论文统计所形成的文献计量指标主要有:影响因子(指在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基金论文比、载文量、总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即年指标=该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平均引用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刊物每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外文引文率、国际论文比等,并考虑期刊被大型数据库系统摘录、索引情况,期刊网上被点击利用情况和流通情况,以及考虑地区性和新兴学科平衡等因素。目前常见的几种核心期刊表便是采用了多种指标经过综合评价,并在专家测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4.核心期刊的定义

关于“核心期刊”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这与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欠统一有关。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需要完善,并非意味着核心期刊的不存在。只要有期刊存在,核心期刊就存在。定义核心期刊,目前有4种代表性观点:(1)某刊是否是某学科或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文献,而成为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2)核心期刊是高质量高水平期刊。(3)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有关的信息较多、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学科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4)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尽管目前有关核心期刊的定义尚不尽统一,但综观各方面的观点,依据文献计量学定律,多数学者认为核心期刊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刊载该学科论文量大,论文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状况的期刊。这样定义的核心期刊,很明显已不是单纯文献分布意义上的核心期刊含义,而是成为评价衡量期刊质量、机构或个人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像SCI,目前,在人们的认识中它不是有效的文献检索工具,而是衡量科研水平的标准,这其实背离了核心期刊存在的基本意义。

5.核心期刊的特点

集中性和代表性:指某一学科核心期刊中集中了该学科的大部分高质量文献,并且这些论文代表着该学科前沿水平和发展方向,追踪研究这些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就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该特性是确定核心期刊数量的重要因素,是核心期刊最基本的特点,也是核心期刊研究的初衷所在。

学科性:核心期刊通常是指学术性期刊。学科性是指核心期刊总是与学科联系在一起,有范围才能有核心,核心期刊是在学科文献的范围内产生的。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中也常包括一定数量的交叉学科期刊。

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得到公认。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理论上是客观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学科划分、指标系统及统计源等方面固有的问题)会产生偏差,专家的定性评审可以弥补一定的偏差和不足,从而保证核心期刊的权威性。

动态性和相对性:指核心期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核心期刊表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和记录科学技术活动和成果的学术期刊也在发展变化,表现为期刊的创刊、停刊、更名、合并、分辑、变更出版频率及期刊自身质量水平的波动等变化。因此核心期刊需要定期重新筛选,核心期刊表要进行修订和完善。不仅来源期刊在变化,评价核心期刊的指标也会变化,由于统计工具存在的问题和筛选方法存在的缺陷,即使经过综合筛选,其结果也不会是完全理想的。可见核心期刊表的数量和排序都是相对的。

6.核心期刊研究的作用

核心期刊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核心期刊表。高质量的核心期刊表,可以为图书情报单位选购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读者便捷检索最大信息量提供参考依据;为文献数据库建设选择来源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核心期刊还具有评价期刊质量的部分功能。从核心期刊评选指标可以看出,引文、文摘等指标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业务水平的主要内容,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如何是衡量期刊质量高低的关键标准。

此外,核心期刊研究还有助于期刊之间的合理竞争,促进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核心期刊的动态性评选无疑对期刊编辑部提出了多种要求,促使编辑部吸引优秀稿源,从学术、业务水平等方面提高期刊的质量。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的期刊自然会吸引到优质稿件,而这些稿件又进一步促进刊物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现状

1987年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或资助下,我国相继有5家文献情报单位出于文献检索、馆藏建设或科技实力评估等考虑进行了核心期刊方面的项目研究,先后建设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并出版有各自的期刊文献计量印刷型出版物,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等。尽管有些成果只是近几年里取得的,但它们还是在图书馆藏书建设、科学评价、人才评价等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以下几种主要的核心期刊及文献评价工具影响较大:

1.《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最早发布于1987年,以后每年发布,每年来源期刊种数有所调整。近年来编制者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基础,对1300种来源期刊进行引文分析,每年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详细列出了每种来源期刊的引文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等17项指标,为定量评价来源期刊提供基本数据。来源期刊的选择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系统(如SCI、EI、CA等)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收录期刊表、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专家意见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调整。最新2003年版的来源期刊为1534种。该研究所每年第匹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及《引证报告》有关数据,影响较大。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载文量统计主要以《全国报刊索引》为工具。文摘量统计中,自然科学各学科从该学科质量最高、收录范围较广的一种文摘(或题录)进行统计,社会科学各学科以《报刊复印资料》或《新华文摘》作为统计工具。1992年出版第一版,每四年更新一次,现在流通使用的是2000年6月出版的第三版,统计数据来自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共评出各学科类别的中文核心期刊表75个,包括核心期刊1571种,同时出版的还有《国外人文社会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和《国外科学技术期刊核心期刊总览》2000年版两本书。2004年出版第四版《总览》,核心期刊总数较第三版又增加近200种。1992年版采用了三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1996年版和2000年版均采用6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影响因子和被摘率。2004年版调整为7个: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以及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国家级奖数量。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缩写CSCD)在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方面与美国的SCI接轨。1995年试刊号选定300余种国内的中英文重要期刊作为来源期刊,2002年版已经收录到1000余种期刊,专业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科学、医学、农林科学、环境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其中,核心库645种期刊,扩展库351种期刊,并确定拟入编扩展库的期刊若干种。对来源期刊的评审主要采用引文分析法,同时将是否被著名数据库收录、是否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作为辅助指标。

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1997年研制开发的,1999年香港科技大学加盟资助,共同开发,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首批入选期刊496种,1999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的中文期刊506种,2000年收录419种(含海外地区或国家出版的中文期刊17种),主要依据《总览》,并参照SCI和CSCD的做法调整选定。光盘数据年度更新,2001年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统计》(1998)。2001年的数据已于2003年11月提供网上检索服务。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制,数据来源于自建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该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晚,来源期刊的选取依然参照国内外的有关经验和基本方法,以量化分析指标(载文量和被引率)为依据展开。数据库年度更新,2001年版的来源期刊宽选为793种,2002年的来源期刊优化为660余种,占社科类学术期刊3000余种的20%左右。数据库2002年版共收录1999年到2001年的学术文献记录34万条,引文记录120万条,学科范围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此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1995年3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该目录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选定的供研究生发表论文用的期刊目录之一)收录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305种,研究生校刊33种。

三、核心期刊自身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期刊筛选方法中存在的缺陷。用《总览》编制者自己对第三版《总览》的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载文量法的缺点:由于仅以数量取胜,所以我们只能选出那些刊载某学科文献量大的期刊作为核心期刊,其结果必然偏颇。(2)文摘量法的缺点:统计数据的质量受文摘刊物质量的制约(如文献源选择是否恰当,文摘员水平的高低,源期刊缺期造成的漏摘等)。(3)引文分析法的缺点:源期刊的数量及选择是否恰当,引文本身的缺陷,如不恰当的自引、否定性引用等,都大大影响引文分析的可靠性。(4)流通量统计法的缺点:受读者群性质及收集数据方法的影响,收集数据难度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总览》2004年版做了相应调整,评价指标由第三版的6个调整为7个,取消了载文量指标增加了他引量指标,避免了部分重复劳动,排除了不恰当自引等影响因素。增加了被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奖量指标,加大了期刊质量因素的作用。

2.严重滞后的核心期刊研究数据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CSSCI在2003年11月发布“2002年版已制作完毕”的通知,其中收录的数据却是截止到2001年底的。CSCD也是如此。而国外的同类型数据库SCI和SSCI已经实现了每周更新。2000年版的《总览》依据的评价数据竟然是1995-1997年的期刊数据,那么,该版《总览》研制期间的两年时间内期刊的论文数据变化又知多少?!该核心期刊数据更新严重滞后的结果造成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局面。

3.研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的学术情报单位越来越多,并且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资助,都在编制引文索引,都在发表期刊和论文的统计报告,在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品种数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尽管各有特点,但总体看,大同小异。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核心期刊、引文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计划、协调。缺乏统筹与合作的结果造成了相当部分的重复劳动。从个体来看,存在的缺陷就显而易见了,有的在数据收集方面还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有的研究缺乏数据库的支持,有的统计源期刊数量过少,或者缺少数据积累,影响了文献计量的科学性和时效性。CSCD和CSSCI由于收录来源期刊少,研究年限短,更新速度慢,导致了其适用范围偏窄。如CSCD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和“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CSCD和《总览》的应用目的不同、筛选方法不同,体现在期刊遴选上,二者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在医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则相差较远,这很容易给使用者造成混乱。

4.片面强调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客观上弱化了核心期刊其他的但却是主要的功用。尽管核心期刊研究者一再强调注重内容,避免出现期刊评价的“异化”现象,但在一些学术单位和部门仍然出现过分拘泥于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在一些部门核心期刊“被使用者当作一种不用细读具体文章,也可以不必懂得某一专业知识,不必具备某一专业造诣,就可以划定文章价值的方法”。“并由此决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继而决定一个人的学术地位——技术职称”。在这些部门里,未入选核心期刊的期刊,不仅期刊被判为下等,所刊载的文章也统统被划分到学术水平低下的范围。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暴露出的问题提醒人们在使用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具体分析评价对象,正确理解所用核心期刊的评价方法和数量、学科分布等。例如CSCD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等学科收录期刊较合理,但在工程技术类中的轻工业、食品工业、广播电视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期刊十分少甚至没有该类的期刊,如果用CSCD对上述专业领域进行绩效评估显然就不合理。《总览》第三版有关核心期刊的作用中着重(原文用黑体字)指出:“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这里特别强调参考二字。尤其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该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提供一种参考工具书,这便是我们研究并筛选核心期刊的初衷。”

四、几点认识

1.现行核心期刊的筛选方法,不论采用哪种定量指标,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布拉德福定律和加菲尔德定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发展多元化,期刊出版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期刊数量在增加,期刊质量也在发生变化,尤其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版期刊和网络期刊的出现,原先固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依据该如何完善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网络文献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

2.我国的期刊按大类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又分为5个小类,社会科学类又分7个小类,不同类型的期刊,办刊宗旨、编辑目标、服务对象各不相同,用文献计量法或综合评价法不分类型地评价这些期刊,确定核心期刊,难以保证其客观性,期刊评价应该由经国家承认的专门评价机构实施,适宜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比如可以委托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清华大学的“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分别承担部分期刊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果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发布。

3.我国的办刊单位复杂多样,即使由各级学会办的期刊,也都有承办单位。期刊编辑部大多数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期刊缺少独立经营、自我发展机制和竞争机制。只要办刊体制不改变,评出的核心期刊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4.从文献量和引文量上看,我国的月刊、双月刊、季刊期刊占期刊总数的95.9%,大多数期刊的年发稿量不足300篇,而英美等期刊大国大多数为周刊,美国的《Science》和《Nature》均是周刊,1996年的发稿量就分别达到2791和3104篇;引文量国外平均16条/篇,国内平均是6条/篇。依据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无论怎么筛选,我国的核心期刊数量必然过大、过滥,所谓的“核心期刊”难以起到核心期刊应有的“核心”作用,与国际文献情报界公认的核心期刊群仍有一定差距。

[收稿日期]2004-02-16

标签:;  ;  ;  ;  ;  ;  

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核心期刊_核心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