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与方式选择论文_母开红

母开红

西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西昌 615000

【摘 要】目的:探究在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对患者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式及时机。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120只眼)。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巩膜缝线组、前房型植入组、睫状沟植入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无囊膜残留患者实施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房型植入术,对残留周边晶状体囊膜患者实施睫状沟植入术。手术后均对三组患者进行随访,最后观察三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比较单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在巩膜缝线组的40只眼中,有25只眼术后视力达到、超过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62.5%;前房型植入组有34只,占85%;、睫状沟植入组有30只,占75%。结论:在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对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效恢复患者视力,其中前房型植入术、睫状沟植入的效果较佳。

【关键词】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方式;时机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96-01

近几年,随着玻璃体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广泛应用,许多复杂眼外伤得到救治,但是,对患者实施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体眼使患者视力降低,难以恢复正常视力[1]。因此,在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对患者实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成为恢复患者视力的有效方法。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实施中,需要根据患者状况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120只眼)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分别各对40只眼采用巩膜缝线术、前房型植入术、睫状沟植入术,分析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20例(120只眼)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32~53岁,平均年龄为(40.1±1.3)岁。实施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的原因包括玻璃体积血、白内障合并眼内积血、眼球穿孔等[2]。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对其实施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巩膜缝线组、前房型植入组、睫状沟植入组,每组各40例患者。

1.2手术方法

在玻璃体切除术3个月以后,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瞳孔、囊膜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对于瞳孔直径>5mm,无残留晶状体囊膜、虹膜周边前粘连的患者实施巩膜缝线晶状体植入手术。在球周麻醉后,将前房维持器置于颞下方角膜缘处,然后在颞侧距角膜缘 2mm处,做一个长3mm左右的平行于角膜缘的扳层切口,此基础上,用聚苯烯长针在巩膜扳层间歇一端穿入眼内,在角膜缘处做一个长约3.5mm的隧道切口,拉出两根缝线植,并从角膜缘切口处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后方,在确保位置正确的情况下打结两端缝线,去除前房维持器。对于瞳孔4mm,无残留晶状体囊膜患者实施前房型植入术,对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6mm左右,然后注入黏弹剂,在前房植入人工晶状体,去除前房内黏弹剂,缝合切口。对于有完整周边晶状体囊膜的患者实施睫状沟植入术,用前房维持器对患者眼内压进行维持,在角膜缘3mm处进行切口,预制睫状沟固定缝线,植入人工晶状体,缝合切口。在所有患者实施手术后,根据患者状况注射一定的地塞米松,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测试患者实施手术后的裸眼视力,与手术前的视力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在处理本次的研究结果的过程中,统计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用百分数表示不同视力状况的患者例数,并用x2检验,经过数据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三组患者实施手术后,对其进行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后视力达到、超过手术前矫正视力的人数。在巩膜缝线组的40只眼中,有25只眼术后视力达到、超过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62.5%;前房型植入组有34只,占85%;睫状沟植入组有30只,占7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对于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的的患者而言,无晶体眼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视力,可通过框架眼镜矫正,但无法使患者获得双眼单视,且佩戴眼镜使用不便,对患者的正常工作造成不便。因此,在患者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对其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矫正患者视力的有效方法。

表1 三组患者手术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巩膜缝线组相比,前房型植入组P=0.031;与睫状沟植入相比,前房型植入组P=0.42.

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在最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3~6个月后,在患者眼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手术。同时,患者的眼损伤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手术实施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病检查,如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等。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三种手术方式,即巩膜缝线固定人体晶状体、前房型植入、睫状沟植入。分析实施这三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发现,巩膜缝线、前房型植入术均适合无残留晶状体囊膜患者,但两者使用的瞳孔直径不同,而睫状沟植入适合有晶状体囊膜患者。

同时,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在矫正视力方面,40例实施前房型植入术的患者中,34例患者的视力达到、超过术前矫正视力,恢复率为85%,明显大于巩膜缝线术的62.5%,由此可知,对于无残留晶状体囊膜患者,在对患者实施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可优先选择前房型植入术。对于睫状沟植入术患者而言,视力恢复率为75%,效果良好。此外,对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分析随访资料,结合以往的研究,可知,睫状沟植入术采用角膜缘切口,并利用前方维持器稳定患者眼内压力,术后并发症较少,而前房型植入术常因切口过大,手术时间较长,引起较多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全面根据患者的眼病情况、矫正视力情况等科学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有残留晶状体囊膜患者,可优先选择睫状沟植入术,但应结合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降低并发症。同时,对于无残留晶状体囊膜患者,应从视力矫正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牟宁,李明新,马欣欣等.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Ⅱ期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5):342-344.

[2]李柏军,秦波,刘身文等.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32(11):808-810.

论文作者:母开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与方式选择论文_母开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