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提炼生成: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义论文,真实论文,地理教学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澄清、实践中存有很多模糊的问题。
一、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考
前段时间,关于“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在一些报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见解纷纭。概括起来大致为三条:一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理由是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更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三是“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为把课堂教学生活化,恐怕使课堂教学应有的效率降低。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邓友超先生认为,作为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新提法,要求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要求学校教育完全“生活化”,甚至消解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界限,那就值得反省了。
这场讨论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回归生活也好,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也好,问题的根本在于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应该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帮助学生体验、反思、享受生活并提升和完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确立两个观念。
其一,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是提炼生活。一方面,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是现实的、基础的和直观的。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把生活世界作为地理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不断从生活世界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关注和回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地理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利用地理方法思考和处理现实问题,实现“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通。另一方面,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不管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情感体验上,生活世界都不可能给我们以太多的理论承诺,不可能自然地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回归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对生活世界的提升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其二,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地理教学需要面向生活,努力挖掘生活世界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然而,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关于生活和发展的关系,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那么,为什么说“回归生活世界”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以为,第一,能够保证学生经验的连续性,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之间形成对接;第二,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第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第四,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案例解读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答案。笔者在近两年先后听了数十节公开课、评优课,感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是回不回归,而是怎样回归“生活世界”。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公开课《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初一)上,老师这样导入:上周布置同学们进行水资源调查,同学们……取得了很多成果,老师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整合,现在请班长主持,分组汇报各自的成果。“同学们的成果”中,收集了很多发生在淮河流域、西部地区和本地区的触目惊心的水资源破坏、浪费的实例,并且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非常“活跃”,同学们谈到了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节水等,惟独没有谈“我”怎样节水。
案例二:一次市级评优课,六位教师上同一课题《多变的天气》(初一),大家纷纷联系“生活”:有请学生回想夏天雷阵雨时的“经历”;有让学生扮演工人、农民、营业员等角色,描述天气对他们带来的影响;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实例”;还有一位教师从“今天早晨有没有同学迟到”问出早晨的大雾对学习、交通等等的影响。“生活”被用来引题、激趣,而未能进行归纳思维、激发共鸣等活动。
下面,谈谈笔者对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几点思考。
1.贵在真实。地理教育不仅要把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例一中,学生对工农业生产“节水”措施的讨论尽管“热闹”,却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投入,因为他们并不熟悉。教师如能及时引导到“我为节水做些啥”的问题上来,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更为真实,更为投入。而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情感的“失真”,课后我们了解到,“上周”正是期中考试时间,教师并没有布置调查。类似这样为了“提升”公开课的效果而情感失真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课堂教学不是表演,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生活”过程,课堂上也许是不经意的失真,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诚信、对教育的诚信甚至对社会的诚信产生怀疑。必须警惕课堂上情感“失真”将有可能导致教育“失信”和生活“失信”这一严峻的后果。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提倡以真实的地理教学来引导学生有情趣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和负责任的生活。
2.重在提炼。一些教师虽然重视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但往往对生活情境展示的形式考虑得多,对生活现象和事例罗列得多,而在情境内容的加工提炼上不够深入,在所提问题的维度、效度上思考得不够透彻,从而削弱了生活素材的启发、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例二中,六位教师都实现了让天气与“生活”相联系,遗憾的是,有些教师未能引领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天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人们的影响不同;天气对不同的产业影响程度不同;不同条件下人们对天气的期望和评价不同,等等。缺失了归纳和提升,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讨论是肤浅的,思维的力度也显然不够。因此,“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突破生活的局限,挖掘生活素材的内涵,显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产生顿悟与突破。
3.妙在生成。不少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学目标往往会预设许多生活情境和事例,这种预设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也是有效的。然而,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人在其中,更是动态生成的。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能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不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曲线和情感节奏适时引入“活的”教育素材,“教学过程”就会变成“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往往缺乏弹性和活力。例二中,让学生回忆“夏天雷阵雨”,进行工人、农民的角色扮演,虽然也是“生活”的,但是学生却感到“生疏”。而让学生联想刚刚发生的“大雾”,学生有了真实生活的体验,也就有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课堂气氛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最有效的教育是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而这有赖于我们的“教育”活动对人的生命历程的动态把握,有赖于我们有机地把握生活课程资源生成的效果,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好教学矛盾。
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价值。注重真实、提炼和生成,反对虚伪、平庸和刻板,意味着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意味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实践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显然,真情实感的地理教学,是每一位敬业负责的地理教师的必然追求。而一个缺乏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既不会有好的“预设”,也难以有好的“生成”,更难期望能达到“提炼”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