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_文学历史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课堂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好的构思和设计,就像造大厦要先设计模型和蓝图一样。优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常常是殚精竭虑反复推敲,虽不一定字字落笔成文,但一定做到成竹在胸。实践告诉我们,真正设计一堂好课,照搬书本上的程序和套路依样画葫芦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需要依据理论解决的实践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首要的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和锤炼不是手到擒来、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但是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刚投入实验的时候,不少教师认为第一册第9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将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放在开头叙述很别扭,觉得从逻辑关系上不好处理。事实上这正是教材编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其中蕴含着一个鲜明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对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意义,而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至在社会发展史上有“铁器时代”。事实上存在的事情,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如下表:

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可确定一条:突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一指导同样适用于世界史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

二、关注学生发展,启迪学生心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课堂怎样学、学到什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还以前面谈的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为例,如果采用讲述法,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这项技术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有大多,那学生只是一个听众、一个知识的记忆者。有的教师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第一个问题:生铁冶炼技术是怎样发明的?也就是说当时人怎样想办法将铁矿石炼成铁水的?学生开始动脑筋了:铁矿石炼成铁水需要很高的温度,关键是想办法提高炉温。提高炉温首先是火得烧旺,那就得改进鼓风设备,还得烧好炭。炉温跟冶炼炉也有关系,炉膛不能是直筒的,像烟囱似的热气就全跑了,要改成大膛小口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能发明这项技术?学生想当然地回答: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很高的聪明才智。教师引导: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聪明才智并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独有的呀!想一想,有什么特殊的因素启迪了那些聪明的工匠们?在此之前,中国在金属冶铸方面有什么成就?学生恍然大悟:中国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很高,青铜艺术是夏商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不就是冶炼成铜溶液铸造出来的吗?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肯定是受到这方面的启发。第三个问题:课本上为什么说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对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意义?学生回答:用铁水倒在模具中制造铁工具很容易,铁工具就会造出很多,还可以根据农业、手工业的需要不断改进或增加工具的形状、种类。铁工具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当然会很快得到推广。

教学指导思想制约着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那他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有新的创意。

三、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处理。教材主要指课本即教科书。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为难的是教科书内容的处理,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讲多少,按什么顺序写就照什么顺序讲。其实不必如此机械。灵活变通主要是个观念问题,是个指导思想问题。在教材编写体制上,国家教委(教育部)早已明确了可以“一纲多本”。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对教科书,各省、直辖市有选择权和有限编写权(各地可自编教科书,经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正式使用)。我们既然可以选择或编写教科书,对教科书内容适当调整变通处理当然也是可以的。需要指出的是,灵活变通不等于随意删改,要有依据,要建立在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刻理解之上。比如在人教版义教课本实验时,第一册第16课“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一目“豪强地主的田庄”,教学中处理起来感到别扭。其一,前四目讲经济,从经济转到豪强地主不好过渡;其二,豪强地主的问题史学界一般从东汉谈起;其三,豪强地主的田庄也,代表不了两汉的社会生活。经过大家研究,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将豪强地主的问题放到前一课“东汉的统治”中去讲,将16课的题目改为“两汉的经济”。再比如初三世界史有“近代文化——自然科学革命”一课,涉及到解析几何、微积分、电子感应原理、原子论等一大堆难懂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少是学生在相应学科中还没有学到的,新教材实验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觉得难以处理。我们首先研究了大纲,大纲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表述只有两点:①数学、物理和化学。②生物学的新学说。据此我们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下近代自然科学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就即可,不必讲透了让学生理解,更不必让学生记忆,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揭示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方面。到高中世界史新课本使用时,又出现类似问题,世界近代的文学和艺术各有一节,罗列了许多名家的名著、名作,还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罗克艺术”、“洛可可艺术”等不少艺术史上的概念术语,老师们都感到没法讲。其实关键是高中生没必要学得这么繁杂,教师教难搞懂的东西,学生也没法学。带着这个问题研究大纲,发现在教学目标的叙述中和知识点的规定上,都很笼统,知识点只有5个字:文学和艺术。应对这两课不作统一要求,允许教师自行处理,作为阅读课也可以。

四、突出学科特色,讲出历史韵味。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历史课有其不可替代性,也就是没有哪一门课能捎带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同样,我们的历史课也没必要“越位”,去抢别人的球。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而文化又囊括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体育等许多内容,所以有人称历史是“总科学”。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互相渗透;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在涉及同样内容时,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讲出历史的韵味。什么是历史的韵味?我想主要体现在对现象的历史思考、历史分析和历史认识上,这里面闪烁着历史的超脱和智慧。在一个多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中,放了一节历史录像课《光辉千古的唐代文坛》,一看片头,别的学科的教师说话了:这不是语文课吗?历史老师真本事啊!待看完这节课,这位教师诚恳地说:我明白了历史课上讲文学与语文课的不同,你们不仅要讲明白文学知识,还要使学生明白文学与当时历史的关系,让学生从文学中学到历史,看似学文学,实是学历史啊!这位教师体味到的,正是我们当初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之一。历史造就了光辉千古的唐代文学奇葩,唐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也映出了唐代历史的概貌,学生从中理解了历史与文学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形成带有历史意识的文学审美能力,这将使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获益更多。

教学指导思想,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一类课,也不必非要列出个三条五条。但是,没有思想指导的课很难上出名堂,教师没有教学指导思想,也很难有出息成名师。因此我认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标签:;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_文学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