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舒城老年教育“不老松”论文

赞舒城老年教育“不老松”

□ 青岛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 吕振西

2018年5月,在山东烟台召开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五个十工程”项目结题会上,一位老者以《入选国家“五个十”,唱响老教普及歌》为题作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这位老者,就是安徽省舒城县老年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永海。

周永海2001年退休后,一直担任县老年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重点负责城乡老年教育的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工作。刚接手工作时,县老年大学已经成立10年,在老年大学的带动影响下,全县的30个乡镇都建起了老年学校,但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教学内容简单、入学率偏低等问题。

“集中精力抓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这是周永海上任后,县委、县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他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牢固树立了“办好农村老年学校,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的理念,主动抓住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程”的机遇,整合社会资源,在一个个乡镇动员落实,逐步掀起了创办乡村和社区老年学校的热潮。截至2017年底,全县老年学校总数由2001年的50所发展到391所,其中乡村和社区老年学校318所。乡镇建校率达到100%,村(社区)建校率达69%,老年人入学率由原来的3.06%提高到13.5%。

目前,全县以县老年大学为龙头的三级老年学校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以老年学校教育为主体,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老年教育体系初露端倪;全县涌现出省、市、县三级老年学校示范校43所;农村老年教育,特别是村、社区老年教育实现了全县全覆盖。舒城县老年教育委员会的突出事迹,入选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五个十工程”项目,被协会列为典型广为推介。这些难能可贵的成绩,与周永海和县老教办同志为老年教育事业奔走呼号是分不开的。其中,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彰显了老年教育工作者鞠躬尽瘁的情怀。

从事老年教育工作以来,周永海自学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无论是工作计划、总结汇报,还是大会报告,都是他亲自书写。每年由他起草的文字材料不下十万字,像《努力办好农村老年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等文章,已收录在《老年教育研究文集》或在相关刊物发表。

迁移操作包括迁入和迁出,每个栖息地都有其对应的迁入率λ和迁出率μ,以判断是否被选为迁入栖息地或迁出栖息地。原始迁移操作的迁入率、迁出率由线性迁移率模型确定,马海平等[12]提出一种如图4所示的余弦迁移率模型,为次优栖息地提供更高的迁出率,为较差栖息地提供更高的迁入率,提高了优秀栖息地向较差栖息地共享信息的能力。

别看周永海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其实他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状况并不乐观。他患有青光眼,又接受过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还两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痛。一次次打击后,坚强的周永海依旧在为老年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原先对老年教育工作不大了解,现在觉得越干越有意义。”

首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公共要求。理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是全体公民平等地享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诞生于上世纪末,相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明显无法适应当前飞快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而过大的城乡经济差距使得城乡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的非公平现象更加突出。不同地区的农保制度在缴费标准、政府补贴、保障水平等方面不统一,差别比较明显。在被征地农保方面,部分地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仅仅相当于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当地城镇职工1.2年的平均工资,而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

我想,像周永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他饱受苦难,却仍昂首挺立,在老年教育领域无私奉献!他是可亲可敬的楷模,是老年教育事业的一棵“不老松”!

标签:;  ;  ;  ;  

赞舒城老年教育“不老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