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成药临床乱象及根源论文_徐怀彬

浅析中成药临床乱象及根源论文_徐怀彬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赵石新村徐怀彬个体诊所 浙江 诸暨 311800)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成的中成药就只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西医药知识了解的越多,离中医药的距离就越远。西医的思维模式几乎成了当代人使用中成药的统一模式。错用、乱用、滥用的结果是,危害健康,浪费中药资源,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其隐性伤害更无法估算。可由于诸多因素却未能引起社会关注。实现正确使用中成药,特别是实现中成药与西药合理联用的目标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成药;中医理论;西医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288-02

中成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正确使用可以在防病、治病、保建方面发挥一些作用。然,服用中成药不等于吃中药。中药方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处方遣药才能完成。中医可以自拟方,可用传统方。任何一个中医都明白,一个固定的传统方的适用病例极少。比如固定不变的使用“银翘散”的病例有多少?绝大多数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使用一“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渴甚者加花粉,项肿者加马勃、玄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温病条辨》)。

一种中成药就是一张固定不变的传统方(或临床经验方,科研实践方),病人只能被动选用。因此,每种中成药的适用病例非常有限。假设把目前国内所有的中成药摆放在一个国家级的中医大师的诊疗桌上,要他(她)每天刻意从中为自己的病人选出适合的中成药,一年也绝对选不出多少。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成的中成药就只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由于中医理论抽象实践性极强,严格说,只有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才能正确使用。在当代的中医队伍中,传统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面窄,仅局限在某一科或某种病(即所谓一技之长),走出中医院校的现代中医理论知识全面系统但临床经验不足,而未经考试考核由国家认定的中医助理医师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也不在少教。毫无疑问,在数以千计的中成药面前,别说西医、民众,不能正确使用的中医也绝不在少数。

中成药适用范围小,有能力使用者有限。服用人数、销量应很少。可现实正好相反,中成药已成“万能药”,适用范围极广,人人都是“中医师”,服用人数极多。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媒体的推动下,销量极大且有更加火爆乏趋势。从农村到城市,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从最基层的村卫生室到县、市大医院,错用、乱用、滥用已成普遍现象-有用清开灵治风寒感冒的;有用小柴胡冲剂治风热感冒的;有用防风通圣散治便秘的;也有用补脾益肠丸治湿热腹泻的;有常年畏寒肢冷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也有潮热盗汗服用参茸鞭丸的;有实症用补益类中成药的;也有虚症用攻伐类中成药的;有同时服用三种中成药止咳糖浆的;也有同时服用四种中成药(共75味中药)的;有三个月就喝西洋参开水的;也有一次就买100瓶六味地黄丸的。很多人把“十全大补丸”误解为“最全面的大补药”。于是乎,凡自觉体虚都“可”服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购买人群中,有连续加班的工人;有农忙季节劳累太过的农民;有高考前的高中生;有经、带、胎、产的妇女;有疳症儿童;甚至还有阴虚阳亢者-放眼全社会,这些五花八门的“经典”病例无疑只是冰山一角。

中成药临床乱象的根源是民众中医药知识匮乏。西医的思维模式几乎成了全社会使用中成药的统一模式。

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西医内容占40%左右,西医专业的中医内容不足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专业的西医内容在40%以上,西医专业则不涉中医内容。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彦辉说:“中医学院本科生的西医水平大约在西医大专水平”(《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4月25日)。显然,西医的中医药知识非常有限,只能用西医理论去指导使用中成药。中医的西医水平高,用西医理论去比对中医,验正中医,指导使用中成药甚至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医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历史上的中医社会地位低下是自生自灭的孤儿。国家只是乐见其成的傍规者。在中医辉煌发展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象《唐本草》《局方》《医宗金鉴》等这些在国家主导下为中医办的实事屈指可数。中医传承发展的医药书籍基本上是一代代中医人用最原始的手抄方式实现的。中医药知识很难在民众中传播。虽然民众是中医生成们的士壤,但就中医药知识而言,从古至今民众是中医盲。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支持中医事业的投入之大前所未有,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西医药知识知道的越多离中医药的距离就越远,了解中医药的人越来越少。西药虽是当代人生病首选,可钟情中药的人并不少。传统中药煎剂麻烦费时,味苦、见效慢。在这样的背景下,数以千计的中成药品种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以为服用中成药就是吃中药。“无毒副作用,能治本,能补养,能调节人体阴阳、脏腑间功能”这些中药的功能、特色,本来只有在某些病例,或某种病的某一病理阶段通过中医师正确的辨证施治才可能出现的结果,被无数中医盲误解为是中药的普遍功能。并将这种误解移植到中成药上,他(她)们把中医的“五脏”同西医的“五脏”等同起来,把中医的“辨证施治”同西医的“对症治疗”等同起来。用自己肤浅的、零碎的西医药知识去理解比对中成药使用说明书一或断章取意,或主观臆测其功能疗效。并将自己并不确切的疗效无限放大在网上传播一他(她)们扮演了中成药受害者施害者双重角色。

中药使用已两千多年,西药进入我国至少两百年。中成药虽历史悠久(汉代张仲景就创制了“肾气丸”“乌梅丸”“麻子仁丸”。宋代《局方》就记载了“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在明未清初就已使用)。但历史上的中成药品种屈指可数。品种数以千计,规模化生产,全社会广泛使用的时间不过30年左右。相对中药、西药的使用史中成药只能算“新生儿”,临床使用经验更无从说起。可如今,无论中医、西医,民众都能“熟练使用中成药”。

单独使用,两种或几种合用,与西药联用是中成药使用的三种形式。单独使用最普遍。除单味中成药某些时候可以和其它中成药合用外(比如银翘散病例如热重可加用穿心莲片)。两种或几种合用绝对不可。卫生经济学结论尚不清楚。要拟定一张中、西药联用处方,既要考虑疗效,又要考虑医疗成本,还要避兔中药的化学成份与西药产生拮抗。一种中成药有多味中药,每一味中药又含多种化学成份。而抗抗的产生还与中、西两种药服用的间隔时间、用量相关。如果再从中医的角度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去考虑问题,开一张中西药联用处方就更难了。可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已成当今中、西医药人员、民众普遍的用药习惯,误以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效会更好。

西药毒副作用的症状急、重、明显,易引起人们的警觉。中药,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症状缓、轻、模糊。除有能力、有机会、有意愿跟踪服用者的中医师外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中药各种美誉的误导下,人们很难对中药、中成药的疗效作出客观判断,特别是和西药联用时,有效时忽略了西药的决定性作用,无效、缠绵难愈甚至加重时又忽略了中药、中成药作祟的可能性,误导了后续治疗。2011年8月18日cctv4曾报道:中成药的副作用占中药副作用的97.7%。

错用、乱用、滥用中成药,危害了健康,增加了医疗成本,浪费了大量中药资源。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隐性伤害更难以估算。更可悲的是,受害者不知受害一中药“无”毒副作用何害之有?施害者不知犯错一在科学的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何错之有?而深知其害的中医(不足医疗机构总人数5%),如果对中成药说三道四,大有不识时务之嫌,于是装聋作哑跟着形势走。2016年5月9日cctv4报道:“北京某医院给一女性病人开的中成药与所患病毫不相关”一把中成药作为“添头奉送”岂止北京这一病例乎!

2013年9月8日浙江台报道:“欧盟(28个成员国)已全面禁销中成药”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在信息时代,中医进入世界很易,世界要懂中医极难。西方国家的医生、病人、民众,知道“四诊”“八纲”么?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么?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使用么?错用、乱用、滥用,只会致病,不能治病,禁销就成了必然。

中成药临床乱象值得关注。乱象根源值得探讨。实现正确使用中成药,特别是实现中药、中成药与西药合理联用的目标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温病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3年10月第一版16页,《伤寒论语译》.

论文作者:徐怀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浅析中成药临床乱象及根源论文_徐怀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