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建设之我见_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郑州商城建设之我见_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郑州商贸城建设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郑州论文,我见论文,商贸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阐述了郑州商贸城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为把郑州建成全国商业贸易中心、世界贸易城,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商贸城 建设 郑州市

1992年4月,河南省及郑州市政府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确定将郑州建成全国性商贸中心城,下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国际商贸城。根据这一目标,90年代,郑州商贸城的建设加快了速度,加大了力度,商贸业发展空前繁荣。

1 商贸城建设初具规模

在建设商贸城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种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郑州市区形成了“二七”广场、火车站、碧沙岗、花园路四个商业群。亚细亚商场、华联商厦、商城大夏、商业大厦、市百货大楼、紫荆山百货大楼、黄和平商厦、天然商厦被称作商界“八大骄子”,其中前六名1993年度营业额家家超亿元,亚细亚、商业大厦超过四亿,进入全国百强商业企业行列。

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的22座全国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相继挂牌营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公平、平等、竞争”形成的价格通过新闻媒介向全国发布,“郑州价格”已成为全国粮食交易的指导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1992年以来,先后举办钢材、建材、机电、汽车配件、医药等近百次全国性和区域性商品展销会、订货会,其中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和秋季全国糖烟酒会成交额分别突破100亿元。与此同时,散落在市区及城镇的418个城乡集贸市场也交易频繁。

大商业带来了大流通。在郑州,四方商贾云集,优质产品荟萃。购物的客人中外地人占50%以上,外地名优特产品郑州市场占有率达80%。频繁的贸易必有可观的效益。1992年,全市商品零售总额达66.5亿元,商品总销售135.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6倍、5.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5.6%、14%。目前,郑州已形成工商联营、商商联营、农工商、农工贸一体化的商品流通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成分、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新格局。

大流通促进了大服务。集食、住、玩、乐为一体的各种服务网点遍布于郑州市的大街小巷,他们日夜操劳于商海中。国际饭店、河南饭店、天河大厦、广州大厦等一批高级宾馆、酒店,还有中低档各类菜馆、食府,集川、粤、鲁、浙、淮、闽、徽、湘八菜系为一市,汇全国各地闻名风味食品于一地,甚至世界著名的法国大菜、意大利馅饼、汉堡包、肯德基炸鸡也挤身入内。1993年来,郑州市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达63095个,从业人员21.35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网点10.86个,从业人员37.8人。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郑州为内陆开放城市,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郑州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拓经贸业务。1992年共完成出口商品供货额9.36亿元,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35家,是前十年的2.72倍,协议外资金额3.2亿美元,是1991年的4.8倍。1993年又有数百家外地办事机构常驻中原,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郑投资,共注入资金5.2亿美元。对外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承包工程项目21个,外经出国人员598人。已登记申办境外跨国企业项目34个,涉及俄罗斯、香港、罗马尼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被国家批准的2个,签定合同的3个。在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期间,经贸活动总成交额25亿元,其中对外成交4266万美元,接待前来参加经贸洽谈的外商达553人。郑州商贸城的经济活动已开始走向世界。

郑州地处中原,自古称谓“九洲之腹”、“十省通衢”。在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发展这盘棋上又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支撑点,承东启西,贯南穿北。现代社会推进继而形成的交通枢纽、邮政枢纽、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商贸城建设锦上添花。郑州铁路编组站——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每天编组列车2.6万辆;郑州车站——全国特等客运站,日发列车139对,运送旅客13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郑州东站为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中转量居全国第一。郑州建成各级公路44条,于1992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4238km,公路密度为59km/100km[2]。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事业迅速发展。1992年底,市话达到7.2万部,社会电话机数达到15.95万部,平均每10户有电话1.2部;保险事业全年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3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202亿元,人生保险32亿元,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能力;1993年,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46.6亿元,较上年增长35.6%,各项货款余额为215.6亿元,增长25.2%。目前,郑州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商品、物质、信息、资金、人才并举,在大规模、大联合、大范围的综合性多功能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郑州商贸城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郑州还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从1993~2000年间,在京广铁路以东、107国道以西、金水河以南、陇海路以北的区域内逐步建成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全国的第三产业集中区;兴建和完善一批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国际博览中心;兴建世界广场、五彩大世界、华诚商贸中心等若干个超级大型商贸建设群。进一步发展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形成遍布全市的二、三级商业群。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标准加快建设城市10大基础工程:包括能起降波音747客机的国际一类机场——郑州薛店机场;火车站二、三期改扩建工程;郑汴洛高等级公路;郑州公路主枢纽和一类口岸——郑州铁路港;兴建若干座大型立交桥、人行天桥、北环路等道路工程;总容量达到35万门程控电话;新增185万kW电力建设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50万t工程;一批五星级、四星级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等。一个集商业贸易、金融、信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高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商贸设施建设在步步为营,顺利进展。

商贸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实现宏伟目标谈何容易!如果同其它省会城市相比郑州的差距还很大。如南京市也准备建成国际性的大商埠。到1993年末,南京已建成7.6万个商业网点和430多个专业市场、贸易中心,一些骨干市场已成为华东和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其中8个市场年营业额超亿元,全市商品零售总额达141亿元,吞吐商品覆盖全国。在外资引进方面,1993年1~9月,经批准签订利用外资协议中的外资金额,河南省是90710万美元,湖北省是162370万美元,仅武汉市就达93015万美元。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河南省为9048万美元,湖北省为31861万美元,武汉市为18680万美元等等。这些无不说明郑州商贸城建设还需要做更多艰巨的工作。

2 实现商贸城建设目标的对策

(1)首先要明确奋斗目标,做到家喻户晓,全民努力。1993年,省委李长春书记指出:“郑州现阶段目标全面追西安、成都、重庆成为同武汉并列的内陆投资环境好和发展快的大城市”。还有人认为郑州与美国的芝加哥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提出把郑州建成“中国的芝加哥”。

(2)提高郑州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和吸引力要靠自身综合经济实力的加强。综合实力加强的关键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主要依托。当前世界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产业。江苏盛泽丝绸市场之所以能够辐射全国,占领国际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丝绸工业发达。他们从日本引进第四代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在吸引消化的过程中加以改造,超过了原来的水平,因而生产的丝绸产品,在国内无对手,在国际上是第一流。正是依靠名优拳头产品的支撑,盛泽的丝绸市场才能活力充沛,经久不衰,温洲的桥头镇,楼群鳞次栉比,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市场集全国最流行、最新颖的各式纽扣、表带和装饰等商品于一地,经营17大类1万多个品种。1993年该镇市场交易额达6亿多元,其中纽扣销售量占国内市场的85%,拉链占35%,表带占40%,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称它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半月谈》称其为“东方的布鲁塞尔”。究其缘由,桥头市场每个摊、店背后几乎都有一家生产企业,拥有七大类小商品生产企业1千多家,半数以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形成了规模生产集团,平均每15天推出一种新产品,市场大宗商品的当地产品率高达80%以上,照此做法,郑州的企业也要抓紧机遇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一方面大力吸收外资外技改造老企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还要从长计议,放眼世界,上大项目、新项目,形成规模集团,发挥集约经济效应。多年来郑州氧化铝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如能以氧化铝为龙头,带动电解铝、各类铝材的生产,形成规模,为郑州商贸城建设树起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柱。除此,以市场为导向,再造几个主导产业。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工业,以Vc为主导产品的医药化学工业,以服装为龙头的纺织工业,以煤、电力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各工业以某产品为龙头,扩大加工深度,带动一批企业,发展系列产品,建成五大产业链,形成五大产业集团,以鲜明的特色,以较强的实力参于市场竞争,促进郑州商贸城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商贸城建设还依赖于完整而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流通、外贸和信息服务体系等。

市场经济作为货币经济,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整个市场经济要运转,离不开货币、资金,金融市场当然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投资则为整个市场体系的关键。在投资体系方面,要全方位广开财源。具体讲要吸纳外地、外省及国际金融机构、大型财团、大公司来郑州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争取资金的投入和倾斜,以中原特产、文化强化贸易,在沿海、沿边、沿河、沿路建立共生型经济,优势互补,发展共生型贸易,使辐射能力逐步扩展到全国。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外商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步伐加快,三资企业户数递增幅度逐年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加大,尤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保税区中三资企业发展更为迅速。面临新机遇,郑州要加大改革力度,争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同类城市的前列。吸纳资金的立足点要放在内部投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政府要投资,公民也要投资,企业更要投资,尽量吸收包括闲散资金在内的各种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源茂盛,必将为商贸城建设注入巨大活力。

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是配置资源,就是要把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本质要求和必要条件。它可以直接调节生产与消费,构成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生产条件,使政府通过对市场要素的调节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还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实现内外市场的互接互补,使要素市场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经多年的努力,郑州对要素市场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商品种类比较齐全、各种层次商品市场并存的商品市场网络,商品市场在引导生产与流通、优化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如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低,发展不平衡,有些市场有场无市,各种配套改革跟不上,市场立法滞后,秩序较乱等。郑州商品市场要健康发展,应做好几项工作:第一,巩固、完善和提高已建立的商品批发市场和交易所,推动大型批发市场和交易所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商业网点交织,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大商品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国性、区域性大市场。甚至可以逐步探索与国际商品市场接轨的方式;第二,建立商品市场的目的是实现商品流通。流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与质量。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流通决定着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它也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流通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实事求是,加快商业配送制和连锁制的发展,促进物质配送中心、连锁商店等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发展,构成发达的城乡一体化的经营网;第三,加快商业企业现代化管理,加快商品市场立法步伐,逐步形成商品市场法规体系,以此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信息监测网,为市场经济调控服务;第四,实现市场体系的改革与财税、金融、投资、外贸等改革相协调配套,相互促进,优化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靠财税、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利率、汇率、税率、价格的竞争形成了商品经济中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为非价格因素竞争力。非价格因素竞争力指商品在质量、花色、品种、款式、包装、广告、售后技术服务及市场信息等方面。及时地运用信息竞争策略是掌握上述各项变化在商海中永立不败之地的至关要紧的条件。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准确、传递迅捷会促使正确决策,生产率提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也就是巨大的财富,是一个国家和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可以这样认为:技术产品的差距就是信息的差距。信息来自于收集、反馈与传递。保证郑州商贸城的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系统的信息服务网络和邮电通讯网络。在信息搜集方面,既包括市场商品供求,商品结构的变化动向,价格及趋势,还包括国际经济政治的变化、科学技术对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等,甚至世界各国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有关政策法令的变化等。信息的通达是靠邮电通信网实现的。利用邮电通信网获悉各类商业信息,又迅速、准确、保密、安全,可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搞好市场预测,安排好企业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商业经济活动,及时采购、调运、调节市场商品供求状况,进而扩大服务项目,开展邮购贸易,电视贸易,方便顾客,扩大销售,逐步建立商业调度中心,实现科学化管理。还可以利用邮电通信网,迅速处理因意外因素所引起的供求关系的骤然变化,更好地为市场服务。

(4)继续搞好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城市规划,提高道路、水电气供应、绿化、环境卫生、通讯设施、二、三产业布局、铁路、公路、航空设施现代化程度,使人流、物流的疏散能力提高到新水平,以适应郑州商贸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来稿日期:1994-08-28)

标签:;  ;  ;  

郑州商城建设之我见_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