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贮藏保鲜研究

黄花菜贮藏保鲜研究

张欣, 李坤, 马明, 李大鹏, 唐晓珍[1]2006年在《黄花菜不同温度贮藏保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黄花菜采后在21~35℃(自然气温)、21~23℃(窑洞与地窖内)、0~1℃(冷库)3种温度条件下不同包装贮藏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的保鲜期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0~1℃时贮藏保鲜效果最好;PE袋扎口包装与真空包装有利于延长黄花菜的保鲜期。扎口包装与真空包装的黄花菜,在21~35℃时,采后1d的好花率(未开放花的)分别达96.84%与97.1%;在21~23℃时,采后5d分别达94.91%与94.08%;0~1℃时,采后20d分别达99.73%与100%,采后30d时分别达99.47%与97.11%。

韩志平, 陈志远, 黄蕊, 张春业, 马樱芳[2]2012年在《1-MCP对黄花菜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果蔬保鲜剂1-MCP对黄花菜的保鲜效果及其最适浓度,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室温下PE塑料袋扎口包装贮藏的大同黄花菜好花率、失重率、可溶性糖、抗坏血酸(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明显减缓贮藏期间黄花菜可溶性糖和VC含量的下降,抑制其腐烂进程,明显延长黄花菜的贮藏保鲜期,且浓度为250μL/L时,保鲜效果最好,可使黄花菜的保鲜期延长到7 d。

潘炘[3]2006年在《黄花菜保鲜与保健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我国栽培黄花菜(Hemerocallis fulva Linn.)的五个品种:蕃龙花、猛子花、白花、细叶、倒杆为试材,通过4℃条件下贮藏对比试验,研究品种间耐贮性差异。并以黄花菜猛子花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温度贮藏试验(20℃,4℃,1℃,-1℃,-3℃)、气调和保鲜剂的贮藏保鲜对比试验、不同失水率对黄花菜保鲜的影响。研究其最佳贮藏温度与冷害温度、探索规模化生产的合理贮藏保鲜流程、以及延长贮藏保鲜期所采用的合理的失水处理。为今后黄花菜生产中采后贮藏问题提供新方法。 在黄花菜天然产物方面,主要以黄花菜猛子花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提取与干燥方式对黄花菜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影响实验、黄花菜提取物小鼠急性毒理试验、黄花菜提取物体内抗氧化实验、黄花菜提取物对小鼠的安眠实验,进而对黄花菜功能成分进行了液相分析。同时针对鲜食黄花菜中秋水仙碱问题,进行安全降解鲜采黄花菜中秋水仙碱的研究。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1.在黄花菜五品种中,中晚熟品种猛子花与白花为较适宜采后贮藏的品种。冷藏18天后,猛子花与白花硬度、色泽b~*值、抗坏血酸、还原糖指标均要优于其它品种。 2.在不同温度的贮藏试验中,低温有利于黄花菜的贮藏,研究发现-3℃时黄花菜发生冻害,在-1℃时黄花菜并不发生冻害,黄花菜的冷藏温度最适为1±2℃。 3.通过不同方式的对比贮藏保鲜试验发现最佳方式为:新鲜黄花菜采收后→二氧化氯浸泡(20ppm,5分钟)→预冷(6℃12h)→抽去空气充入氮封口包装(O_2含量1-3%)→装袋→1℃冷藏 4.失水率5%的黄花菜在贮藏期间除硬度与CK相比硬度指标有显着性差异外,其它各指标与CK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在贮藏期间5%失水率处理的黄花菜损失率为最小。因此如果想在贮藏期间减少损失率,可以通过适当的人为失水处理,失水率以不超过5%为宜。 5.以水和乙醇浸提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黄花菜都显示出很好的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金属螯合能力、去除超氧阴离子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都随着用量增加而增加。多酚类物质在这当中可能是主要的抗氧化物质。浸提液与干燥方式对于抗氧化能力和多酚类物质的提取都有显着影响。其中以乙醇浸提冷冻干的黄花菜效果最好。 6.通过急性毒理试验发现,黄花菜提取物并未对小鼠产生不良影响,其半致死剂量大于

龚吉军[4]2003年在《黄花菜贮藏保鲜研究》文中认为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Day-lily flower)又名金针菜。黄花菜在我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是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蔬菜。湖南是黄花菜的种植大省,其加工品占据了全国70%的市场。但其加工产品单一,基本上只有干黄花菜一个产品,因而经济效益低,目前市场上干黄花菜的价格一般为10-12元/Kg,而在广州市场上鲜黄花菜的价格高达20-30元/Kg,而且供不应求,可见鲜黄花菜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常温条件下鲜黄花菜耐贮性较差,用普通薄膜袋包装,第2d全部开花,第4d开始腐烂。因此对黄花菜开展低温气调保鲜研究对提高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了探索黄花菜采后的衰老机理,笔者研究了小袋包装气调(MAP)和6-苄基腺嘌呤(6-BA)对黄花菜采后生理的影响,以期为鲜黄花菜的气调保藏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鲜黄花菜在冷藏条件下的保鲜期有限,只能在短期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保证周年供应。近年来速冻蔬菜发展迅速,因其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较大程度地保持了新鲜蔬菜原有的色泽、风味和营养成分,且食用方便,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开展对速冻黄花菜预处理工艺的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探索鲜黄花菜的保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黄花菜的最佳气调贮藏温度、成熟度和处理方法。贮藏期间对黄花菜的失重率、好花率、V-c含量、总糖含量和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熟度为4级的黄花菜在2℃的贮温下,用还原铁粉作吸氧剂、6-BA作保鲜剂处理,保鲜效果好,28d后仍有商品价值。 为了探索黄花菜采后的衰老机理,试验主要研究了在2℃下,MAP和6-BA处理对黄花菜采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测定了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超氧自由基的生成速率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小袋包装气调和6-BA处理都能提高黄花菜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同时能抑制超氧自由基的生成、抑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从而延缓采后黄花菜的衰老。6-BA处理比单用小袋包装气调效果要好。根据试验结果,我们推测6-BA对黄花菜良好的保鲜效果可能主要在于对超氧自由基生成的抑制作用。 试验还对速冻黄花菜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热烫时间、热烫温度和护色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试验中,以清水作热烫液,在不同的时间、温度条件下热烫后,通过测定黄花菜中V-c的含量、过氧化物酶的活力、解冻后的褐头率以及对黄花菜的质地的评价来确定最佳的热烫时间和温度。在此最佳热烫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用不同的护色液进行护色,通过对黄花菜的色泽的评价来确定最佳的护色液。试验结果表明:选用0.2%NaHCO_3作为护色液,在95±1℃下热烫50s的效果最佳,这样既可以保证在解冻后使褐头率尽可能低,又可以充分减少热烫中黄花菜的营养物质的损失,还能保证解冻后黄花菜的质地在有商品价值的水平。

韩志平, 张春业, 马樱芳, 陈志远, 黄蕊[5]2013年在《黄花菜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黄花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一种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蔬菜。对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就国内外黄花菜的采后生理、品质变化以及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戢得蓉, 杨芳, 杨雯珺, 丁捷, 李维[6]2016年在《黄花菜贮藏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黄花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常见的药食两用蔬菜。本文主要从鲜黄花菜的贮藏保鲜、黄花菜脱水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等方面介绍了黄花菜贮藏及深加工技术目前研究进展。

顾岩岩, 徐璐, 付正义, 程树军, 顾金楼[7]2017年在《聚乳酸薄膜处理对黄花菜保鲜效果分析》文中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种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为研究PLA薄膜对黄花菜的保鲜效果,以聚乙烯(PE)薄膜为对照,用不同厚度PLA薄膜对黄花菜进行了气调保鲜处理,在(25±1)℃贮藏期间对黄花菜的相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LA薄膜O_2和CO_2透过率低于PE薄膜,贮藏期间形成低氧高二氧化碳气体环境,抑制黄花菜呼吸作用,可明显减缓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和抗坏血酸(Vc)含量的下降,抑制细胞膜渗透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延长黄花菜的贮藏保鲜期至10 d,而PE薄膜仅能贮藏6 d,厚度25μm的PLA薄膜保鲜效果最好。

邓放明, 尹华, 李精华, 洪亚辉[8]2003年在《黄花菜应用研究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文中认为综述了黄花菜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 ,分析了黄花菜贮藏加工利用现状 ,提出了黄花菜产业化发展对策

王业训[9]2013年在《新泰市汶南镇黄花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泰市汶南镇具有悠久的黄花菜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在200年前汶南镇青云山下的农民就开始引种黄花菜。1998年汶南镇被中国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黄花菜第一镇,2003年黄花菜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黄花菜产业的综合开发,不断引进新的栽培及管理技术推动黄花菜产业的发展。目前汶南镇的黄花菜产业发展到达了一定节点,产业前景好,但是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亟需研究提升。针对黄花菜产业发展需求,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体系,通过对汶南镇岙山东村、单家庄村、借庄村及杨家洼村四个主要黄花菜生产地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了汶南镇黄花菜生产中存在的种植品种、栽培季节、种植方式、亩产量、单劳动力产效等产业结构模式,剖析了黄花菜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汶南镇黄花菜种植品种多样,主要的种植品种为5月花、清早花、大叶花、4月花,所占的种植比例分别为43.8%,17.7%,12.3%,9.2%。(2)所种植的四种黄花菜品种中,4月花平均亩产最高,可达到2860斤/亩。其次依次是大叶花、清早花、5月花。在四种黄花菜品种中,平均单价最高的为清早花,为11.3元/斤,其次为4月花和5月花,单价在8元/斤左右,大叶花品种的单价最低为6.5元/斤。清早花平均单劳动力产效最高,为1.17万元;4月花次之,为1.1万元;5月花、大叶花较小,分别为0.83、0.76万元。(3)汶南镇现阶段黄花菜的种植方式主要以露天种植为主,大棚生产还未得到广泛推广,没有有效发挥大棚生产的优势。并且黄花菜的高产量与高品质之间的不逞正相关,这是下一步汶南镇黄花菜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4)汶南镇黄花菜生产的主要行政村中,借庄村在种植、销售结构上是最合理的,平均种植面积为1.9亩,每户平均销售收入达到了3.6万元,平均亩产达到了3301.9斤/亩。单劳动力效益为1.47万元,产业占总收入比例高。通过对产业现在的调查分析,针对制约汶南镇黄花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论文的研究为汶南镇黄花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1)政府层面:重视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产业技能培训,引领产业发展;(2)农民角度:成立生产合作社;(3)依托高校智力资源,走高效科技道路:加强对黄花菜优良品种的选育;加强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加强黄花菜深加工;建立全季节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实现黄花菜的全年无季节差别生产。(4)培育建立与汶南镇黄花菜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的冷藏链、物流链。

高建晓, 古荣鑫, 胡花丽, 王毓宁, 李鹏霞[10]2015年在《不同薄膜包装对黄花菜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不同薄膜包装对黄花菜保鲜效果的影响,以黄花菜为试验材料,在0~2℃贮藏条件下,研究了5种薄膜[5.40μm聚乙烯袋(P1处理)、12.75μm聚乙烯袋(P2处理)、15.55μm聚乙烯袋(P3处理)、32.70μm聚乙烯袋(P4处理)、5.40μm带孔聚乙烯袋(CK)]对黄花菜贮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4处理可在包装袋微环境中形成高浓度CO2(10.23%~11.73%)和低浓度O2(0.19%~2.53%),显着延缓采后黄花菜叶绿素的降解以及p H值的下降,从而明显抑制黄花菜的腐烂进程,并明显延长其贮藏保鲜期。综合比较可知,P4处理可以显着降低采后黄花菜品质的下降,延长其保鲜期。

参考文献:

[1]. 黄花菜不同温度贮藏保鲜研究[J]. 张欣, 李坤, 马明, 李大鹏, 唐晓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

[2]. 1-MCP对黄花菜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J]. 韩志平, 陈志远, 黄蕊, 张春业, 马樱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 黄花菜保鲜与保健功能的研究[D]. 潘炘. 浙江大学. 2006

[4]. 黄花菜贮藏保鲜研究[D]. 龚吉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5]. 黄花菜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韩志平, 张春业, 马樱芳, 陈志远, 黄蕊. 山西农业科学. 2013

[6]. 黄花菜贮藏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戢得蓉, 杨芳, 杨雯珺, 丁捷, 李维.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6

[7]. 聚乳酸薄膜处理对黄花菜保鲜效果分析[J]. 顾岩岩, 徐璐, 付正义, 程树军, 顾金楼.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8]. 黄花菜应用研究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J]. 邓放明, 尹华, 李精华, 洪亚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9]. 新泰市汶南镇黄花菜产业发展研究[D]. 王业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10]. 不同薄膜包装对黄花菜贮藏品质的影响[J]. 高建晓, 古荣鑫, 胡花丽, 王毓宁, 李鹏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标签:;  ;  ;  ;  ;  ;  

黄花菜贮藏保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