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根源与出路_汇率论文

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根源与出路_汇率论文

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由来及其出路所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由来论文,出路论文,外贸企业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截至上半年底,全国一般贸易累计出口49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5.1亿美元,增长45.2%,然而伴随出口贸易高速发展的却是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外贸出口形势严峻。主要困难有:出口退税不能及时足额到位,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坚挺,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物价上涨,收购价格居高不下,加重了外贸出口的成本压力;资金紧张,信贷不足,等等。外贸企业出口成本急剧上升,经济效益普遍下降,部分企业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亏损局面,国有外贸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兴衰”的紧要关头。面对上述全国性、共同性的困难,外贸企业要有正确、充分和清醒的认识,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对策,谋求出路,才能确保渡过难关,并在有效益的基础上多出口多创汇。

一、当前国有外贸企业出现的困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把国有外贸企业推向市场的一种市场阶段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79~1987年)。主要改革措施是:下放外贸经营权,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开始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推动工贸结合等。但是由于没有触动自负盈亏的财务体制及不合理的汇率机制,国家无法摆脱“要扩大出口就必须增加财政补贴”的怪圈。

2.承包经营阶段(1988~1990年)国家为有效控制财政出口补贴总额,对各地方和总公司实行核定其数,承包经营,超亏自负,减亏增盈全部留给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只对扩大出口有积极性而对盈亏不承担责任的状况,权责利开始趋于统一。由于基数与超基数本身构成了新旧体制双轨并存的局面,旧体制中最不合理的部分依然存在,同时还带来地区封锁、基数差别、行业差别和新旧体制磨擦等新问题,所以承包经营只能是探索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

3.准自负盈亏阶段(1991~1993年)。国家取消了对出口的财政直接补贴,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外汇分成比例,初步建立起统一政策、自负盈亏的外贸经营体制框架。但是由于汇率双轨制的存在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外两种价格体系的扭曲关系,国家仍然不得不为企业承担着汇率风险和国际贸易比较利益风险。

4.完全自负盈亏阶段(1994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取消上缴外汇和留成办法,实行外汇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国家最终摆脱了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拉平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外贸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政策待遇。统一政策,平等竞争,国有外贸企业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阶段。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是一个向市场化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直接主导企业经营和替企业统负盈亏,外贸企业也基本上摆脱了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权责利三位一体得到有机统一,国有外贸企业必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根据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一般原则和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开展对外贸易。所以,当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困难时,就必然会反映到外贸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微观经营行为上来。

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对外贸面临的从紧经济环境尚难松动,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

1.国家宏观经济仍然是实行从紧的调控政策。人民币利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人民币资金紧张状况不会根本改观,国家为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近期内不可能出台任何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来一揽子解决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难,以免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负面影响,致使国民经济整体失衡。

2.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很大。新外汇体制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不再是人为确定,而是由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所决定。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持续存在大额供求顺差状况,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国家被迫“吃”进大量外汇, 致使我国外汇储备突破600亿美元。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时, 汇率政策显然不能再以贬值来照顾外贸出口,而应充分考虑资本流动、货币投放、物价稳定以及供求平衡等因素,服务于宏观经济总体的目标。

3.出口退税还是困难重重。1995年全国外贸出口总值计划为1200亿美元,但出口退税盘子却受国家财力不足所制的,无法保证全年外贸出口的及时足额退税。据乐观估计,今年的退税额只能维持到四、五月份,部分省市甚至只能退到一月份。也就是说,今年的出口退税缺口比例要高达50%以上,退税缺口金额大约要相当于国家财政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出口退税形势仍十分严峻。

三、当前外贸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

对外贸易体制经历上述四个阶段的重大改革之后,已经由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框架。但几乎每一次重大外贸体制改革,在解决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总会伴随着出现一些新困难和新问题,并呈现出每一个改革阶段所具有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本外币不完全自由兑换之间的矛盾。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浮动汇率,释放出巨大的出口能量,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承受能力,但同时也给进口贸易带来障碍,形成大额贸易顺差。由于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机制难以客观地正常调节本外币的供求矛盾。为维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不得不实施干预,将出口贸易高速增长造成的大量贸易顺差吸收为国家外汇储备,致使人民币“内贬外升”,并给宏观经济调控和抑制通货膨胀带来负效应。

2.汇率先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利率是调节一个国家本外币资金需求、进而影响其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对汇率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但由于汇率先于利率实行市场化,致使利率无法通过资金市场变化来调节汇率,利率和汇率相互脱节。而目前为抑制通胀而维持的较高利率,也正是短期资本和热钱流入我国进行套利活动的主要原因。

3.出口商品征税和退税之间脱节的矛盾。新税制为统一税法和公平税负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在严格征税管理与退税衔接核查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导致少征多退和骗退税现象的存在。出口退税规模超常规迅速膨胀,已经达到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地步,使现行的外贸出口退税政策难以为继,又骑虎难下,并因此给外贸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和利息负担使外贸企业的正常出口行为陷入“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困境。

4.进出口贸易体制与政策之间失衡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一直以出口体制为主进行,并基本把出口贸易体制推向市场,但进口体制改革却远远滞后,导致进出口体制及政策严重失衡。而汇率并轨,更加剧了进口贸易的经营难度,使外贸企业无法通过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来综合运筹,回避经营风险,尤其是现行体制下,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市场调节滞后和扭曲给企业正常稳定经营造成的困难。

四、克服和摆脱当前外贸困境的出路

首先,必须注重研究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学会在汇率变动中回避风险,寻求效益。在新外汇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汇率水平的高低不再是人为确定,而是由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即国际收支状况所决定。人民币汇率新机制对外贸营销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贸企业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静态的进出口贸易上,而必须在贸易结算方式、币种选择、远期外汇买卖如外汇期货等财务金融方面积极探索,采用动态成本核算办法,综合运筹贸易和金融手段,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以确保进出口贸易最终收益保值增值。在当前人民币汇率趋升和人民币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在认真分析本外币资金供求差、利差和汇率比价定势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外汇贷款,大力组织自营进口和进料加工复出口,既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风险,又可以有效地缓解人民币资金紧张状况,获取最佳比较利益。

其次,必须大力开拓自营进口业务,实行进出口贸易并重的经营战略。长期以来外贸企业素有的“重出口、轻进口”思想形成的单一出口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以进养出,进出结合,两头在外,才能最大限度地回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赢得国内外市场的比较利益。目前外贸出口环境十分艰难,正是外贸企业重新调整经营战略,大力发展自营进口业务的有利时机。进口贸易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国有外贸企业要象开拓出口贸易一样来发展自营进口业务,高度重视进口贸易,并通过联营和代理方式,初步建立起进口商品销售网络和体系。即使有些进口贸易一时难以开展,但也可以先做一些诸如国内市场调查、广泛联系进口用户、建立内销渠道等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一旦进口时机成熟,便可以捷足先登,充分发挥和显示其进口优势。

再次,积极主动消化出口退税。今年的外贸出口退税形势如此严峻是近年来少有的。虽然目前尚不能明确国家会不会将今年出口退税缺口部分实行挂帐,但至少这样大金额的出口退税缺口已达到国家财政难以承担的地步。作为外贸企业,从现在起在组织外贸出口和计算出口成本时,就必须作不退税或至少减半退税的打算,主动积极消化出口退税,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退税政策风险,化被动为主动。力争采取外贸企业分摊一点、客户分摊一点、工厂分摊一点(即“三个一点”)的办法,主动消化出口退税,以保证外贸出口业务稳步发展;采取在本企业内、本集团内甚至本系统内的进项税和销项税抵扣办法,消化出口退税,采用不征不退办法,消化出口退税。

第四,实行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等结合,走多种经营,规模经营的道路。国有外贸企业要牢固树立“大经贸”的思想,在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注重实行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等结合,加强生产供货基地建设、国内贸易、房地产以及服务贸易等多种经营,多元投资,分散风险,壮大实力,走实业化、集团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外贸规模经营发展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汇率机制下,对外贸易的规模经营与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节约,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有利于扭转我国进出口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差的被动局面,联合统一对外;有利于外贸企业跻身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还代表一家企业的信誉、形象和实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效益。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国有外贸企业才能经受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重风险的考验,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当前国有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根源与出路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