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非国有金融的必要性_金融论文

论发展非国有金融的必要性_金融论文

试论发展非国有金融的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试论论文,非国有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1.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国家财力有限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从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来看,主要是非国有金融获得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突破了国有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到1998年底,国有商业银行4家,政策性银行3家,非国有银行95家,其中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88家; 城市信用社3240家,农村信用社41508家,信托投资公司239家,财务公司71家,租赁公司15家;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已达到4.4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资产的28.84%(不含证券与保险业)。同时,有21 个国家和地区的89家外资银行在华开立178家分支机构,资产达到341.8亿美元,其中有22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另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4 家银行在国内设立255家代表处。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80 年代初从原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分离出来的国家专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是1996年前后从原来的国家专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的,后者变成了商业银行。其余的金融机构是近20年来涌现出来的、中小型的,属于非国有金融范畴。

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金融业兼并与重组浪潮迭起,每年都有数十起,大的资产规模达到数十万亿美元,世界金融业巨头越来越大,金融业发展走向垄断竞争。金融巨头希望通过增大企业规模,获得垄断地位以求得竞争优势和发展。相比之下,中国过去20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则是走向多元化和中小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财力不足,无力支持建立与发展大型与特大型金融机构,参见表一。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当时为了满足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的监管要求, 即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风险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8%,国家财力无法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而是只能利用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增加了流动性,财政部就向被增资银行发行2700亿元无限期特别国债来补充资本金,应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俗语,足见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

2.国有金融机构效率低下,不宜再设新机构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发展经验,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在国有企业十分明显,容易发生亏损。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也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国有银行的情况也不例外。从反映银行经营结果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1997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明显不如新成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参见表二。四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有0.12%,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十四分之一,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相应指标已经达到2.9%和2.52%, 接近世界上最佳银行的水平。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业的效益普遍下滑,四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降到0.08%和1.55%(注:据中国金融年鉴1999第427页至451页数据计算。),而十家中小银行的相应指标为0.69%和13.87%,远远高于前者, 表明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效果远远好于国有大型银行,也表明中小银行内部管理和竞争能力强于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在与大型银行的业务竞争中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表一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年份财政收入增长率 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1979年 1.2

7.6 28.39

1985年 22.0 13.5 22.36

1990年 10.2

3.8 15.80

1995年 19.6 10.5 10.70

1998年 14.2

7.8 12.44

1999年 15.2

7.1 13.87

资料来源:(1)中国金融年鉴1999,第557页、第559页。

(2)项怀诚在2000年3月6日人大会议上的报告。

表二 1997年全国银行业主要经营指标

机构

资产利润 收入利润

人均创利 人均存款

机构平均

率(%) 率(%) (万元)

(万元)   款(万元)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

0.12 1.68

1.19 459.2 

5218.6

十家中小商业银行[2] 1.82 20.31 37.22 1493.7  57193.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重点课题研究报告1999—05—1。

1.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

2.指交通银行、中信实业、福建兴业、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浦发、深发和招商银行等十家。

二、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应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最近的20年,我国非国有实质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时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缓慢,两者成长水平极不相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98年,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举足轻重,就工业来讲,已达到75%左右,有学者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实现7.8 %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强有力增长。但是非国有经济并没有获得金融业的有力支持,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据权威人士估计,中国目前金融机构贷款的70%投向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支持不足30%。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对1998年贷款发放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底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如果考虑表外统计因素的话,估计在50%—60%。这是我们能够查到关于非国有经济所获得信贷支持的最大比例。即便如此,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它所得到的金融支持远远不足,互相不协调、不匹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这种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就是非国有金融的发展不足。尽管不能说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与同样的非国有金融匹配,但是我国国有金融经营的历史习惯、成本、风险判断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因素都要求它把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非国有企业不可能获得有力支持。因此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不足,导致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影响非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以分工与合作为基础,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制度,实施“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对于金融而言,尽管有潜在需求,但国家政策决定着它能否充分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深思的是,国家限制导致农村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基金会”和“股金会”等金融服务机构。从法律角度来讲,它们因未经国家有权机构批准,其金融活动属于非法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故缺乏有力监管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需要国家处理。另一方面这一现象本身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对建立非国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强烈要求:即合法不成,以非法行之,符合了经济学上的“需求创造供给”的原理,也说明中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或者说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过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市场原则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从分工协作的市场原则来看,大小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不同,定位各异,面对不同的客户群,它们各据优势,可以共同发展。因而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可以达到与大型国有银行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金融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之目的。从我国实践来看,国有银行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它们的客户群定位在大中型企业,不仅是因为历史渊源使它们相互了解,从而交易信息对称,效果成本低廉,而且因为大型银行在融资能力,服务水平与便利程度上可以为大型企业提供有力支持,而大型企业的巨额融资需要也只有大型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它们相互需要。

对于非国有金融机构而言,它们主要由国内企业、地方政府或个人出资组建,历史短,属于中小规模企业;而且国家在批准设立之时,就把它们的经营范围限定在注册地区,以中小企业与居民个人为服务对象。这种市场定位使它们一方面成为大型金融机构业务的补充,而且使它们更加熟悉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动向和企业情况。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在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它们明显占有金融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成本低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我国约40万个工业企业中,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只占4%—6%左右,因而大量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又是非国有企业,需要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大型企业不可能包揽一切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与提供任务。同样在金融领域,大型金融机构也不能包揽一切业务。因而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不仅是发展非国有经济本身的需要,也是对国有金融业发展的补充。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情况来看,尽管金融机构由于竞争愈加激烈而引发大量的金融兼并与重组浪潮,金融机构越来越大,金融资源向少数大型金融机构集中,但是中小金融机构依然广泛存在,比如在美国14000家左右商业银行中有90%是中小银行, 并获得了充分发展,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的事实也说明了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充分说明了即使在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经济活动不仅仅需要大型金融机构,也需要中小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规模的大、中、小的合理搭配是经济活动本身提出的要求。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1998年底,在美国商业银行的45947亿美元贷款中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占28.03%(注:这里的存款货币银行指的是8817家商业银行、信贷协会和储蓄银行,后两者的95%以上是中小机构。)。又如,日本中小银行吸收的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的31%,发放的贷款占全国银行发放贷款的25%(注: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重点课题研究报告1999—05—1。)。我国台湾省 80年代初中小金融机构放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放款的31.6%,它们吸收的存款占34.3 %(注: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重点课题研究报告1999—05—1。)。 相比之下, 1998 年我国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35114亿元,占存款总额的36.69%;发放贷款20794亿元, 只占总额的24.03%。差别相去甚远。

3.发展非国有金融有助于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过去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经验告诉我们,垄断经营不仅造就了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差、水平差和效率低下的“衙门”作风,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有限资源浪费。 据估计中国金融机构目前有约13000亿元的不良贷款,其中的80%左右发生在国有银行, 并严重影响它们的正常商业经营,为此国家不得不于1998年成立四家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尽管发生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银行内部经营不善,管理不严,效率低下关系密切。从1995年成立交通银行开始,一大批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乘着改革开放之东风应运而生,茁壮成长起来。随着这些机构的建立、发展,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为生存与发展开展的竞争不仅使国有商业银行改掉了“衙门”作风,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水平,而且各家银行的信誉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步建立起来,银行更加注重自己的信誉和品牌,中国的金融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了整个中国金融业发展,为中国金融业迎接加入WTO的挑战而进行热身。

三、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

1.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建立现代化金融组织体系的需要

我国的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各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因城乡不同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导致了经济规模,组织形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比如有几个人的手工工业或运输企业,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或成百人的国营农场,几十人组成的集体手工作坊,也有同样是几十人组成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公司。这样,经济主体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的多样性、多层次特点客观上提出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要求。中央1997年提出建立现代化金融组织体系的设想,正是顺应了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规律和多样性要求。因为市场既需要面向大型和超大型企业的“巨无霸”型银行——无论融资的供求双方都可以满足对方数以亿计的需求;也需要存在足够多的中小银行为客户提供百元的小额零星信贷服务。金融服务的多样性需求提出了对供给的多样性要求。

2.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建立现代化金融调控体系的需要

建立现代金融调控体系不仅需要建立能够独立进行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的货币政策体系,同样需要建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998年以来中国出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梗阻现象,本身就显示了发展非国有金融业的迫切性。尽管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期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达到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实现物价止跌、经济增长回升的目标。但是在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垄断金融业市场的环境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和操作得不到它们的充分响应,货币政策的传导因它们的垄断而出现“肠梗阻”,把中央银行推到了十分尴尬的境界,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注与争论。另一方面,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资金充裕、机构众多、点多面广、人员众多、实力雄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合理有效的市场游戏规则形成之前,它们不仅有能力“欺行霸市”,甚至架空中央银行,而且会利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和在政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影响整个市场游戏规则的形成与完善,这不仅会导致金融业出现不公平竞争,而且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公平局面,影响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影响整个中国金融业参与世界金融竞争能力的提高进程,不可不察。比如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中国要推行存款保险改革,以确保存款人不因金融机构的倒闭而蒙受较大损失——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但是如果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参加,那么不仅不公平,而且仅靠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也无法筹集足够的保险金来推行这项改革,使改革的实施归于失败。因为它们认为如果参加需要交存巨额资金,就意味在其他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时实际上是由它们出资营救中小金融机构的。而它们本身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自救。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这项改革本身的推出与否。

总之,发展非国有金融或者说中小金融是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是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是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  

论发展非国有金融的必要性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