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胃肠炎误诊及分析论文_崔树健1, 李蕾1, 崔蕾

嗜酸性胃肠炎误诊及分析论文_崔树健1, 李蕾1, 崔蕾

崔树健1 李蕾1 崔蕾2

(1.山东省济阳县中医院 山东济阳 251400;2.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目的 通过对误诊嗜酸性胃肠炎病例分析,提高对本病认识 。 方法  通过文献内容检索,找出误诊原因。 结果和结论 嗜酸性胃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外周血、组织活检、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多是诊断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误诊 腹水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46-02

我院收住一例被误诊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其症状冗杂,确诊曲折,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循,现分析如下:

1.病例摘要

男,21岁。因上腹胀满10余天入院。进食后腹胀加重。时有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3天前出现大便稀薄,自觉大便带脓,无黑便,约一日3-4次,无里急后重,无肛门坠胀。进食差。无发热。4年前行阑尾炎手术,术后恢复可。腹透视:肠腔内少量气体影,肠腔不宽,无液平。查大便常规正常。拟诊“胃肠炎?”,给与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略好转;仍有腹部胀满。继续检查腹部B超:肝脏光点增粗,大量腹水。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肝功肾功均在正常范围,Ca125:195.3U/ml;CRP、ESR正常,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率61.70%。病人遂转上级医院继续诊疗,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复查症状缓解,腹水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

2.讨论

2.1 文献内容复习

嗜酸性胃肠炎,亦称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可累及从食道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EG病人。

2.1.1病因 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痢特灵和消炎痛等诱发;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有相应的过敏症状,因而被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2.1.2 病理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组织学特点包括: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所构成的粘膜下基质水肿;2.基质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巨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3.粘膜下血管、淋巴管、肌层、浆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均可受累,伴有粘膜溃疡与有蒂或无蒂的肉芽肿。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仅局限于胃肠壁,亦可呈穿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klein根据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程度分为:1.粘膜病变型:粘膜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伴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常,肠绒毛可完全消失;2.肌层病变型: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导致狭窄与梗阻;3.浆膜病变型:浸润以浆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

2.1.3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与病变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一般分为两型。

I弥漫型 多见于3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80%病人有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性、呕吐、发热,发作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可自行缓解。

i.浸润以粘膜为主者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吸收不良、肠道蛋白丢失、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等。约50%的患者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80%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蛋白降低。X线胃肠钡餐检查正常或显示粘膜水肿征。内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活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

ii.浸润以肌层为主引起胃、小肠壁显著增厚、僵硬。患者往往出现幽门梗阻或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的症状及体征。X线胃肠钡餐检查显示幽门狭窄,蠕动减少或胃窦多个息肉样充盈缺损。诊断靠胃、小肠活检可见广泛成熟的嗜酸性粒粒细胞浸润到粘膜下,并通过肌层向浆膜层延伸。

iii.浸润以浆膜下层为主者常可发生腹水或胸水,其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剖腹探查常见小肠浆膜增厚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浆膜病变也可见到类似改变。

II局限型 多见于40~60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过敏史不明显,外周血象仅少数有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显示胃窦增厚、僵硬、胃窦部狭窄,可有光滑圆形或卵圆形及分叶状充盈缺损,类似肿瘤。内镜检查见有息肉样肿块,粘膜充血、水肿,易误诊为肿瘤或克隆病。少组织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1.4诊断 尚无统一标准。Leinbach提出依据是: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2.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3.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由于不少病例不易作出诊断,临床上凡遇到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进食某些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均应考虑本病可能。进行胃肠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但活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

下列疾病等应与本病作鉴别:

⑴ 寄生虫感染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各有其临床表现。

⑵ 胃肠道癌肿与恶性淋巴瘤也可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但属继发性,应有癌肿与淋巴瘤的其他表现。

⑶ 嗜酸性肉芽肿主要发生于胃和大肠、小肠呈局限性肿块,病理组织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混于结缔组织基质中。过敏史少见,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加。

⑷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除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外,病变不仅累及肠道,还广泛累及其他实质器官,其病程短、预后差,常在短期内死亡。

2.1.5 治疗 对于确定或可疑的食物,药物停止服用。有些特异性食物牛奶、蛋类、肉类鱼虾等,控制进食。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服后1~2 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色甘酸钠适于激素治疗无效者。1988年Moots报告一例强的松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色甘酸二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Di-Gioacchino报告2例治疗4~5月后症状消失,炎症消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恢复正常。 当出现幽门梗阻和肠梗阻时,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易复发,术后用激素维持治疗。

2.1.6 预后 EG病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出现反复,但多数预后良好,随访未见恶变发生。

2.2误诊原因及教训 ①本病罕见,我院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②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粘膜和粘膜下层受累,可误诊为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贫血等;内镜下粘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易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肠炎、溃疡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肌层受累者,多表现为局部梗阻症状,内镜下呈结节性息肉样肿块、不规则隆起型溃疡等,易误诊为 胃肠道肿瘤 、淋巴瘤、Crohn病、嗜酸性肉芽肿、消化道结核等。浆膜层受累,误诊为腹膜炎等。本病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但还有其他病史体征等资料混淆,增加了确诊难度。③实验室检查不具特异性。虽然8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及比例升高,但它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因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但是可以提示该病可能。④胃肠镜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有结合临床疑诊病人做活组织检查。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认识,若病人有胃肠道症状、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考虑有本病可能,完善各项检查,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孙自勤 刘晓峰.主编.肠道病学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951—954.

[2] 庞智.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治规范 [J].苏州医学 .2011.34(1):8-9.

论文作者:崔树健1, 李蕾1, 崔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嗜酸性胃肠炎误诊及分析论文_崔树健1, 李蕾1, 崔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