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动力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动力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动力

田强强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3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动力,即继承性、能动性和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特征,多样性动力因素、人民群众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有利于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动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继承性

继承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时,它也是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不同内涵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多方面的联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保存、利用并发展了世世代代文化遗产的某些要素。继承性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过去移送到现在和未来,以解决自己社会和文化的任务和难题。继承性摒弃了文明形态的闭关自守思想,坚持不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自身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它承认人类文化历史的统一性和世界文化的完整性,有助于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基础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思想就是继承性集中的体现。

继承性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间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继承性为文化的发展保证了初始的基础,即为文化的下一个阶段发展提供了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将这些阶段整合为一个整体。由于继承性,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文化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文化的创新,只有保持过去文化业已形成的一切优秀成果,才会具有良好的创新并在长时期内保持应有的影响和作用。继承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批判地掌握了前人进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相互影响、相互丰富

如果说继承性是按纵向时间发展来解读文化的相互交流,即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的话,那么,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也可以按横向空间来解读。按纵向发展是借用过去的,按横向发展就是借用同时代并存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文化发展的速度和形态决定于这两种源泉起作用的强烈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具有同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特征。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理论表述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它同当代世界的变化相互影响的,即社会主义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互影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相互丰富和发展,它给予文化新思想、新价值以及一切具有文化特征的东西,这些新事物随着当代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作用于它们自身。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是普遍的,很难想象过去存在的或者当前的某种文化能够避免和其它文化发生联系,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在程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越大,它就越渗透进另一种文化中,进而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的矛盾就越尖锐。矛盾的产生同文化相互作用的动机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当代世界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一方面是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积极彰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魅力和实力的有效途径,在不断的文化交往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民族、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活动成为共同享用的东西,文化上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逐渐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克服固步自封或民族尊大的文化障碍,开放的吸取人类一切文化中的真正人道的、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丰富,促进世界人民整个文化宝库的扩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丰富是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的发展并使之丰富起来。

(三)能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事物包括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切进步的内容丰富的成分、方法和机制。一方面,它表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未来这一重要意义,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必然要向更纵深处发展,必然是无止境的,它不仅是补充和加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而且是唤起我们的新的激情并焕然一新的去激发我们改变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事物,必然包含了不同于以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东西,它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有机统一的关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

最初的几年,山东男篮的主管单位是省体育局。1998年,第一个正式赞助商山东永安介入,与体育局一起共建山东男篮。这家地产开发公司,在球队管理上并无太多的话语权,但也借助“永安火牛”的声名,被广为人知。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先进产能与落后产能并存,炼油布局不佳导致资源配置难度大,炼油技术经济指标差距大,市场油品多标准并行,还面临产能过剩严重、需求变化大、市场竞争激烈、环保压力巨大等巨大挑战,亟需转型升级。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柯晓明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在大变革的大潮下,炼油行业无法独善其身,必将遭受来自电动革命、市场革命、数字革命和绿色革命的冲击。他认为我国炼油行业供给侧改革与转型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了丰富的文化理论内容,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内涵,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创造了一系列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路径,这些都毋庸置疑的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事物的充分的能动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

多样性动力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特征。人类文化进步是许多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自身的作用、力量、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性、以及积极性对文化产生的作用不同,它们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和作用就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这样,它的发展和进步必然有许多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并且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其中,物质的、经济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因素,其他的各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综合性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下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建设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的危险。”[1]“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4]文化自信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来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物质的决定性的动力因素和非物质的综合性动力因素不是一种固定的或者抽象的对立,二者完全是辩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也是这样,它必然反过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了很多文化发展新的动力因素,它们对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并持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如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科技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有力杠杆。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最鲜明的表现,科技进步无疑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是推动人类文明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同时,这个有力杠杆的操作者是人,是人民群众,没有他们掌握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科技就无法作为进步的推动力来使用,没有他们就没有文化,没有社会。人是文化的主体,更是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并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的精气神,丰富了人的美感;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的智力资本,推进高科技助力发展;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的劳动效率,扩大了人的自由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科技进入人的活动,成为人的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社会文化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极大地和更迅速地扩大人类知识范围,促进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科学的产生;科技新事物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增加文化活动的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促使绝大多数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弘扬和应用推广,更加有助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汲取营养,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源泉。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众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因素中,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是具有决定性的。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直接和间接赋予文化以特别的力量和意义,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使用和发展劳动工具的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必然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必然是历史的创造者,必然是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理所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群众共享,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作潜力而创造先决条件,它把劳动群众吸引到物质和精神生产领域创作的一切方面,排除社会障碍并赋予他们以政治权利、物质条件和时间保证,赋予他们创造文化的条件,以使人民群众的激情、创造积极性高涨,以使人民群众对文化创造和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增长,以使文化发展中的个人需要同整个文化社会泛指的客观趋势相一致。

文化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文化本身也具有客观规律的性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文化发展辩证过程中的普遍性的表现形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不排斥在形式上或顺序上有所不同的个别发展阶段,反而预定了要有这样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是如此,它本身具有客观规律性,它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辩证过程中的普遍性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具有鲜明生动的独特品格,如继承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能动性等,它正确反映并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这些“大师”就是为高校科研带来立足点的优秀教师。一个高校只有具备雄厚的科研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家、大师,为高校的科研做出贡献,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而能不能留住这些优秀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能否为优秀的教师、导师提供充足的科研基础和科研经费。

综上所述,文化发展和进步是多种发展源泉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这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推进,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入,社会制度的不断保障,不仅推动文化发展因素的数量增加了,而且它们的组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复杂起来,它们的多样性也增加了。继承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能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社会劳动、人民群众、科技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和相对稳定的动力因素。其中,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劳动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只是改变文化发展的手段、技术装备、促进或者优先发展文化的某些方面等形式,都不能在本质上改变文化的内容。文化的质的发展必然是以人本身的质的发展为标志的,一方面,人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是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这两个是统一体,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相互统一的关系,单独的表现他们的任何一个,文化都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人本身及其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1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4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3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4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DOI: 10.19392/j.cnki.1671-7341.201932175

基金: 2019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研究”(SJDZXYB2019-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田强强(1985-),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标签:;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动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