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模型及其应用案例

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模型及其应用案例

杨颖[1]2002年在《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模型及其应用案例》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成本概念往往局限于产品的制造或运营的某一环节,而很少涵盖产品的整个使用寿命期,这往往就会导致用户在购置产品时只着眼于如何尽量压低购置价格。然而,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应用实践证明,产品的维持费用(如运行费、动能费、维修费等)常常会远远超过其购置费用,这造成了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经济的产品运营使用起来并不经济。因此,如果不从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综合考虑产品的全部成本(即全寿命期成本),就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购置决策。对于一个购置产品经营的投资项目而言,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全寿命期成本,而且还要考虑产品使用期内的全部收益(即全寿命期收益)。只有同时综合考虑了上述两个因素,并经定量化的项目财务分析后,才能准确地预测出项目运营的盈利水平,并做出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通过建立实用化的数学模型,并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应用工具,能快速准确地确定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和各项投资效益指标,并为产品购置和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本文列举了叁个具体案例,以说明该模型使用和分析的步骤及方法。研究表明,在节能和节约资源成为世界性课题的今天,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全寿命期成本和收益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确保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邹苒[2]2017年在《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困境的经济分析》文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广绿色建筑是推进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以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为起点,我国开始全面推广绿色建筑;201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以及地方政府针对绿色建筑所推出的奖励和专项资金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规模化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契合我国城镇化进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和2013年颁布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始逐步从绿色建筑示范向区域、全面示范转变,制定了"十二五"推动绿色小城镇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实现路径及保障措施。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国共有4071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2个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近70个地方性绿色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绿色重点小城镇。但随着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的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奖励力度逐年下降,支持政策的相对缺失,绿色建筑的发展经前阶段的"爆发期"后,进入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发展后劲不足。本文尝试用经济学的思路解释我国绿色建筑难以规模化推广的原因。以规模化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政府、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多方博弈模型,进而解释我国绿色建筑难以规模化推广的原因。对推广过程中的叁方参与主体逐个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叁方个体决策、生态补偿的层面建立5个决策模型,并以宁夏和山东为例,验证模型正确性。论文提出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的推广应用。具体来看,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成熟,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收益也有了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但较少将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的增量成本、生态收益与其推广政策、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缺少从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建筑政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二部分首先综述绿色建筑推广困境方面的文献,指出参与方博弈分析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有重要影响。然后介绍了相关文献中提及的建筑学方法,融合经济学的方法(博弈论、生态补偿),从绿色建筑各个参与主体成本收益、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制约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第叁部分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过程中参与方互动博弈分析。对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的正外部性进行分析。明确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的相关主体主要为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叁方。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成本收益结构和预期参与目标,通过构建绿色建筑规模化激励机制的叁方博弈,从理论上说明解决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难题的思路。第四部分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收益进行识别与估算,对推广过程中的叁方参与主体(消费者、开发商以及政府)逐一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生态补偿机制分析,建立绿色建筑推广的叁方个体决策模型,进一步细化第四章构建的博弈分析,量化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成本-收益的全过程特征。第五部分以宁夏红寺堡区鲁家窑移民项目和山东章丘绣源河绿色生态城区为例,计算其绿色建筑规模化的全寿命期的增量成本、收益净现值,分别进行个体决策评价,生态补偿机制评价和综合评价,验证决策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评价结果用于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的政策研究。第六部分针对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存在的困难,提出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个层面的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策,构建了相应制度体系,规范、指导绿色建筑规模化的发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七项保障措施助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涉及到政府、开发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多重关系。由于绿色建筑建设产生的正外部性和生态效益相对滞后,在绿色建筑市场发展初期往往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博弈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激励政策设计和调控干预是促使绿色建筑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开发商进行规模化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加强以及购买需求的增加,市场自发地拉动和扩大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建设。2.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激励机制的引入是政府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发展的必要手段,需要从直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建筑配套费减免或优惠等方面,给予绿色建筑经济支持。但生态补偿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在某些项目中消费者获得的生态收益更大,因此可通过房价的增加等手段由消费者支付绿色建筑成本的增加。3.在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的技术层面,应优先推广回报率高的绿色建筑技术。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鼓励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在建筑节能利用技术中,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太阳能利用应优先支持,并提高资金扶持力度;在水资源利用技术激励机制设计中,应优先鼓励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利用。4.激励政策设计要把调节对象、政策需求、政策工具和政策效果结合起来,提高激励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过程中,政府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发商期望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消费者则需要来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通过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有指向性的制定激励,可更有效的实现激励目标。5.在政策及制度体系构建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建立健全技术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投入产出比,用利润的提升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促进绿色建筑建设的规模化发展;二是强化开发商的目标责任,提高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在政府政绩的权重。通过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政治职责的不断提升:叁是政府要强化技术产业支撑,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行业的能效交易机制等方式消除各类不确定因素,给开发商的社会产出提供更好的产业环境,以提高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激励性:四是出台绿色建筑规模化开发融资优惠政策。论文的创新之处:1)本文将博弈理论应用于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正外部性的分析,明确了叁方利益相关行为主体(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全寿命期的互动博弈关系,通过构建政府与开发商、政府与消费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制定政策制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本文通过建立主要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收益估算模型和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的个体决策模型,量化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博弈主体的经济表现,为制定绿色建筑推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3)本文结合生态补偿机制理论,进一步分析叁方相关主体(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在生态收益方面的博弈,建立规模化绿色建筑生态补偿机制模型,为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过程中叁方参与主体之间成本收益的迁移理论、建筑绿色技术与经济关系理论述多评少,对论文提出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中政府、开发商及消费者之间的机理及耦合关系分析不够完善和深入。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决策,推广和实施绿色建筑符合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但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管理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法学、技术、环境等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克服单纯的技术观念、经济观念,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考虑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特征和需求,未来的研究还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何伟怡[3]2010年在《公共项目绩效改善路径:LCC推广促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公共项目绩效的种种现象正日益受到来自监管层的重视。传统的公共项目绩效研究主题通常为绩效审计、评价或者近年来出现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本文则从绩效的内涵和结构出发,提出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节约可作为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的重要途径。在状态调查和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发现对LCC推广及其问题研究是不足的。以此为研究前提,本文试图在“多案例研究”(Multiple Case Study,MCS)策略下,探索公共项目中的LCC推广促进机制,建立一条新的公共项目绩效改善具体路径。首先把LCC推广状态转化为“导入了LCC技术的设计产品”(LCC-D)的供应和需求的均衡点”,以供需多元函数的自变量设置作为影响LCC推广的驱动因素,在经济学框架中分析了LCC-D的供需量下降所对应的自变量变动趋势,进而构建了一个先验的LCC推广驱动模型。利用MCS法对模型加以验证和扩展,得到了一个反映18个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LCC推广驱动模型。接着,在比较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范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根结构”,以此作为讨论框架,证明了LCCA路径的多样性是LCC技术应用的本质特征,并从LCCA行为的“收益/成本”角度,证明了“LCCA路径的行业(专业)定制化”是LCC推广的首要技术驱动力,而非公认的“LCC方法和模型统一化”。该假设在MCS策略下得到了验证,并且还证实了“LCCA定制化后的行业统一使用”的必要性;而“多项目业主”特征的客观存在,则使得公共项目具备了LCC推广的组织条件。最后,分析了常规LCCA技术的局限性。进而设计了一个针对“缺陷功能”的预处理模块,包括一个“功能缺陷”四维模型、预处理准则和识别清单。接着,在着名的“Blanchard模型”基础上,结合公共项目的5E绩效观,建立了一个公共项目的成本分解结构(CBS),分析并利用预处理模块对CBS中的成本子项加以预控和演示,完成了基于复合控制的Pre-LCCA集成模型开发。最后,该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MCS策略下得到了验证。

格日乐满达[4]2016年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投资效益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自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推动分布式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但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依然缓慢,其核心原因在于商业模式不成熟和项目运营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现行商业模式、金融支持现状及其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从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金融支持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了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商业运作模式、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寿命周期发电量及不同商业模式下的收益估算模型,并分别构建了自发自用模式投资效益评估模型、基于实物期权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资效益评估模型和直观评价金融支持水平的投资活力指数指标。然后以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区12MW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例,设定了四个不同的情境,运用该模型和指标分析探讨了在不同商业运作模式下用户类型与自用电比例、地区资源环境与政策差异、脱硫标杆电价及用户电价等相关电价调整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经过研究,得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不同情境模式下成本和收益的变化规律。最后从商业运营模式、财税政策、地区和用户差异及融资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为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王建[5]2008年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电力设备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力设备投资是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投资应包括从设备规划、购置、使用直至报废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投入。投资决策的成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成本、资金使用效率乃至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目前电力设备投资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两大类:传统评价方法和基于现代决策理论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传统评价方法中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偏重于一次性投入因素,对设备后期投入估计不足甚至忽略:基于现代决策理论的评价方法未能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起来,主观因素影响大;两种方法都忽视了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达不到系统或者整体的最优。本文针对电力设备投资决策中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将寿命周期成本(LCC)理论引入电力设备投资决策中,构建了基于设备可靠性和设备寿命周期成本(LCC)的电力设备投资决策评价模型,实现科学、合理、客观的全面评价。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首先对电力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细化,构建电力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分解结构(CBS),在仔细分析电力设备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可靠性增长模型和借助统计理论的相关知识,建立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电力设备LCC预测模型。其次,在仔细分析现有设备投资决策方法和主要评价指标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构建了基于设备使用可靠性和设备LCC紧密联系的电力设备投资决策动态评价模型。再次,利用敏感性分析对该投资决策动态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稳定性进行分析,构成完整的投资决策方法。最后本文以笔者参与的一项相关课题为背景,应用实际数据演示该投资决策方法的详细操作过程,并通过和传统的评价方法及基于现代决策理论的评价方法的对比,得到结论:传统的评价方法和基于现代决策理论的评价方法易导致电力企业陷于“冰山效应”,基于LCC理论的设备投资决策方法能将设备多阶段目标统一起来,达到整体和系统的最优,便于电力企业在中长期的决策和市场竞争中保持成本和效益的综合优势。

江伟[6]2010年在《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电网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电网资产总体质量与效益偏低的问题愈显突出,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网企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电网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既是电网企业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需求,也是电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电网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进步是基础,LCC评价是手段,融资模式创新是支持,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保障。论文针对电网工程建设管理阶段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力图为其顺利实施提供方法和手段的指导以及体制与机制的保障。本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成果与结论。论文提出了电网规划设计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构建了电网规划设计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案LCC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不足。论文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设备故障率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基于PSO-SVR方法的设备故障率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要明显优于普通的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设备采购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时精度更高、结果更可靠。论文结合设备全寿命期的资产价值、经济价值和财务价值,分别建立了基于融资租赁和基于贷款融资的设备采购全寿命周期收益计算模型,可对比决策来优选融资方式。论文分析了电网技术改造项目融资租赁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了基于节税收益的融资租赁收益计算模型,可为技术改造项目融资决策提供支持。论文结合电网企业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项目建设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建立了电网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DEA交叉评价方法的电网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突出了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电网工程建设具有正向的激励和考核作用。论文构建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电网企业投资人对建设管理单位的长短期综合激励模型,给出了委托人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安排和强制性激励机制设计安排。模型分析的结果和结论,能够为电网企业在项目建设阶段实施长短期综合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鲁文明[7]2013年在《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不动产估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和不动产交易量的增加,不动产评估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准确的计算不动产价格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目前我国在借鉴国外不动产估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估价实践有了快速的发展,但评估方法研究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不动产估价方法中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该研究不仅对提高不动产估价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促进整个不动产评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应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不动产评估方法中的市场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进行分析研究。寿命周期成本是由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叁方面组成。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为指导,对不动产评估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市场比较法中,考虑对可比实例的成交价格进行建筑物增量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因素修正,得到评估对象的价格。在成本法中,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为上游成本、中游成本和下游成本。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指导下,考虑使用成本、维护成本、能源费用节约和残值回收差异,构建了成本法估价模型,并在不动产评估案例中进行了运用。在收益法中,根据不动产寿命周期成本费用变化情况,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能源节约对纯收益的影响,用MATLAB分别模拟了对象状态系数处于-2、-1、0、1、2时还原利率与价值的关系曲线,引入收益波动模型,对资本化率确定方法进行了完善,改进了收益法估价技术。结果表明,以寿命周期成本费用分析为基础,在市场比较法中考虑建筑物增量成本因素和使用成本因素;在成本法中,考虑使用成本、维护成本、能源节约费用和残值回收差异;在收益法中考虑空气质量的改善和能源节约方面对纯收益的影响,对改进不动产价格评估技术与方法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吴伟东[8]2015年在《寒冷地区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多目标、多学科优化问题在零能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系统的日趋复杂,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追求围护结构能效发展到追求建筑能源系统综合使用效能,从以往的串行设计模式发展到集成并行设计模式,从追求高能效建筑模式发展到零能耗建筑模式。为此,建筑节能设计所面临的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需要建立彼此密切联系的桥梁和解决多目标、多学科系统问题的方法。优化设计是实现零能耗建筑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本文针对京津地区的寒冷气候区典型居住建筑为原型进行零能耗多目标优化设计,开展了实现零能耗建筑多目标优化为主旨的相关原理、数据统计、优化算法和Pareto解集最优解评价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并建立了多目标设计优化框架,构建了与零能耗建筑设计相关的多目标分析模型,拓展了多目标设计优化技术在零能耗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得出了基于典型模型的京津地区太阳能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基本工况运行模式,并对一实验监测进行了详细的案例阐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依次如下:一、基于相似理论构建了建筑物理实验分析典型简化模型,完成了数据的筛选、录入和优选,构建了一个典型物理权衡分析模型,给出了一套用于确定建筑物理模型简化计算方法及基于集合住宅户型立面基本物理边界条件(能耗模块)的"九宫格"分析理论。二、建立了适合于京津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实现零能耗的基本路线和计算分析模型,分析了包括国内外高能效建筑各项指标、节能策略和能源规划,并建立了实现零能耗模式的基本参数阈值,总结和设计出了基于不同零能耗类型特征的基本典型运行工况。叁、针对零能耗建筑运行机理建立了能量与成本分析理论模型;为了得到较为全面的零能耗建筑能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分析模式下的寿命期相对节能分析理论模型;研究了国内外寿命期成本分析并结合零能耗建筑成本特性,构建了基于寿命期节能收益成本的LCC理论分析模型;并结合上述建立的分析模型,针对围护结构节能主材厚度、窗传热系数和光伏面积为主要约束变量,进行了基于零能耗建筑实现途径的京津地区ZEB建筑能量与成本相关数据统计与拟合,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集合。四、研究了当前多目标优化算法工作机理,经过遴选选择基于实值编码的NSGAII优化技术,并引入了Michalcwicz交叉算子;分析了各学科之间的数据传递和耦合关系,确定设计变量、设计约束和优化目标;构建了 "EEE-ZEB-MOP"技术框架;构建了零能耗建筑能量平衡与成本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编制了优化程序,求得了Pareto解集,结果证明了该算法在求解Pareto解集时表现出很好的贴近性、均匀性和完整性,具有较好的优化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利用了该算法对建立的典型零能耗建筑模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五、为了解决在多目标Pareto解集中求得一定精确度又有实际意义的满意解问题。针对零能耗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了一套基于Pareto空间特征解(?)分析的改进熵权评价法,得到了最优解,分析得出了寒冷气候区京津地区ZEB住建筑的最佳节能系统组合数据、运行工况参数数据及能流基本运行关系;同时为了能够更为全面、灵活的评价ZEB建筑各情况的分析研究与决策,并具有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提出了一套混合灰色关联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六、利用多目标优化技术对零能耗太阳建筑进行了初步设计,并运用建立的混合灰色关联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多能源集成系统进行了评价优选;介绍了零能耗太阳能实验室建设、监测系统构建及系统运行情况,提供了一套可借鉴和推广性的实践监测系统。

冯婧[9]2008年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认为建设项目具有与其他项目不同的特点,人们对建设项目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和工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关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建设项目进行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方案比选研究,对建设项目未来的发展和选择方向做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1、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归纳总结出主要的经验。总结国内全寿命周期成本实际进展,提出了差距与今后发展的方向;2、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作了理论综述,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总结和分析;3、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应用到建设项目中,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估算。通过分析、比较以往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建立了经过改进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并研究具体的应用方法;4、提出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作指导,运用层次——灰关联分析法,在对全寿命周期成本影响最大的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比选。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为基础,通过建立完整的、考虑更多因素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排序,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备选方案和理想方案进行分析、排序,选出最优方案。

黄奕[10]2010年在《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是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平衡和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在国内外能源需求、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随着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回顾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成就、总结项目建设经验、展望未来任务的过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及政策支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贯穿在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规划决策、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拆除报废等各个阶段,对于我国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首先系统地对发电工程项目相关管理理论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特别是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现行发电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和模型、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评标、后评价、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等理论综述,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构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理论框架,针对项目全寿命期六大阶段,给出了各阶段的重点工作,和理论制定的目的、原则、整体框架,以及保障理论顺利实施的组织结构;介绍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成本组成、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发电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以及计算公式;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四种发电模式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实例分析和评估,说明了全寿命周期分析法对清洁能源建设的优势,且对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给出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第叁,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研究投资者的期望回报率与其风险偏好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期权博弈理论中折现率固定不变的缺陷进行修正,构造了一种基于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期权博弈投资决策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增加了发电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实物期权理论对传统的LCC成本估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考虑实物期权理论和环境成本的、动态、开放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投资决策模型。最后,详细阐述了基于全寿命期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造价管理、评标管理和包括立项决策正确性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在稀缺的化石能源条件下,要满足未来迅速发展的一次能源供应的需要,同时也要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大力调整电力工业结构,尽快建立以煤为主的多元化发展的清洁能源体系。本文的研究对于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模型及其应用案例[D]. 杨颖. 湖南大学. 2002

[2]. 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困境的经济分析[D]. 邹苒. 山东大学. 2017

[3]. 公共项目绩效改善路径:LCC推广促进机制研究[D]. 何伟怡. 天津大学. 2010

[4]. 分布式光伏发电投资效益与金融支持研究[D]. 格日乐满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

[5].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电力设备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 王建. 重庆大学. 2008

[6].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江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7]. 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不动产估价方法研究[D]. 鲁文明. 长安大学. 2013

[8]. 寒冷地区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 吴伟东. 天津大学. 2015

[9].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比选研究[D]. 冯婧. 中南大学. 2008

[10]. 清洁能源发电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D]. 黄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产品全寿命期成本——收益模型及其应用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