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500)
【摘要】 目的:探析髋部骨折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将于我院医治的9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采取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对比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行髋部骨折手术后的病人施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情况,对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促进意义,值得采纳与推行。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髋部骨折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223-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多发的血栓性病症,其发病行迹大多比较隐秘[1]。采用髋部骨折手术医治措施,术后患者常伴有长期卧床、被动活动、不良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进一步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会,本次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病人为观察对象,就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医治的9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范围55~89岁,平均年龄(63.87±3.4)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范围54~90岁,平均年龄(64.2±3.8)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严重髋关节疼痛、跛行、功能受限等症状。采用统计学处理手段,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常规资料。P>0.05表示无统计学价值,故可用于对照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除日常基础护理外,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日常基础护理:主要以对症护理为主,而不给予其他积极护理干预。对症护理常规包括病情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卧床休息以及术后指导患者抬高患肢等,并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服用治疗药物以及做好其他相关基础护理工作。预见性护理干预:术前护理干预,从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出发,讲解相关注意事项[2]。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肢恢复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的遵义行为。此外,在饮食、日常行为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术后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下肢静脉,并强调营养支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加快患肢的愈合;及时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的回流[3]。此外,术后还须重视病情观察,对下肢皮肤温度、扣痛感进行评估,若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后30d,均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并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下肢肿痛发生率。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以及护患沟通等,以百分制进行评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11.11%(5/45),χ2=2.62,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观察组下肢肿痛发生率13.33%(6/45),低于对照组33.33%(15/45),χ2=5.05,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46,P<0.01对比存在高度统计学价值,见表。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其可导致极高的的死亡比例[4]。若髋部骨折手术本身操作不理想,损害静脉或致使血液高凝等,均会增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临床医治效果的改进意义重大。
预见性护理是将护理流程与临床思维的有效合并,其可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高效的对入院病人相关特征性症状进行可行性评估。从而快速建立预防干预对策,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由于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挤压其小腿时会略有疼痛反应[5]。因此,可通过常规检查患者下肢有无疼痛感,有无肿胀迹象,患者有无皮青紫、皮温高等现象,推断出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做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特征的变化情况,把握相关症状的变化趋势。为提高患者的医治依从性,改善患者治疗心态,应适当介入心理疗法。心理疗法以帮助患者恢复良好心态,缓解心理压力为主。适当讲解疾病相关情况,引入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这对术后患者配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对照组施以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介入预见性护理干预。根据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介入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基础护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对比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46,P<0.01)。
综上所述,对行髋部骨折手术后的病人施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情况,对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促进意义,值得采纳与推行。
【参考文献】
[1]贾秀眉,兰丽琴.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123-125.
[2]范志航,杜全印,王子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9):2602-2605.
[3]刘汉民,钟伟建,洪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158-159.
论文作者:陆芸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预见性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