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区域模式初探&以江苏省为例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地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区域的选择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地农村进行大量实践,学术界也就其内涵和实质、形成机制和实际运作、发展类型和组织形式等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著。但我国地理学界还未认真开展研究,有关这方面发表的论文寥寥无几。是地理学与农业产业化无关吗?否!作者认为,地理学正是可以在农业产业化地域差异这个尚未引起重视的问题上发挥本学科擅长区域分析的特点,为农业产业化研究另辟蹊径。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农业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切忌“一窝蜂”、“一刀切”,更不宜追求同一的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一体化(或称农工商一体化)有多种模式,如垂直(完全)一体化、合同制一体化、合作制一体化、同业生产者的联营组织等等,它们既分别适应不同国家的农业经营体制[1~3],如以农场为经营单元的欧美国家和以小型农户为特征的日、韩农业体制,也分别适应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特点不同的各个农业部门,如畜禽、水产、蔬菜等等。

我国各地区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特点、水平千差万别。农业的优势部门、农业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程度、农产品加工工业基础、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状况等等都很不一致。有些地区尚需要创造条件才能启动农业产业化[4],另一些地区虽已具备条件而且已经开始农业产业化实践,但其发展型式应坚持因地而异。这就是本文提出研究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并将其作为地理学参与农业产业化研究切入点的依据。

作者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地区,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江苏省总体上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贸工农一体化[5],到90年代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至今已有15—16年,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研究提供实践基础;第二,江苏省内各地区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农业主导专业化部门、农产品种类等多种多样,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条件。

2 内涵与形成机制的探讨

迄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取得完全的共识,其具体表述可列出10多种[6]。但有三项基本内容认识是一致的:第一,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第二,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各地区农业主导产品展开;第三,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等一条龙经营体制。

由此可以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就各地区而言宜于更确切地表述为“市场指向”)、主导产品、一条龙经营体制的不同。其中经营体制的不同又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尤其农村二、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差异。

因此,本文中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内涵为:适应于各个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

下文就此中的4项因素略作阐述。

(1)市场指向。农业产业化的主旨之一是构筑联结千家万户的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而社会化大市场则有层次与类别之分。对一个具体的农业地域而言,它所面对的既可能是周边城乡市场、区际市场、省际市场,也可能是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市场指向不同,该地域出产的农产品的销售范围的距离半径不同,因而产加销的组织方式也不同。举粮食为例,若以邻近市场为指向,则个体农民或少数几户农民组成的联合体用手扶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即可完成销售过程;若以省际市场为指向,这样的销售方式会因批量过小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此时需要通过专业的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介入,才能完成产销间的联结;若以国际市场为指向,则农产品的标准化以及加工、包装、质检等要求较之以国内市场为指向要高得多,对贸工农、产加销的体制要求与实际运作也要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一个农业地域面对的既可能是鲜活食品市场,也可能是加工食品市场以至于加工中间体(如银杏酮)市场。显而易见,其产加销环节的组织方式不可能是相同的。

(2)主导产品的种类与用途。农业部门众多,产品种类浩繁且用途各异,由此带来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个农业地域的主导产品若是宜以鲜活的形式直销市场,如瓜果、蔬菜、蛋类、活禽等,则运输、销售无疑是最重要的经营环节;若是其主导产品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如棉花、菜籽、蚕茧、茶叶等,则加工必然是中心环节。

进而言之,同一类产品其用途不同,产加销组织方式也不同。以水果为例,既可以鲜果形式直接供应消费者,也可以作为果酒、果酱的原料供应加工厂。即使是同一种类、同一用途的产品,也会因市场指向与销售半径的差异,引起产加销组织方式有差异。荷藕与竹笋都是体积笨重的产品,在距离不远的城乡市场上,可以其原重产品直接售出,若是销往国外市场,则必须经过加工去除冗重。

应该指出,随着专用性农产品种类的增多、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化以及方便食品、即食食品的流行,要求产加销组织方式的相应变化,这是在探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时应予重视的。还需要指出,一个农业地域往往生产、加工、销售多种产品,因而会同时存在若干种农业产业化模式(如一个县域内往往有若干条“龙”)。在探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时,要着重考虑在区位与资源环境方面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

(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国外的农业一体化,抑或国内的农业产业化,都是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直接关联的。在农村社会尚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阶段,农民终年劳苦获取的收成,除满足自身和家庭消费外,并无多少剩余产品可供交换,自然不存在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的地区,能否实施农业产业化,或者实施何种农业产业化模式,已不取决于农业生产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前已述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一条龙”的实质是产业链,即农业生产通过其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不断向非农产业延伸形成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涉及众多的农村二、三产业部门,如农村工业、运输仓储业、生产性服务业、农用物资供应、市场建设、基础设施等等。显而易见,要形成完整的产加销、贸工农经营体制,农村工业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农村工业十分薄弱再加上流通领域的梗阻,农业产业化何从谈起。

(4)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小型农户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在市场交易中也处境不利。由于其产品批量小,占有市场份额小,不足以影响交易价格,再由于其分散性,缺乏同工商企业的谈判实力。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性和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使小型分散农户组织成“集团军”,是使其顺利进入商品经济大市场的必要途径。在探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时,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迄今农户仍然处于分散经营、“单兵作战”的地区,要突出强调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必要性。这同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较健全、农民能接受较多社会化服务的地区,是有明显区别的。

这4项因素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主导产品的种类和用途是基础因素。各地域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前提,同时产加销的组织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决定的。

市场指向是关键因素。它主要通过对主导产品种类与用途的选择影响一条龙经营体制,同时它还通过市场覆盖范围的距离半径,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约束因素。产加销、贸工农经营体制能否形成,形成后能否正常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工业、流通业及其它服务业的发达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事关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

区位条件、资源环境对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是它们主要属于通过主导产品的选择和市场指向施加影响的外部条件。本文不拟详细论述。

图1展示在上述因素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机制。

图1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形成机制

江苏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选择有巨大的影响。下文分苏南与苏北地区选取若干典型予以剖析。

3 苏南地区典型剖析

苏南属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城镇密集,又紧邻我国最大城市上海市,居民收入水平高,农产品当地市场容量大,经济外向度高,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区位条件决定了苏南农业发展应以上海市和本区大中城市市场与境外市场为指向的城郊农业和创汇农业为其主要方向。但在选择主导产品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优势与弱势。

第一,苏南属人口高密度地区,加上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农业土地资源特别紧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农业劳动成本不断攀升。发展一般性大宗农产品,即使像普通蔬菜与猪禽等传统城郊农业产品,并不具备优势。尤其在目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周边地区的大宗农产品完全可以依靠其低成本扩展,争夺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城市市场和出口市场。

第二,农村经济发达,农业资金投入较多,加之投资环境优越,有利于吸收城市资金与外资投入农业及相关领域。

第三,农民文化与技能素质较高,有利于接受邻近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辐射。

第四,历来是名特优稀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区,除早已享誉国内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珍珠、碧螺春茶叶、无锡水蜜桃、南京盐水鸭等外,近年来适应市场需求,又开发出诸如无锡新安鹌鹑、常熟杨园草坪、常州夏溪花木、南京卫岗牛奶等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在上述区位条件与资源环境制约下,苏南地区农业的主导产品应是土地、劳动力节约型,资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的城郊农业与创汇农业产品。

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形成的其他因素方面:苏南农村二、三产业发达,为数众多的乡镇企业及外资企业中相当部分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比较健全,专业市场规模大、辐射力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方面提供项目较多的社会化服务。

综合各项因素分析,苏南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名特优稀主导产品依托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为主。现举三个典型略作剖析。

3.1 南京奶业集团(加工企业带动型)产业化模式

南京奶业集团公司是江苏省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奶源、乳品加工、乳品销售和科技服务4家专业分公司和20家子公司,形成牛奶生产、乳品加工、乳品上市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在空间上实施分散养牛、集中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策略[8]。

鲜奶生产分散在南京郊区8个基地上的28个奶牛场、2100户奶牛饲养户。奶源分公司通过15个鲜奶收集站源源不断地从基地收取并向加工厂输送鲜奶。乳品加工由集团下属的5个分场和1家中新(西兰)合资企业承担,生产6大类50多种产品,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市场开拓方面集团公司凝聚成整体,统一推出“卫岗”、“新绿园”等品牌系列产品。销售公司通过2000余个供奶站(点)向南京市及江苏省内外共65个县(市)的消费者供应奶制品。

南京奶业集团公司同奶牛场(户)之间通过4种联结构成利益共同体:①产品联结,公司以保护价全额收购场(户)生产的鲜奶;②政策联结,在南京市政府支持下,建立奶业发展基金,扶持奶牛生产,其资金来源主要从每瓶消毒牛奶中提取0.03元,加上政府每年资助100万元;③服务联结,集团所属科技开发公司设有15个奶牛服务站,提供育种繁殖、统一供精、统一供饲、疾病防治、科技推广等系列化服务;④合同联结,公司与奶牛场(户)通过奶牛服务站签订鲜奶交售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3.2 吴县阳澄湖大闸蟹(主导产品依托型)产业化模式

地处吴县、昆山两市交界处的阳澄湖历来是清水大闸蟹的主产区。过去主要依靠自然洄游繁殖,产量有限,特色产品不能创造高效益,加上自然水面水质污染加剧,到80年代末,产量落入最低谷,国内外市场上难得见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

位于湖畔的吴县阳澄湖镇为了恢复和发扬传统的资源优势于1994年成立由该镇农工商总公司控股的蟹王水产有限公司,统一经营蟹苗培育、成蟹养殖、收购、营销,包括各种配套部门,共吸取全镇60%以上的劳动力参与。短短数年取得显著效益,1997年被中国农学会等命名为全国百家特产乡之一——“中国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之乡”。

为了迅速扩大养殖规模,该镇大大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全部低洼地改造成人工养蟹地,形成三大片合计200ha育苗水面与三大片合计3500ha成蟹养殖水面。大闸蟹年产量迅速提高到500t,其中1/3供出口。

依托大闸蟹这一主导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第一,发展与养蟹配套的饲料、药品、网具等工业生产,其产品除满足本镇需用外,还供应其他螃蟹养殖区与外地养殖户。

第二,建立占地2.2万m[2]的阳澄湖镇蟹王水产市场,成为该湖区以大闸蟹为主的水产品重要集散地之一。除本镇外,周围地区水产养殖户也来此交易。蟹王水产市场吸引沪宁线上各城市乃至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客商前来采购,上市旺季,每天来往车辆200余部,船只150多艘,日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

第三,发展服务业。该镇利用一艘旧船,改成为水上餐厅——蟹王舫,可供100多人同时用餐,让外来客品尝原汁原味的阳澄湖特色水产品,同时欣赏湖面风光。

3.3 吴县渭塘中国珍珠城(专业市场辐射型)产业化模式 中国珍珠城位于吴县渭塘镇永沿村,始建于1984年,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交易市场,共占地4ha,建筑面积1.6万m[2],其中交易大厅6800m[2]。1998年成交珍珠78万kg,占全国淡水珍珠成交量的2/3,成交额超过10亿元。市场辐射20多个省市,珍珠及其制品还远销日本、美国、印度、德国、泰国、俄罗斯、韩国及港台地区。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农副产品市场”和“全国百强集贸市场”之一。在空间布局上,整个市场逐步形成“三区一条街”(珍珠交易区、生产加工区、商务居住区和珍珠饰品一条街)的格局。

中国珍珠城处在著名的太湖珍珠主产区的核心部位,改革开放以后该地区摆脱“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珍珠产量迅速增加,但流通渠道不畅引起的“卖珠难”,是该市场催生的有力动因。该市场开业仅一年,仅吴县市一地珍珠产量即猛增60%,同时产加销、贸工农经营体制逐步形成(见图2)。

图2 渭塘中国珍珠城产业化模式

第一,市场为珍珠饰品提供销售渠道,促进珍珠加工业的兴起。仅吴县市就有较大的珍珠加工厂8家,其中6家属出口企业,个体加工作坊及分散的加工户不计其数。

第二,营销队伍不断扩大。每日参与珍珠交易活动的人数平均有6000余人,吴县本地人占3/4,其中不少是专业营销户。还涌现一批出口代理商,长驻市场。

第三,促进技术劳务输出。市场交易提高了吴县珍珠产地的知名度,外地养殖户纷纷前来聘请育珠能手前去传授技术或直接经营育珠活动,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出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带动饮食、旅店、零售、金融、通信、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4 苏北地区典型剖析

苏北位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区,境内大中城市数量少,兼之居民收入较低,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但是邻近上海与苏南的地理位置,以及近年来逐步完善的跨长江通道系统,为苏北农产品进入上海和苏南城市市场提供了方便条件。

苏北农业亦有几项优势:第一,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多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劳动成本较低;第二,土地类型多样,除耕地相对富裕外,湖泊水面、沿海滩涂与浅海面积广阔;第三,农村污染较轻,生态环境明显优于苏南;第四,随着江苏省内农业重心北移,苏北已经形成一批大宗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如粮食、棉花、蚕茧、生猪、禽类、水产、果品、蔬菜基地等[10]。

依据区位与资源环境条件,苏北农产品宜以上海及苏南大中城市为其主要市场指向,并以其低成本产品及绿色食品等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发挥土地类型多样以及业已形成的商品生产基地优势,发展面向国内其他省市和面向出口的主导产品。

在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形成的其他因素方面:苏北地区除少数大城市郊区外二、三产业欠发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带动力弱,专业市场普遍规模小、辐射力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与市场衔接较为困难。

综合前述各项因素分析,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选择,需要着重考虑分散农户生产的大宗农产品长距离运输和销售问题,重视发展专业性和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营销协会等中介组织服务型模式,还要积极培养和扩大专业营销户及其联合体、农民经纪人队伍等。

在农产品专业化生产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地区,宜实行多元参与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既要重视加工企业和专业市场建设,又要发挥地方政府、各类中介组织、个体经营者、营销户、经纪人等的作用。在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产业化模式。

现举三个典型略加剖析。

4.1 大丰裕华大蒜(中介组织服务型)产业化模式

大丰市裕华镇是苏北大蒜集中产区,经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注册的“裕华牌”大蒜,2000年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授予绿色食品称号。该镇的海防村是典型的大蒜专业村,全村种植大蒜440ha,占耕地总面积的98.5%。该村大蒜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发展壮大,会员自愿参加,户数从起步的12户增加到789户。逐步建立起良种引进、肥料供应、疾病防治、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上联市场、下系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该协会1996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先进集体。目前该协会几乎把全村劳动力都吸引进来,各展所长、各司其职,有的从事信息服务、有的探索高效种植模式、有的负责营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协会专门成立由营销能人牵头的贸易货栈,共有160人参与,还拥有一支40多辆卡车的运输队。该货栈与全国各地60多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并在上海、常州、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年销售大蒜1.6万t。

4.2 海安县禽蛋业(多元参与型)产业化模

海安是个农业大县,禽蛋业与茧丝绸并列为该县农业两大支柱产业。1997年产蛋14万吨,全县人均超过140kg,居全国县(市)首位,被列为国家级禽蛋生产支柱产业示范区,又被农学会等命名为全国百家特产乡之一的“中国禽蛋之乡”[11]。

海安县禽蛋业已实现生产专业化与布局区域化。隆政、双楼、李堡等为主要基地,在这些基地里,养禽专业户与专业营销户是产业化主体。以双楼镇群贤村为例,该村有养禽专业户420户,1997年饲养蛋鸡56万羽,平均每户饲养蛋鸣1300羽以上,全村年产蛋336万kg。该村有专业营销户9户,每天出动3—5万辆卡车,运出鸡蛋近10吨。围绕养禽户与运销户两个主体,发展起配套的服务体系,建立起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参与型模式(见图3)。

图3 海安县禽蛋(多元参与型)产业化模式

在产前、产中服务方面,该县引进万斯尼拉、罗曼等良种祖代种鸡后,在本地建立起父母代、AA代种鸡和商品代苗鸡场,还建有全国第一家乡级工厂化育雏中心(由个体户承包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疾病防治除由县级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具体承担外,隆政镇几位有志青年还组织起全国第一家民间禽蛋研究会,参与信息、技术服务。

药品、饲料生产与供应逐步实现系列化。品种众多的浓合饲料、配合饲料、配方饲料分别适应不同成长期的家禽。禽蛋销售形成由1500个收购点、近万名运销人员、李堡禽蛋批发市场,城镇直销点构成的沟通城乡的网络。部分禽蛋进入本地初具规模的蛋品加工厂,制成蛋黄粉、蛋白片、全蛋粉等食品添加剂,销往全国各地。

4.3 赣榆县榆城集团紫菜(加工企业带动型)产业化模式

榆城集团公司位于赣榆县城东乡,是全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种苗生产企业之一。紫菜是其主导产品之一,该集团公司也是我国向日本出口紫菜食品的基地之一。

与一般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略有不同的是,该公司与周围农户之间除了按产品层次分工之外,更主要是按技术层次分工,体现公司的技术、设备与农户的劳力、场地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公司先从事紫菜菌种培育,周围农民则通过有偿服务,将紫菜养殖网送来接种,然后将之放入海水中养殖,日常管理由农户承担。到收获季节将其捞出来,售给公司下属的加工厂,制成各种紫菜产品后,由公司组织出口。菌种培养与接种技术要求高,由专业人员利用专用设备操作,紫菜加工也在进口的流水线上作业,这些都不宜于农户分散经营。紫菜养殖与日常管理则是劳动密集型作业,还需要较大海面,交由农户操作,公司可节约人员和场地。这种技术层次的分工,既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又使公司与农户双方均可从中收益。

5 结 语

本文概括了作者历经数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8~14],从中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迄今我国农业整体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和以其为形成基础因素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都比较多,以至有时难以识别出主要模式。但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发展,各地区必将日益突出以具备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上规模的集中度较高的专业化基地,与之直接关联的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也必将更加凸现。

(2)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是地理学发挥学科特长参与农业产业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其成果可以在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布局、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迄今还是一项探索性课题,本文提出的粗浅看法也只是在广泛实地调研基础上作出的一些经验性总结,有待进一步在理论上予以完善与提高。江苏省内农业产业化模式众多,文中剖析的几个典型,主要是为了宏观上展示其地域差异,并不企求全面涵盖其多样性,因而难免挂一漏万。今后除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细致地揭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差异外,还需要对各种地域模式的运行机制、经营效益、存在障碍、完善途径等问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标签:;  ;  ;  ;  ;  ;  ;  ;  

农业产业化区域模式初探&以江苏省为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