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部门制度创新与技术变迁、以及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而引致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涉及到农业制度及农业技术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其标志是现代农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一、农业制度的现实选择

农业制度主要由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构成,具体讲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农用生产资料及农产品价格制度、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制度、农村信贷制度等等。我国农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业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业制度的基础,它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和使用权的转让原则。目前我国土地制度的大致内容为: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归农户所有,农民在国家和集体的指导下可以独立决定种植什么、如何安排生产、增加多少投入等活动,生产的产品按合同规定交给国家和集体一部分,余下的部分归农民自己所有。这个制度虽然能把个人努力程度与报酬结合起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其主要弊端在于:一是土地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归农户所有, 限制了农户进行土地投入的热情;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规定农户的经营权为15年不变,90年代再延长为30年不变,结果仍然不能解决农户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仍未从根本上调动农户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对土地的使用权的流动问题未规范化。尽管家庭农场或农户经营是最有效率的制度,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中国的农户土地规模过于狭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农业的规模效益。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城市吸纳力低的制约而出路狭窄,使中国土地规模在短期内将不会得到大的改观。但是,在我国的东部及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已不是单纯的依靠种植业,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来自种植业以外的部门,农民转让土地的现象逐渐增多。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转让目前还在探索之中,还存在着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行为上不规范、有投机性、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农业用地流向其他部门、口粮田的任意转让使一些农民没有退路、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等问题。尽管生产要素必须在自由流动中才能实现最优组合,但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不规范,并不能达到要素优化组合的目的,因此,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制度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的另一项内容。

农产品价格制度一是指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二是指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中国并未形成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价格调节机制,表现在主要农产品价格仍旧由国家控制,市场化的粮棉价格机制难以形成,粮食价格反复过多,变化常表现对旧的购销方式和定价制度的复归。1993年初开始,全国多数地区相继宣布取消粮食合同定购,大多数城镇也取消了粮食平价供应,放开了粮食的购销价格,后又改为“保量放价”,即原有定购数量不变,价格随行就市,但1993年底全国粮价大幅度攀升后,粮食棉花的购销受到进一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往往通过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来调节价格。当市场价格过低时,政府动用储备基金按正常价格收购农产品,当市场价格过高时,政府动用产品储备把价格平抑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指农产品统一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没有统一市场,市场既不可能正确地反映参加市场活动的各方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又不可能把经济信息迅速地、完整地传递给各方,就会不断出现局部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市场的分割度越大,价格波动就越大,就越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没有批发市场,粮食全部依靠农民小批量自发交易,不仅增加流通成本,也影响农产品的均衡供给。没有期货交易市场,农民无法规避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农民承担的风险无法转移,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因此,以放开农产品的价格为前提,构建农产品的市场体系,通过国家的储备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农产品价格制度,成为与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并行的一项制度改革内容。

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非自由流动,农产品供求不足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完善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或变动不会太大,因此,“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说,价格以外和市场以外的措施将是主要的。”〔1〕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选择

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领先战略。如美国,在建立由农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支持,把开发高技术和发展高新产业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保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二是从引进开发战略到自主开发战略。如日本,先以引进技术为主,在消化、吸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以达到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80年代以来,日本以现有科技力量为基础,开发面向21世纪的高新科学技术,从过去以引进和改造国外科技成果为主转向以独创、开发为主,以达到凭借科学技术力量确保国际发言权的目的。三是重点发展战略。如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战略重点是引进适用技术,使引进技术与自主研究相结合,有选择、有重点地统筹安排,以适应多层次的产业需求。

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既不能象美国、日本那样发展农业科技是为了“称霸”或为了争取“国际发言权”,也不能象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那样以“引进为主”。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于国内现有的科技力量,自我研制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开发出能代替中国稀缺资源的、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科技项目,最终达到满足每一个中国人的食物需求,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的目的。

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与传统农业增长的途径截然不同,后者是靠土地、劳动力的增长,前者则来自农业部门以外的新要素的投入。实际上,这些新要素的投入则都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结晶。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致有四类:一是生物技术,如杂交良种的培育;二是化学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采用;三是机械技术,如拖拉机和排灌机械;四是管理技术,如农场的现代管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和选择是关键。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公认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技术的选用都服从于希克斯——速水——宾斯旺格的技术变革诱导机制。〔2 〕这个机制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农业技术进步可以看作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引起的。对一个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来说,技术的选择倾向于能代替劳动的项目,结果使得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导致劳均耕地面积扩大;相反,在一个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农业技术就会按照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将是土地节约和劳动使用型的。这种技术变革就是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它主要导致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看,我国属于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选择生物、化学技术。在选用和推广新技术时,要遵循高效率、低污染,安全、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近期内应把重点放在改良品种以提高单产、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节约灌溉技术的运用上面,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农业机械化。

致于农户的管理技术方面,我国应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如何管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的经营的管理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如何把各自独立的、分散的农场或农户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 在国外叫“农业关联产业”(Agribusines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和戈德堡在50年代提出的。 所谓农业关联产业,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的农业基础产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信贷、保险等农业相关产业。在我国,“Agribusiness”被译为“农业综合经营体”、“农业综合经营系统”、“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体”等等。80年代中期,山东农民根据自己的实践,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成为近年来我国新的一轮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农户组织起来,对其小生产方式进行现代改造,在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

另外,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战略也应该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一特色体现为在确立我国的技术战略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条件下,要寻求传统精细农作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着优良的农作传统,传统农作技术的精髓就是利用精细农作的用养结合的方式,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的能力,如何把我国传统农业中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这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总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来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应具有以下特征:围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制度创新为辅。在农业制度方面,维护农户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建立和完善分散农户间的组织经营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价格制度。技术方面,确立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方向,并寻求传统精细农作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注释:

〔1〕参见厉以宁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参见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标签:;  ;  ;  ;  ;  ;  ;  ;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