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文_孙欢

再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文_孙欢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邓小平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已成为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需要在深刻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上,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结合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中人的精神追求,由此才能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终极关怀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马克思明确提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再三强调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使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发展上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觉自愿的、联合起来的工人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从以上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上述思想的一脉相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创举。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还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我们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还有许多,比如人们比较关注的腐败问题、地区差距,以及当前备受关注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问题,总而言之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造成的。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邓小平考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事实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就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将公有制、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是不实行公有制而实行私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而实行按资分配,那怎么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呢?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两个方面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时而把它们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时而把它们称作在改革中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所以,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把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蕴含着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根本目标之中,这样就可以既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又按照是否适应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准则,来确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能够涵盖包括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初级阶段在内的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目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应当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取向,反对两极分化,避免两极分化。他指出: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我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部分地区因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人们也会因个人天赋、技能、家庭负担的差别产生富裕程度的不同和贫富差别。但这绝不会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的本质相矛盾。正是因为“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要经过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才得以实现的目标,所以有必要大力倡导劳动致富,批判平均主义,大力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承认劳动者因劳动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异。因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教育、企业经营管理的劳动者先富裕起来,由此带动社会其他人士和地区的富裕。邓小平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并且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四、人格自由的真正实现应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本质

邓小平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应加上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西方文化中对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人生关怀有物质关怀、精神关怀、终极关怀三个层次。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物质关怀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精神关怀是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决定着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关系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当一个人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生活时,终极关怀的需要也随之产生。邓晓芒先生也曾经对中西文化做了深刻的比较,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政治”、“民主”、“道德”“自由”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政治”、“民主”、“道德”、“自由”完全不是一回事。西方的“政治”、“民主”、“道德”、“自由”都是与自由意志、权利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文化是缺乏自由意志和权利意识的。例如对“自由”的理解,西方文化理解的“自由”,是人格的自由,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意志的权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把人的本质力自由的实现出来。但中国人理解的“自由”主要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是物质层面的衣食无忧。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强调的是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我们东方文化理解起来,主要是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按需分配,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因此,在社会国家,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的精神需求,真正实现人格的自由发展。

五、小结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探讨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问题,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看,更应该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角度进行社会主义本质的再分析。以人文的关怀更好的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4][6][7][8][9][10][11]《邓小平文选》第3卷,63页、138页、142页、123页、142页、149页、64页

[2]《列宁选集》第3卷,509页

[3]《列宁选集》第4卷,16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128页

作者简介:孙欢(1995年2月—),女,山东省潍坊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历。

论文作者:孙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再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文_孙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