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周维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周维

周维

云南狄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省 昆明市 650031

摘要: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环保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一、水土保持概述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小流域治理的工程措施,是指人们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修筑的各类工程设施,如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坡面蓄排水及造林整地工程等)、治沟工程(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植物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造林(包括经济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以及管护办法,目的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指在坡耕地或旱作农田上采用的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等方法,如等高耕作、带状间作、草田轮作、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抗旱增产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自然规律,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工程、植物、蓄水保土耕作三大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们对水土流失规律及危害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

2.1要坚持生态系统原貌。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原貌是修复工作的核心。例如,工程施工地点为某低山丘陵,在进行对该河段的施工时,要注意对河段沿岸植被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去维护原有河谷山体的生态情况,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天然河流景观,不改变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原貌。

2.2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植被修复措施,积极的增加植被覆盖率,更多的去保护该地区物种,避免出现物种稀少的情况。

2.3要有效控制土地资源使用,加强资源保护。土地资源,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活动占土地面积较大,使用的和淹没的土地资源较多。在进行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时,必须积极的保护该地区土地资源,修复水土资源的有效性,较少水土流失。

三、生态文化的作用分析

生态文化是一种和谐、包容、可持续性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更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体实践的真实反映。生态文化随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实践中指导、影响其发展和建设方向。

3.1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性,要求人们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只要坚持生态文化的理念,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就可以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危机和矛盾,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措施合理、效益明显。

3.2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

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与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意识能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能动性以及自身对此问题的觉悟程度,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和态度,积极预防水土流失、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而生态意识的提高必须通过整个社会长期生态文化建设来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态自觉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各种小型工厂的建设、煤炭和金属矿产的大规模开采及大量的违法违规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面广量大、破坏严重,监管难度很大,人为水土流失趋势严重。这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生态自觉性低、生态文明认知和生态行为不良造成的后果。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才能逐步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性,规范其生态行为,提高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四、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有效开展的策略

4.1尊重自然,适当介入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讲究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植物演替规律,有效地恢复生态植被。所以,我们必须要依照天然降水量、人口密度等基本要素,科学规划生态自然修复的区域,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其进行各种干预和扰动。为了预防人为破坏,可在生态自然修复区域的周边人为设置围栏、生态防护墙等隔离设施,杜绝人畜进入。对于生态自然修复区域内植物稀少的地段,可采取人工补植补种林草、适当抚育等方式,增加植物种类,促进植物自然生长演替。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可实行生态移民。在暂时不能彻底移民的情况下,要资助引导农民推行节柴灶、发展沼气池等,取代传统能源,预防砍柴等破坏植被行为。

4.2划定界线,禁止开发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条红线、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划分成果,依照行政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确定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范围的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对于禁止开发区域,不得上马任何新的生产建设项目;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可适当选上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生产建设项目。

4.3更新观念,正确引导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能否成功,首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更新传统观念。在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民群众科学分析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与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促进农民生产理念的转变,为生态修复实施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树立有充分说服力的典型,引导农牧民以草定畜、发展圈养、少种高产,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

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文化

5.1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近年来,国家水利部门按照《深化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各种形式,从国家、省、市等多层面、多角度地宣传报道水土保持重要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举措及成效经验,唤起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与支持。

5.2大力推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制作各种宣传片、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各地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的宣传和推广,以具体的实践成果展示来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积极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建设的信心和内在动力。

5.3深入开展生态自觉性教育活动

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活动、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生产生活实践水土保持技能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水土流失警示教育、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生态理念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性。

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工作和人们的切身利于关系密切,需要人们自觉地投入其中,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生产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果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郑江坤.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6,(3).

[2]肖紫薇.水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发展并举的水生态文明分区建设[J].人民珠江,2017,(12).

[3]李良庚.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水库供水安全-[J].水政水资源,2016(2).

论文作者:周维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周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