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_马俊磊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_马俊磊

甘肃临夏广河县三甲集学区上集小学 马俊磊 731300

【摘要】: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已经引起了很多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人生安全受侵害等严重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先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据相关部门统计,早在2004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两千两百万,现在粗略估计已经超过五千万。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心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处理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严重。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据调查,约85.8℅留守儿童感到孤独。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系和呵护,和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在其心里留下了自卑的阴影。

2.依赖心理强烈。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而且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的影响,常对留守儿童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感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4.学习心态失衡。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

二、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情教育的缺失。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变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监护抚养,在对其教育方面往往是说重说轻都不行,对留守儿童管不了,也没法管,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引不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特点,需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教育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应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子女在家的情况,时时加强与子女间沟通与交流,利用返乡的机会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还要完善家庭教育,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监护人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因为孩子不在身边而用金钱来弥补,孩子做错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要与学校教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还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2.学校教育方面。需要教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教师要深入到留守儿童中间,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三交”,即交心、交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多一些爱心,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恒心,用“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还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姓名、外出时间、外出地点、工作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联系方式、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记录在案,以掌握留守儿童的详尽信息,便于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开通“亲情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与沟通。学校最好开设一部“亲情电话”,由专人管理,在固定的时间里让留守儿童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安排专人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学校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议,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倾诉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留心观察留守儿童的动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首先要正确引导,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要有针对性地梳理问题,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其次要善于对待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注意处理的方式方法。最后要对症下药,个别指导。

总之,通过对学生的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爱心给他们护航,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让他们的生活也充满阳光。

论文作者:马俊磊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  ;  ;  ;  ;  ;  ;  ;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_马俊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